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到“遗书”这个话题,可能很多人会眉头一皱,好好的,写遗书干嘛?

人们害怕谈论死亡,所以看到“遗书”两个字就本能地想排斥。

但奇怪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写遗书了。

这个时代,在刻意回避“死亡”话题,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却在主动寻求“死亡教育”。

1

我们常常为生而欢喜

对死却没有准备

为什么年轻人开始写遗书?

在豆瓣里,有一个名为“遗书写作训练”的小组,其中有一个女孩说:

“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写过多少遗书了。并不是每一次写遗书都是想要死才动笔的。有时候心脏稍微快些,右眼皮持续不断地跳了几下,就会开始写遗书。

每一次的开篇都是,亲爱的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生命其实是偶然的,偶然的到来,也可能会偶然地离开。

也许对于年轻人来说,遗书的意义就是告诉自己,如果死亡终将到来,不妨好好爱身边的人,好好珍惜当下。

就像《三悦有了新工作》这部电视剧,它经由职场折射出了国人对于死亡的态度,并为观众补上了一堂有关死亡的生命教育课。

三悦本身是一个以躺平、啃老、摆烂的态度生活着的人,她常常把“想死”挂在嘴边,也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直到三悦入职殡仪馆之后,她才从一个个“死亡”的故事中逐渐认识到了死亡对人生的意义。

就像剧中有一个中年人痛失妻子,他不愿接受现实,每天浑浑噩噩,直到小女儿自杀未遂才惊醒了他——比为离别哀悼更重要的,是珍惜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视剧《三悦有了新工作》

我们总是为了一个新生命的到来而欢呼雀跃,却很少有人能够欣然接受死亡,正因为我们谈论死亡太少,所以我们很难平静地接受这件事。

我们传统中对“善终”的理解,是在可预知的自然亡故中,没有太多痛苦地离去。

理想中的离别,是亲人陪伴,爱意融融,交代最后的遗言,了却最后的遗憾,揭开最后的心结,也放下所有的心事。

可到了现实中,往往是手忙脚乱的,人们关注于抢救程序、后事嘱托、遗产分割,而忘记了好好去倾听一个临终的人,从容地把对人生的感悟说完。

而当下的年轻人们,开始对“善终”有了更全新的理解,也在有意识地谈论有关“死亡”的话题,不再把死亡看作什么妖魔鬼怪,而是一个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课题。

也许当我们越来越多地谈论和正视死亡,我们才会更平静更从容地面对它,并由此激起对生命的热爱。

2

遗书,

并不是只有临终前才能写

写遗书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

很多人会看作是临终遗言,其实遗书书写的过程,更像是找生命意义的过程。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写遗书?可能就是出于以下几点:

01

用写遗书的方式治愈自己

也许很多人都经历过对生死的迷茫,在某一个时刻突然冒出了结束生命的念头。

可是当你开始提起笔,想要写下对这个世界最后的话时,也许你又会发现生命的其他可能性,就像网友说的一句话:

“我也想过一了百了,但想到刚出锅的小龙虾就受不了”!

对啊,连死都不怕了,还怕什么呢?还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呢?是小龙虾不香吗?是火锅不过瘾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剧《非自然死亡》

从提笔书写的那刻起,我们所爱的亲人,我们所珍重的朋友,我们所喜欢的每一事每一物都会冒出来。

而那些让我们对生命心生厌倦的事情,又算得了什么呢?

02

用写遗书的方式自己做主

很多人觉得“活着”就好,可是在病痛缠身的人眼中真的未必。

所以很多人写遗书是为了自己的生命由自己做主。

一是疾病治疗自己做主。

如果自己昏迷重疾,需要大笔大额支付,去换回一丝生机,我知道我的亲人会不遗余力地救我,可那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所以,请尊重本人的意见,是否放弃治疗由自己说了算。

二是后事料理方式自己做主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方式,年轻人也越来越个性化,在生前考虑好身后事,也算是爱自己的一种方式。

告别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人生最后的旅程,想有怎样的选择,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而写下遗书的年轻人们想要为自己做主,有人希望不立墓碑,把自己撒向大海,有人希望刻上独树一帜的墓志铭……

终归要到那一天,那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

那怎么书写一封遗书呢?遵循几个要点:

  • ①最好是在神志清醒且能够自主书写的情况下,手写自己的遗书,表达自己的心中所想;
  • ②选择干净的信纸,尽量字迹工整地书写;
  • ③一封好的遗书要具备两个“功能性”:一个是自己对于死亡的认识和情绪;另一个是身后事项要如何处理和安排;
  • ④用自己最习惯的表达方式,书写完可以自己读一遍,理清思绪的同时也能查漏补缺;
  • ⑤如果你愿意的话,遗书可以每年更新一次记录,帮助你不断更新照见自己的内心,也看见自己最重要的愿望和未完成的遗憾。

当然,也有人写遗书并不是为了什么,只是想留下几句话而已,那也没什么不行的。

比如巴赫的临终遗言就是:“不要为我哭泣,我将去往音乐诞生的地方。”

比如英国演员乔治·桑德斯在生命的最后留下一句:“亲爱的世界,我离开你是因为我厌倦了。我觉得我活得够久了。我把你的烦恼留在这里——祝你好运。”

比如患有腰椎管狭窄症的乔治·伊斯曼朝自己的心脏开枪前留下了最后一句:“致我的朋友们:我的工作已经完成了,为什么还要等待?”

所以你问我遗书是什么?

我想,与其说它是临终前的遗言,不如说它是人在生前的一种态度,是用一行字或者一封信来郑重告别的仪式感。

3

因为知死,所以向生

在很多国家,死亡教育是从小开始的。在孩子3-4岁的时候,其实已经能懵懵懂懂地认识死亡,他们会问:

“妈妈,什么是死?”

“死了还会醒过来吗?”

“我会死吗?”

“死是什么感觉?”

“人为什么会死?”

在英国,死亡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其实死亡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一部分,我们可以更客观地认识生命的开始、成长、死亡,我们可以知道如何应对面对失去亲人朋友的痛苦。

前不久,全国政协委员甘华田也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建议在全国青少年中开展死亡教育,把死亡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教育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新闻周刊

大部分人都会有死亡焦虑,死亡焦虑(death anxiety)本质上是指当死亡的必然性被提醒时,一个人内心深处受到死亡威胁而产生的一种带有焦虑、担忧的情绪状态。

我们会对自己的死亡恐惧,会对亲人的离开惶恐,甚至对自己未来有一天将要离开这件事难以接受。

人们害怕死亡的感受可能来源于死亡带给我们的丧失、孤独、被遗忘以及生命意义的消逝。

那死亡教育为什么重要呢?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写:

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如果我能向死而生,承认并且直面死亡,我就能摆脱对死亡的焦虑和生活的琐碎。只有这样,我才能自由地做自己。”

在积极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做“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有很多的说法,通常心理学的说法叫做心理弹性,英文是resilience,或者叫做bounce back,指像皮球一样,在经历打击之后反弹得更厉害,也可以叫做反弹的能力。

也就是说当我们足够认识死亡,我们反而对这件事的认知有了“弹性”,可以更勇敢地面对它。

书写遗书,就是让自己看见自己,当你知道旅程有终点,故事有完结的时候,你会更珍惜故事的内容、旅途的风景。

死亡教育,就是以“死亡”为镜子,让我们从这个命题中找到“该怎么活”的答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