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最近大火的的电影《周处除三害》中,通缉榜榜二大哥“香港仔”在初次亮相时,吃夜宵的时候吃了猪血糕、鸭血、还有棺材板。刀口上讨生活的黑道大哥点这么讨口彩的菜还真是不多见呢。不过想必也有人想了解一下台湾夜市小吃“棺材板”到底是什么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处除三害》小美理容店场景

“棺材板”是台湾一道独具特色夜市名小吃。本文探讨了小吃“棺材板”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台湾夜市和小吃文化的发展,并分析了其成为台湾夜市名小吃的原因。

台南棺材板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也能造就一方美食文化。

台湾饮食文化具有多元性,高山族饮食文化早期主要以小米和番薯为食,吃食物的时候直接用手来吃,但是后来大陆移民的不断增多,当地人也吸收了汉民族文化的特点,逐渐改成了筷子,大米也逐渐成为高山族饮食文化中的主食,但是还有不少高山族比较落后,保留着传统的特色。

但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台湾当地也逐渐开始流行素食主义,“棺材板”便是其中之一,并逐渐发展为台湾夜市中的名小吃。那么,拥有奇怪名字的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又怎么成为台湾夜市名小吃的?

一、小吃“棺材板”的起源与发展

1、“棺材板”的起源

棺材板为台南特色地道小吃,无论是作为容器的土司、浓汤形式,或刀叉器具,都属于西方元素,可谓台湾饮食国际化的先声 (焦桐,2003)。

相传棺材板起源于沙卡里巴的赤崁点心店,台南市政府介绍沙卡里巴市场位于台南市中西区,其名称起源于19世纪时,日本“盛り场”的台式日语,繁华街道的意思。

赤崁点心店的店主为许六一先生,日治时期时,许六一先生到南洋当军夫,光复回国后,就在沙卡里巴开店卖鳝鱼意面、八宝卤饭等。

某日,许六一突发奇想的制出这道用吐司面包炸成金黄色,挖空成酥盒,里面配料有鸡肝、鸡肉、墨鱼、碗豆、胡萝卜,煮熟后以牛奶勾芡的鸡肝板,味道偏甜。

而棺材板的命名由来有两说,其中一说为,许六一先生追溯,当时台湾大学考古队来吃鸡肝板,其中一位教授说:“这东西很像我们正在挖掘的石棺板。”店主闻言觉得有一种耸动视听的挑战性和好奇心,遂而易名。

另一说则为,许六一在成大任教的教授朋友,吃完鸡肝板后,开玩笑的说:“点心中央挖空,内装鸡肝,模样有如棺材,就叫他棺材板吧!”当时的市民小井对于教授十分尊重,认为他们书读得多,见闻广博,由此事也可见一斑。

2、“棺材板”的发展

今日,棺材板在口味与口感上,也有了较多元的发展。创始店赤崁点心店的棺材板除了原味也推出了咖哩口味,而此小吃也推广到许多地方,其中以花莲为最出色的棺材板发展地。在花莲地区有两间特别出名的棺材板店家,分别为“法式官财板”与“蒋家官财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莲棺材板

法式官财板为花莲第一间棺材板店家,为求吉利,也将传统的“棺材”改为“官财”,而法式官财板与赤崁点心店的烹饪方法有许多不同之处:

口感方面,法式官财板的厚片吐司在油炸前先涂过蛋液,口感较传统棺材板来的酥脆;在口味上,法式官财板也研发了许多不同的口味,特别是在蒋家官财板出现后的良性竞争下,各种有创意的口味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法式官财板与蒋家官财板也结合了花莲的特色名产,推出了剥皮辣椒棺材板;除此之外,在食用方式上,赤崁点心店是以刀叉食用,而法式官财板与蒋家官财板则是使用纸袋包装,手拿的方式作食用。

由于花莲的棺材板与台南的棺材板有诸多相异之处,因此也有着“花莲式棺材板”的说法。

二、台湾夜市与小吃文化的发展

台湾夜市至少有两百年的历史,最早是由摊贩聚集逐渐形成的,清代因汉人来台开垦,耗尽力气,小吃摊贩便肩挑扁担叫卖,将食物贩售给开垦者补充体力。

早期的夜市大都属于“赶集性夜市”,为旧时农村时代的一种交易形式,因过去聚落之间的交通不便,只在固定日子聚集,常与庙会活动结合,营业地点不固定,此消费型态属休闲式消费,民众对市集贩售的商品未必有需求,是以休闲居多。

当摊贩聚集于消费能力较高之地区,便形成“摊贩集中区”以增强市场吸引力。到后来因照明设备的发达与消费型态的改变,导致某些摊贩集中场营业时间拉长到夜间,而形成了“夜市”。

日治时期政府对于台湾传统市场的卫生不满,因此积极整治,但因取缔不易,日本政府准许了夜市的营业并加以规范。1960年代,因治安稳定且经济发展优良,夜市也快速的成长。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有许多研究指出,夜市体验中“饮食”为最重要的,如有人做过调查,不论男女性受访者,来到夜市的主要目的皆为“饮食”;梁良(2010) 在《台湾的那些事,那些人:梁良的文化观察笔记》一书中说到,台湾夜市虽然属吃、喝、玩、乐通包的“平民夜总会”,但实际上还是偏重于吃东西。

余舜德(2017) 说台湾的夜市所贩卖的商品主要通常为低“市场中心性”(market centrality),如:成衣、饰品、玩具、小家电,然而“地方特色小吃”却是唯一具有高市场中心性的产品,台湾消费者会向往某地的某样小吃专程前往该地(如:彰化肉圆、台南棺材板)。

“台湾小吃”于今日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名词,是台湾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小吃”一词是在近几十年内才被使用,台、客语中并无“小吃”的词句,过去都将这个介于正餐之间非正餐的简单食物称为“点心”,“小吃”从最早期的劳动需求——补充体力,发展至兼具休闲、娱乐的意涵(陈玉箴,2020)。

三、“棺材板”成为台湾夜市名小吃的原因

那么,“棺材板”是如何成为台湾夜市中的名小吃呢?首先,从历史渊源来看,小吃“棺材板”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传统上,台湾的饮食文化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包括中国大陆、日本等地方的烹饪技艺和风味。“棺材板”由于名字独特,历史悠久,吸引许多外地游客一探究竟,使得其成为夜市的一种特色小吃。

其次,从口味特色来看,棺材板这种小吃本身具有独特的口味特色,这是其能够在夜市中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材料很多,将厚面包中间填入鸡肉、虾仁、马铃薯及牛奶等配料,再于厚面包面上沾上酱料,一片棺材板便足以饱腹,且味道十分独特丰富。这种美食的口感和味道,吸引了众多食客,成为了台湾夜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最后,从文化象征的角度来看,棺材板这一名称在文化语境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棺材象征着“升官发财”,古有云:“棺椁早备,延年益寿;紫徽正照,添福添寿。”家中准备棺材亦有“备官”、“备财”之寓意,棺材在历史习俗上,有着吉利的象征意义。将这一名称赋予美食,也能讨一个吉利的彩头。

综上所述,棺材板成为台湾夜市名小吃,既有历史渊源和文化象征的内涵,又有独特的口味特色,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它的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

四、总结

总之,小吃“棺材板”起源悠久,名字来源十分有趣,因为其独特的外形和名称,以及口味多样、口感丰富,逐渐成为台湾夜市中的名小吃。其历史文化背景和独特的文化象征意义使得这种小吃更具有深层次的文化价值。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