到底谁才是中国最牛国资委?很多人为此争论不休。其实,不同的维度有不同的答案。如果认为规模最重要,自然觉得规模最大的就是最牛;如果看重成长速度,那规模的权重就相对弱化了;如果青睐新模式的开创者,答案又不一样。

所以,国资委之「最」是有很多答案的。百花齐放、百舸争流,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产规模最大的国资委

作为「国资重镇」的上海,截至2023年底,地方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29.07万亿元(同比增长4.2%),是北京、广州和深圳的总和!

作为党的诞生地、中国工人阶级发祥地,上海占据天然优势。不过,除了先天优势,上海国资一路发展壮大,还得益于不断改革进取。

我们知道,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国推出了「4万亿计划」。随后的一段时间,国央企的规模快速膨胀。这解决了很多问题,但也产生了新的问题。比如,「4万亿计划」之后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的城投公司,近几年就面临着较大的化债压力。

而在「4万亿计划」推出之前,2008年9月,上海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坚持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加快推进企业发展壮大;推动国资多层次、大范围流动,优化国资布局结构;明确产业类企业(集团)的主业,推动优势资源向主业集中等等。

此后,上海国资国企迎来了大规模的的并购重组,一批大产业集团实现整体上市,改变了「大集团、小公司」的固有格局。大产业集团主营业务明晰之后,资源随之逐步向符合产业导向的领域集中靠拢,推动企业实现高速发展。

十八大以来,上海国资国企围绕五个方面改革发展:一是以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发挥顶梁压舱作用;二是以国资国企改革为抓手,激发企业动力活力;三是以创新转型发展为动力,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四是以优化国资监管为主责,守牢系统风险底线;五是以加强党的建设为保证,高质量党建引领发展。

2022年,上海市国资国企(集资集企)改革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全年64项重点改革全面完成。以「通过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例,开展数字化转型评估,90%的重点子企业在主要或关键单项业务实现数字化;「回力」等老字号品牌打造成为了数字市场运营新范本。

在2023年初,「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被写入上海市国资委工作要点。未来,上海国资国企的发展还会有更多惊喜。

当然,上海是直辖市,按道理应该与其他的省对比才更为合理。将这一因素剔除之后,市属国资总额最高的是广州。

截至2023年12月末,广州市属国企资产总额达5.8万亿元,同比增长7.5%。广州的地方国企矩阵不仅多元,而且多集中于产业领域。比如,广汽集团、广州医药集团、广州工控都是产业领域的巨头,位列世界500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增长速度最快的国资委

2018年,深圳市委巡察办向市国资委反馈巡察意见,指出深圳市管国企总资产仅为上海的16%,国资总体规模小,综合实力不强,与深圳城市地位、经济体量不相匹配。

为此,深圳市国资委在整改情况通报中称「正视自身差距补短板」,并将2018年确定为「国企改革攻坚年」。

虽然截止目前,深圳市管国企总资产距离京沪仍有较大差距,但深圳国资的名气一点也不小。

2021年3月,时任深圳市国资委主任在一场媒体通气会中就罕见地表示,「原来我们是处于潜水状态,最近潜不下去了。」

这一方面,是因为近些年来深圳国资动作频频引发公众关注;另一方面,是因为深圳国资的成长速度非常快。

数据显示,建市40多年以来,深圳国企资产总额增长了2.6万倍左右!而且,深圳国企的经营含金量还很高。举几个例子:

近些年,深圳国资市属企业每年为深圳贡献超过1000亿元的税金收入,比哈尔滨、太原等省会城市的全年税收总额还要高;

虽然深圳市管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不及北京,但是利润总额表现十分亮眼,比如,2020年深圳市管国有企业利润达1351亿元,比北京多了近400亿元。

深圳国资的快速成长,离不开两个关键词:「政府注资」和「一体两翼」。「政府注资」是大力扶持,「一体两翼」是谋篇布局。前者考验政府的资金实力,后者考验政府的规划能力。

据南方周末报道,自2014年开始,深圳政府直接向旗下几家国有企业注资,三年时间就注入了3200多亿元。可谓大手笔。

与此同时,2014年10月,深圳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深圳国资国企改革的总体方案》提出,推进85%以上国有资本集聚到「一体两翼」产业体系。

「一体」即指基础性产业,「两翼」则包括金融、准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此,深圳国资频频现身资本市场,大手笔对外投资、并购。

目前,受深圳市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企业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深圳市水务集团、深圳市燃气集团为代表,主营业务为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的国资企业;另一类则是以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投控」)为首的,以科技金融、科技园区、科技产业为主业的投资公司。

以深投控为例,其总资产超过1.1万亿元,横跨金融、保险、先进制造等众多新兴产业,是深圳押注新兴赛道的领头羊,年营业收入约2900亿元;连续四年入榜《财富》世界500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红名声最响的国资委

×月×日,××率队赴安徽省合肥市,学习考察该市在强化科技创新、壮大新兴产业、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以上的×可以填入无数的字样,因为近些年合肥市太热门了,大家都想学习合肥的风投模式。

2006 年,合肥还是一个中国中部名不见经传的城市。当年,合肥全市GDP仅1000亿元,在全国位列58 名,与许多其他省会城市相距甚远。然而,2021年,合肥GDP进入「万亿俱乐部」,晋级为「新一线城市」。不过,其近些年最被津津乐道的还是——「最牛风投城市」。

这一切的原点,是合肥押注京东方。2008年,合肥市政府投入60亿,并承诺兜底最高出资90亿,引入京东方,投建内地首条6代线LED生产线。考虑到当时合肥一年的财政收入仅有300多亿元,这绝对是豪「赌」。

京东方之后,合肥国资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般,又先后入股长鑫存储、蔚来汽车等众多明星企业。「每战必打、每打必赢」的产业投资,让合肥笑傲江湖,成功斩获「最牛风投城市」的称号。

「以投带引」的合肥国资平台产投模式,让其产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芯屏汽合」「集终生智」已发展成为合肥的产业地标,实现了「换道超车」。2023年合肥GDP突破1.27万亿,全国排名升至20位。

政府风投的出现,是传统「土地财政」日渐衰微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积极向「股权财政」转型的必然。

过去,地方政府以土地为杠杆,形成了土地抵押—信用创造—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地价上涨—更多的土地抵押融资的闭环,助推经济发展。如今,这种模式已是强弩之末,城市竞争正从城建竞赛转向产投竞赛。合肥国资国企,走在了这一模式的前列……

所以,虽然合肥国资的总资产(超万亿)并不是非常耀眼,但一点也不影响其名气日益高涨。

2023年,市直企业资产总额首次突破3万亿元的青岛国资国企,在投资上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据不完全统计,青岛各级国资平台近年来参与了包括富士康、芯恩(青岛)、高测股份、佳恩半导体等在内的数十家芯片企业的投资,让一直跟跑追赶的青岛集成电路产业有了崛起机会。

城投集团,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引进奇瑞汽车为例。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以及城投集团各方面鼎力支持下,用短短17个月时间就顺利建成了一座量产的现代化超级工厂,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青岛速度」「奇瑞速度」。2022年11月整车产品下线,同步开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成为青岛完善汽车产业生态、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的重要推动力。

小 结

2024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关键之年、攻坚之年。2月27日召开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4年第一次专题推进会,释放了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加速的积极信号。

当前,央企、地方国企正全力以赴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力度推进重组整合、深入推进价值创造成为改革重点任务。你追我赶,好不热闹。除了本文提到的,你还知道哪些最牛地方国资委,欢迎告诉我们。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