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题

题记:道德上的自负和因为无知导致的自以为是的狂妄,是当下国人最令人感到恐惧的“个人恐怖主义”。

最近一两年有很多跟以前不太一样的感受,除了身边亲近的人,凡是来自社会层面传递给我的感受,包括通过跟读者互动传递给我的感受,没有一样是好的,全是坏的,糟糕的,体验很不好,我说的是社会通过读者传递给我的,不是读者本人传递给我的,这个话有点儿拗口,也许有人会问我:你咋知道读者跟你说的话不是他自己的意思而是社会的意思?我当然不能确定,但是当某种类型的话或者某种情绪传达的次数多了,多到成为现象,那我就要考虑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也就是分析现象成因——这三年以来,为什么悲观情绪比较多,为什么不会好好说话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出其不意的突发事件令人猝不及防,为什么人们越来越缺乏沟通的耐心却又急于下结论?等等等等,这些群体性症候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昨天写了李云迪的事情,我文中说李云迪是中国最优秀的钢琴家,也是全世界最优秀的钢琴家之一,惹毛了一个自诩是古典音乐大师的网友,他反驳我说李云迪不是最伟大的钢琴家,我说可以啊,您当然可以这么认为;他见我波澜不惊,口气立马变得很不友好,说:你到底懂不懂古典音乐?中国比李云迪伟大的人多了去了!我说您看清楚,我说的是“优秀”不是“伟大”,这两个词语我分得很清楚!他口气强硬地说:优秀就是伟大!我反问他为什么说伟大领袖而不是优秀领袖?这位自诩是民主人士的古典音乐大师见说不过我,立马上演了扣政治大帽子的老套路,先说我是某左,然后就删了我……一睁眼就遭遇一档子这事儿,气得不轻,我立即在添加好友的验证区发了十几条跟他讲明这两个词语的不同,然后开始从这个问题延伸思考到这几年社会上的氛围。

这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似乎不值得说,但是这种事情我经历得太多了,已经对我造成心理伤害。

很多读友,刚加微友的时候特别热情,诉说着对我的好感,我都非常感谢,也回报以同样的热情,过一段时间就慢慢冷淡了,这很正常,因为大家都要忙于生存,偶尔想起来了互相问候一下已经让我很满足,最怕的就是有些人,某一天因为你文中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观点他不同意,立即就翻脸了,以前的交情荡然无存,严重的还会直接开骂,连我家祖宗都被斥责为“畜牲、杂种、狗娘样的”类似这样的词语,我特别不能接受这一点:有什么不同意的,咱们能不能好好说话?为什么立即就成了仇人了呢?让我想起来冯骥才在《一百个人的那十年》里说的一句:忽然反目,生死立见!看来还有很多人,还没有从那十年里走出来,也许这个“很多人”可以替换成“多数人”。

这一两年我被怒骂的次数明显比三年前要多,给我的感觉是大家似乎都在找情绪的出口,而公号写手恰好就是最佳出气筒之一:写得如我的意,那你就是我的嘴替,写得不合我的意,那就削你!好在我的公号读者一直都是少数派,我遇到的这样的人不算太多,但即使如此,这几年已经足够我喝一壶。

我不止一次说过现在最怕的事情之一就是看留言区,尤其是哪天写了有争议的话题,那一睁眼就qìng等着挨骂了,能从天亮骂到天黑,密集的时候一小时几十条,到了中午饭口会消停点儿,下午来骂的就少了,一小时一两条,维持到晚上十点左右,我也终于松一口气:今日份挨骂工作结束,感谢诸位爷不杀之恩。

有人曾经建议别开留言区算了,我都谢绝了,因为好不容易有留言区,就尽可能让大家说几句,就算有来骂的,也是我该挨着的——我吃的就是这碗饭,不可能只受到赞扬,挨骂也是我份内之事,只是求骂我的人不要太过分,不然我还嘴你会受不了。

上面说的是一些比较激烈的例子,还有一些看起来很温和的老读者,其实也不能接受不同观点,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看到了一个老读友的私信,内容让我吃了一惊,我俩在俄罗斯超音速导弹是否被击落这个问题上有分歧,他不同意我的看法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在留言区互动了几回,因为我们是酒友,当然更比其他读友私交深一些,我俩都全程措辞温和,态度友善,但是他居然因此而删了我,让我非常意想不到:今日之中国,竟然到了李鸿章所言:“政见不同,视若仇寇”的地步了么?

除了上面截图里的这位读友,最近一年的时间里,还有几位老读友因为跟我观点不同而疏远了关系,对这一点我是特别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的:我们平日里倡导的包容,原来仅限停留在嘴上吗?

我有一个特点,就是轻易不评判对错,更是极少做道德评价,在一个各种信息都很不明朗、关键信息缺失的环境里很轻易地就做出做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在我看来是一件对自己的个人信誉很有破坏性的事。但是我发现很多人,尤其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人很轻易地就做出了所有的判断,并且自命正确,这让我感到毛骨悚然。

行文至此,才步入正题:长期以来,为什么我们的国民不具备跟人正常交流的能力?简言之:国人为什么不会好好说话?好好说话会死吗?而我们的友情,也竟然苍白至此??

中国人不能、不肯、不会好好说话,是个由来已久的老大难问题,尤其最近几十年,语言粗鄙化、符号化、庸俗化、暴力化越来越明显,这些都是外部环境作用于人的具体表现。

但中国人也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不会好好说话,比如面对领导,即使那些往日里最不会说话的人,也会变得礼貌周全,甚至巧舌如簧,搞不好字里行间还充满了对祖宗一般的尊崇和爱戴,除此之外,不管你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不管你是同阶层还是最底层,大家之间最常见的对话模式就是互相伤害;而且,那些伤害你的人,往往还说得特别动听:我这人直爽,说话不好听,但我也是为你好……确实有人说话比较直接,也没有恶意,但除此之外的多数情况,我都认为是以“耿直”为幌子,行伤害他人之实,刷自己的存在感。

你性格直就可以肆无忌惮、口无遮拦?你性格直就可以带给别人不快和尴尬?你性格直就可以不顾他人的感受只顾自己喷得爽?对不起,你这种直爽的方式还是留给你的老板和家人吧。

这种人,也应该接受因为自己性格直爽而有可能遭遇的后果:当有人比你更直、直到不屑用语言表达、一个嘴锤打掉你的牙齿的时候,我觉得你应该感恩他没打出你的脑浆。

多数情况下多数人自我标榜的的性格直,只是把刻薄当成了幽默,把没教养当成了耿直,最重要的是他们毫无同理心:他不喜欢某部作品你喜欢,他会说你没品位;你不喜欢某个公众人物他喜欢,他会说你没眼光没智商……总之他喜欢的你也必须能接受,他不喜欢的就都是垃圾,谁喜欢谁就被他鄙视……

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深受奴性思维影响,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把以恶趣味羞辱他人当成自己的乐趣,甚至是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

乍一看,把说话伤人上升到奴性思维似乎有点儿小题大做,但其实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欺软怕硬是人的天性,我确信世界其他国家也有这种情况,但是当“杀善”、“欺善”、“欺软怕硬”成为社会常见甚至流行现象,并成为文化现象的时候,我觉得这背后一定是有深层原因的。

“欺软”几乎是“怕硬”的绝对性前提,一个平等待人的超脱者,无论面对大人物还是小市民,他的态度会同等友善;一个社会另类,往往是傲上而不欺下;唯独那些欺软怕硬者,他面对强者和弱者,态度绝对不一样:他会苛责民企,骂他们臭资本家,但他不敢针对G企说一个字,他大骂明星私生活泛滥,但对养一帮二奶的人一个屁都不敢放,他即使不同意权威媒体的观点,也一定不敢在留言区说一个不字,但是到了自媒体留言区,感觉他比作者他爹都嚣张……

这些人只敢把难听话留给自己同阶层的人,不是奴才是什么?

在几乎人人争做他人人生差评师的今天,随便一张口就是贬损和否定(很多综艺节目里也能看到),网络因为有了隐身性,更是口无遮拦,话咋难听咋说,语言要是有物理伤害值,我相信很多人早已死去,而那些武力值高的人,更不会有丝毫的怜悯心对待弱者。

老话说“恶语伤人六月寒”是有道理的,所以谁要是骂我,我当场就报,才不会惯着他忍着他让自己受委屈。

我确信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遭遇——即使已经时过境迁,即使已经物是人非,但那些伤人的话像钉子一样顽固地钉在我们的人生记忆里,即使当事人曾经道歉,即使他悔过,即使他很努力地想要拔除那根钉子,但我们心上的疤痕是无法消除的。

人生有些伤害是躲不开的,除了锻炼自己让自己强壮起来,没有其他办法。

而那些来自网络上的暴力语言,更是毫无底线,几乎可以说就是冲着气死你的目的来的。

所有这些伤人的话,都是人生路上的毒荆棘,而有的人,似乎并不在意这些,完全不在乎他人感受,甚至以伤人为乐趣,这种人是恶毒的人,对付恶毒的人,除了比他更恶毒,我想不出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中国人不会好好说话,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是内心深处的丛林从来都不曾照进现代文明的阳光。

具体表现就是成王败寇的思想和要么我跪下、要么你跪下的等级思想——这种思想都跟平等尊重毫无关心。

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讲究以成败论英雄,从政坛到商场,从职场角力到人生设定,似乎除了权力和金钱,再没有什么可以成为衡量人生的标准。

其实,人生哪里有什么固定的标准?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是非好坏、幸福与否都是当事人自己的感受,除了上帝,谁又有资格对他人的人生作出评判?

以成败论英雄的结果就是人生没有妥协,那就只剩下斗争,而斗争则不可避免的要使用暴力,这些痕迹都会反映在我们的语言中。

无逻辑、缺常识,重斗争,没有妥协思维,非黑即白、二元对立……这些源于生活又反映我们生活的思想转化为汉字之后,也就反映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以及我们的堕落,和中文之美正在被摧毁的现状。

除了以上这些理由,还有一个经常见到的理由,那就是“爱面子”,似乎自己的观点被反驳就会“丢面子”,根据我自己的感受就是:每当有读者在留言区反驳我,哪怕他的话毫无逻辑或者漏洞明显,我最好不要反驳,最多就是选入精选,然后不吭声,因为我一旦反驳,很可能就招致私聊问责、训斥乃至取关,这些读者的潜台词就是:我能反驳你,你不能反驳我,因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典型的自命正确且不容置喙,绝对的独断专行的个人恐怖主义,而且这种人在增多。

其实爱“面子”只是一个显性的理由,深层次的原因是上千年的帝制与集体主义文化对人性的束缚和扭曲,使得人们迷失了自我,但是人没有自我是活不下去的,所以就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里寻找自我,就是所谓的“存在感”,这也是我们经常能看到中年男人“爹味儿”十足的原因:竞争残酷、资源稀少导致了多数中年男人事业无成,挫败感强烈,有时候为了找到自己的优越感,往往喜欢指点、训斥年轻人,表面上看是中年男人的悲哀,其实是社会危机。

那些宏大的舞台,高端的场所,当然没有普通人刷存在感的机会,所以网络就成了普通人刷存在感的最重要场所,大部分的人,最想做的就是驳倒别人,凸显自己,当自己被反驳的时候,也就是刷存在感遇到阻力的时候,也是树立自我失败的时候,所以会有挫败感甚至愤怒感,这也是很多时候一言不合立即开骂的原因:你驳倒的不是他的观点,是他骄傲的自我。

互联网乃至全社会,在绝大多数场合下的绝大多数时间里,需要的是情绪,不是真相。

结语

维特根斯坦说,一个人语言的边界就是他认识世界的边界,那我们这个民族,认识世界的边界在哪里?

如果不能放下道德上的自负和因为无知导致的自以为是的狂妄,是当下国人最令人感到恐惧的“个人恐怖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