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对整个战略形势有很强的洞察力。他未出茅庐,已预知三分天下之势,提出了夺取西川,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战略思想。他把当时中国的整个局势分析得明白透彻,也把刘备所应该采取的步骤,设计得有条不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隆中对策之所以对天下大事分析得精辟而中肯,其中凝结了诸葛亮巨大而长期的劳动。胸怀大志而暂隐山林的诸葛亮,注意以各种方式,从各个方面搜集信息,了解社会、政治、军事的种种动向。他平时刻苦读书,而且读书方法是“独观其大略”,因而涉猎较广,领悟较深。

诸葛亮在进行策略规划之前,要考虑三件事:环境、条件和目标。环境大致可粗分为总体环境和竞争条件。总体环境大家心知肚明,刘备和诸葛亮也很清楚。刘备谈话之初说:“汉室倾颓,奸臣窃持国柄,皇上蒙受欺凌。”诸葛亮对答之初说:“董卓入京以来,豪杰并起,掠州夺郡者不可胜数。”已明确描绘出当时的局势。

所有竞争者都面临同样的总体环境,因此,更重要的环境评估是竞争环境。当时的政治形势是,曹操击溃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强劲对手,全面掌控北方;而占据江东的孙权,势力也不断发展,实力日益强大;至于占有荆州的刘表和领有益州的刘璋,虽然地盘稳固,但没什么作为,前途不被看好。

诸葛亮首先分析曹操和孙权两名最强劲的对手:“曹操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他争锋。而孙权据有江东,已经三代(孙坚、孙策、孙权),地势险要,人民归附,贤才为他尽力。只可与他结盟,不可谋取。”曹操、孙权稳稳地雄踞北方和江东,剩下来的荆州和益州,也是好地方。

诸葛亮分析道:“荆州地区,北面以汉水、沔水为屏障,南方直达南海郡,东南连接吴郡、会稽郡,西边通巴郡、蜀郡,是用武要地。但刘表没有能力守住,这是上天所赐的机会。”再说到益州。

诸葛亮说:“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号称天府之国,当年汉高祖便是在此成就霸业。而益州牧刘璋昏庸无能,北受汉中张鲁威胁,虽然百姓富庶,资源丰饶,却不知珍惜善用这有利条件,智士贤才无不希望有个圣明的领导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由以上分析,很清楚,竞争对手分为可击与不可击两组。曹操、孙权属于兵法“避实击虚”的实,应当回避,不可攻击;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则属于“避实击虚”的虚,应当进取击灭。

先成鼎足之势,然后再图中原,是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制定的两个阶段战略目标,前者是近期的、低层的,后者是长期的、最高的。两者之间层次清晰,结构合理。这两个目标的提出,是建立在恰当地分析了曹操不可争、孙权不可图、刘表不能守、刘璋很懦弱的天下大势,以及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的自身条件等基础上的。

兴汉室、图中原是隆中对策的最高目标,提出这个目标,充分表现了诸葛亮高瞻远瞩的目光,不畏天命的胆略,披荆斩棘的进取精神。在诸葛亮出山之前,他的几个好朋友都明确指出,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要“斡旋天地,补掇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高明之至的诸葛亮,不会看不到这种形势。但是,为了实现光复汉室的大目标,他还是知难而进地出山了。

正确的战略决策,必须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决策程序的第一步,是通过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而认识现在和预测未来。古语有云:“处事识为先,断次之。”(《薛文清公从政录》)这是指认识客观是一切正确决策的基础和出发点。

孔明的隆中对策,有力地揭示了战略对于一个政治、军事集团,既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又是举足轻重的大事。它可以转危为安,易强弱、变多少、化喜悲,为成功者高唱凯歌,为失误者奏起呜咽的哀乐。这些犹如晨钟暮鼓,永远值得后人警醒。

目标是行动的永恒主题。无目标,就无所谓决策,无所谓行动。决策就是在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行动目标之间求得动态的平衡,行动就是为了达到目标而做出的主观努力。唯有对期望目标有所贡献的决策和行动才具有价值。

目标是指挥曲,可以从方向上引导一个系统的行为,在实际中指导一个系统的行为;目标是协调曲,可以沟通系统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保证内部各种力量的良好配合,达到上下左右的和谐平衡,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

目标是进行曲,可以鼓舞组织成员的士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在各种状态下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活动。因此,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战略决策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