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一则社会新闻,忽然让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这个神秘的“政策性”银行浮出了水面。

很多人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两家银行傻傻分不清,甚至还有人提出要“继承”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愿望。

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我们来谈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到底是怎样的金融机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是两家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具有不同定位、性质和主营业务的金融机构。

我们先介绍下中国农业银行,这是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属于中国的“四大行”之一,由中央管理。

国有商业银行以盈利为目的,通过市场化运作,为社会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并对股东负责。

作为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商,中国农业银行业务范围广泛,既包括传统的商业银行服务,也涵盖多种金融创新领域,主要业务包括:

向各类企业客户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现金管理、供应链融资、投资银行、国际业务等一站式金融服务;

面向个人客户,提供储蓄、个人贷款(如住房按揭、消费贷款)、信用卡、财富管理、电子银行、移动支付等产品和服务;

包括资金交易、投资、代客理财、资产管理、衍生产品交易等,为企业和个人投资者提供投融资解决方案;

金融租赁、基金管理、人寿保险等综合化金融业务,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中央金融企业,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中国唯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

主要职责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承担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这里得解释下什么叫“政策性银行”?

所谓政策性银行是指由政府创立、参股或担保,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为贯彻和配合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在特定业务领域内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的金融机构。它们是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业务定位、资金来源、服务对象和运作目标。

简单来说,在社会经济发展时期,总有很多不赚钱的公益或战略发展考虑项目,商业银行从盈利角度考虑往往不愿意涉足。

但这些领域往往对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且项目相对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经济效益见效慢,资金回收时间较长。

比如农业开发项目、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扶持这些项目,世界各国都有类似的政策性银行,专门对这些项目融资。

虽然成立目的不同,但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相比,其实很多地方是类似的。

如要对贷款进行严格审查,贷款要还本付息、周转使用等。

不过,政策性银行经营时,坚持银行管理的基本原则,力争保本微利,主要考虑国家的整体利益、社会效益,不以盈利为目标。

此外,政策性银行有其特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发行金融债券或向中央银行举债,一般不面向公众吸收存款,同时也不与商业银行在业务领域发生竞争。

1994年,我国组建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均直属国务院领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成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目的,主要是基于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业基础薄弱,比较效益低,地区差异大,特别是落后地区农业的发展,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收购、储备和销售均需国家进行帮扶,急需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为了促进主要农产品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应运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成立至今,相比其他不断发展的政策性银行与各类商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下面简称农发行)发展趋于保守,业务上始终没有较大突破。

原因其实很多,归结起来,既有外部环境因素,也有内部体制关系。

农发行的成立本来是为了解决农业政策的资金问题,可现实困难重重。

一方面,当时粮棉油企业经营机制落后,导致经营亏损严重,使得粮棉收购资金等政策性贷款挤占严重,难以做到封闭运行。

在随后的运作中,农发行基本是依赖央行再贷款,负债端过于单一,而资产端粮棉收购贷款利率低于央行再贷款利率,导致利率倒挂。

如此一来,过多的粮棉油企业挂账导致农发行不良资产率膨胀,包袱也越背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农发行早年的员工其实很多是从农行分离出来的“老员工”,很难适应专业度要求更高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需要。

据当时《金融时报》的报道:农发行不仅以前的亏损挂账没有消化,反而又新增挂账1000多亿,使中央财政不堪重负。

1998年,国务院为推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又将农发行承担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专项贷款业务,以及粮棉企业加工和附营业务贷款划转农业银行,失去大部分信贷功能的农发行仅履行粮棉油收购资金封闭管理职能。

随后进行的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又使得农发行不再经营向棉花收购企业发放贷款,再度失去发展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那时起,原来经营范围宽广的农发行,变成只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放粮食收购、调销、储备贷款,被人戏称为“粮食银行”,业内甚至都不认为农发行是真正的银行机构。

进入新世纪后,背着巨大资产包袱的农发行发展之路再度受阻。

首先是市场化下的粮食流通体制,使得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逐渐丧失垄断地位,民营粮食企业都可以直接入市收购。

同时各地商业银行也开始向粮食收购领域提供贷款等资金,彻底打破农发行独家供应收购资金的垄断地位。

正因农发行连粮食收购贷款的“基本盘”都丧失,曾经一度有人提出“农发行是否应结束历史使命后关闭”的讨论。

本来这只是讨论,但伴随当时开展的“审计风暴”,农发行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暴露了出来。

2003年6月25日,时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通过审计农发行及其34个分行的2001年资产负债损益情况发现:

1995年以来,农发行总行通过虚列支出套取资金、变相融资收取高息等方式,私设“小金库”,累计金额达5736万元,涉及资金管理使用混乱,不少支出没有必要的批准手续和会计记录。

1996~1999年,农发行总行以租赁的名义,委托一公司购买电子设备和汽车等固定资产,总金额9.2亿元,其中8.1亿元曾被挪用投入股市进行股票买卖,所获收益去向不明,涉嫌重大经济犯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发行一系列腐败案触目惊心,震惊全国。

一年之后,农发行原副行长胡楚寿、于大路落马,与其相关的原财政部金融司司长徐放鸣也被查。

不过,命运多舛的农发行最后还是因为政策考虑,保留了下来,而且已成长为超9万亿资产规模的金融航母。

截至2022年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设省级分行31个,二级分行338个,县级营业机构1684个,全资子公司2个,控股子公司2个,参股公司3个。集团员工共52627人,其中农发行员工52591人。

2022年年报显示,农业发展银行营业收入1281.85亿元,同比增加252.0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92.72亿元,同比增加94.02亿元。净利润310.55亿元,同比增加62.43亿元,资产总额超9万亿。

接下来,就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了:

怎么进农发行,待遇又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身份上来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虽说是按照事业单位管理的中央金融企业,但不纳入行政编、事业编,身份和待遇和国有银行类似。

农发行分为总行机关、省级分行机关、二级分行机关、县级支行。

其中,报考农发行总行机关和省级分行机关要求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或国内外知名高校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基本只考虑211和985高校)。

报考二级分行机关,县级支行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即可;边远地区例如:报考西藏、青海、新疆等边远地区县级支行的本地人员学历可放宽至全日制大学专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发行的待遇级别依次递增,即级别越高的银行,学历要求越高,待遇也越好。当然,不同经济水平的地区网点,待遇也千差万别。

根据公开数据统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平均工资为8154元/月,其中46%的工资收入位于区间8-10K/月,30%的工资收入位于区间6-8K/月,年终奖平均32461元。

农发行的收入相比很多商业银行确实不算很高,但其中没有包括年终奖,这往往是很多金融机构真正吸引人的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发行的内部员工爆料

与同类国企及金融机构相比,农发行的工资比商业银行和同级别国企工资低,但比一般事业单位工资高,和当地公务员持平,可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而且,根据内部员工描述,相比竞争激烈的商业银行,农发行最大的优势是“朝九晚五,工作轻松,薪酬体系完善”。

综合看下来,农发行的工资待遇在金融系统未必最高,但胜在工作压力相对较低,是很不错的工作选择。

还得友情提醒一下,各地情况不同,农发行的岗位性质、部门业务也肯定有差异,压力也会不小,千万别有进入农发行就可以躺平的错觉,更别有“继承”农发行的荒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