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陵园之中静谧又带着暖意。人们纷纷前来,为逝去的亲人献上鲜花,默默祷告。

如今,死亡不再是那个让人忌讳的话题,我们更加坦然地面对生命的终结,对“生死离别”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当我们站在亲人的墓前,那些避而不谈的迷雾、曾经解不开的矛盾和误会也慢慢化为云烟,往昔的回忆变得愈发清晰。

这一刻,我们不仅是在祭奠逝去的亲人,更是在对人生进行深刻的思考,感悟生命的真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面对死亡,是人生的必修课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写的一句话。那时,他可能也没想到千年以后的子孙后代还会记得他的生死观,如此完美概括了人生的意义。

从出生开始,人生就是一个倒转的沙漏。度过的每一天,都是时间流过的沙粒,慢慢积淀,再汇聚成一块小沙丘,好似最终的归宿。

所以史铁生会说:"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只是这一天何时降临,每个人都不一样,感受也各有不同,有人因此而解脱,也有人因此而悲恸。

有一位网友感慨:我的外公因为脑溢血走了,但真的太意外了,前几天还在和外婆吵家常,今天就昏迷不醒……然后离开了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亲人的离去,我们好像总有些措手不及,在忙碌的工作和事业里奔波,自己满身疲惫和灰尘,却少了很多陪伴至亲的时间。

又或者,无比害怕重要的人离开,此后一蹶不振,对死亡愈发感到恐惧,心生焦虑。

如何处理面临死亡的事,好像在书本上都没有学过,我们都缺失了这一堂必修课。

即便到今日这样开放的时候,国内对于"生死教育"的探索依旧不足,茫然者不在少数。那些出众的生死题材的影视剧,也只是如一块细小的石子投入湖面,激起片刻的荡漾。

所以,这一节沉重而不得不学的课程,由生活这个老师来传授。

它会教人感知痛苦,产生遗憾,但同样,若你认真,你会明白,逝去生命的意义,是为了活着的人更加坚强与乐观,珍惜当下。

02

"如果可以,我想在你的墓前叙叙旧"

清明节,除了祭奠亲人,另一种特殊的文旅路线也生根发芽了,那就是"墓园路线"。

学校会组织学生前往烈士墓园献上黄白的菊,悼念先烈亡灵。

也许会在杜甫草堂,听着讲解员的官方阐述,那寥寥几句就是他跌宕起伏的几十载,风吹雨打,一生伶仃漂浮。

有人去扫墓时,发现了一位年轻故去的女孩墓前,种满百合。那一定是深爱她的人亲手栽下。

在汪曾祺老先生的墓边,不会感到悲伤,有的只是想好好吃饭、好好生活的想法,安安静静啃完一块饼。

在鲁迅先生的故居,照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字寻找对应的景象,少年鲁迅眼里的世界,在此刻重叠。

在萧红女士的墓前,朗诵起戴望舒的悼亡诗:"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在那些曾经耀眼过的星星面前,可以变得安心、从容,获得不一样的力量,温和却有力。

如果清明节踏青,墓园未必不是一个好选择。

走过无数个墓碑,就是无数本生命之书。

那里,有更多绵长而细致的故事,让灵魂更加安静的栖息。

03

生命终有凋零,而思想永恒

清明节,其实是最浪漫的节日。

即便是唯物主义者,在今日也会相信来生。在世界彼岸,有我们最亲和最爱的人,不必再害怕。

今年,也是"哥哥"张国荣逝世的21年。

一如即往,来自全球各地的荣粉会来到香港,给他鲜花,一起唱出"风继续吹"的旋律,播放他的影像。彷佛他从没离开,只是在旅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嘉玲曾和他是上下楼的邻居,她遭遇困境时,张国荣为了安慰她,给她送了一株桃花树。直到现在,刘嘉玲还是会在9月12日发文怀念张国荣,拍下和桃花树的合影。

梅婷作为新人演员参演《红色恋人》时,在香港没有地方住,而彼时名声大噪的张国荣则热情地邀请她住进自己的家里,像大哥哥一样陪着她逛遍香港,品尝各种港式美食。

张国荣生前无条件的爱和友善,成为他最独特的气质。

他也怕被遗忘,于是在演唱会上说:如果有朋友问起你,80年代的香港歌星都有谁,你们随便提一下我就好。

但如此温柔和敬业的张国荣,怎么会仅停留于"随便一提"?

2003年,他的离去让所有人痛心,而时至今日,风继续吹,也继续宠爱着张国荣。

若思念有声,一定如潮水汹涌。

因为,生命终有凋零,而思想和爱永恒。

清明节,不仅是祭祀逝者的日子,更是生者在繁忙琐碎生活中难得的喘息时光。

若你感到疲惫或迷茫,不妨在故人墓前静静坐下,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安宁。

不必害怕和彷徨,因为那里曾有过最真挚的情感和最快乐的日子,它们会轻轻抚慰你的心灵,带给你力量和勇气。

愿你能坦然面对一切,珍惜眼前人。

作者|鱼籽酱·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