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所能接触的文字,变得逐渐标签化起来。

产生这个想法的背景,来自于最近很火的“天水麻辣烫”。

临近清明节假期,最新的数据发布,携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天水、大同、开封、泰安、秦皇岛、景德镇、湖州、烟台、徐州、天津等订单量已同比增长超5倍,为清明假期黑马城市前10。

天水名胜麦积山石窟,截至3月20日,今年清明假期天水市旅游订单量已同比增长超21倍。

在去哪儿平台上,天水麻辣烫关键词搜索量周环比增长10倍以上。

这让人恍惚之间,又想起了一年之前“进淄赶烤”的滚滚流量。

如果写一本旅游发展史的话,毫无疑问,2023年应该是能够载入这本史册的。互联网对于旅游的冲击达到了已经可以对一个城市逆天改命的程度了。

先是年初淄博一顿小烧烤,最后年底哈尔滨来了“小土豆”,不知不觉之间,吸引流量与游客的,不再是天坛故宫颐和园,不再是南京西路和西湖,或者至少不全是如此。这些文化热词在某些方面,的的确确重新塑造了人们的旅游观念。

这是为什么?

假如从经济学乃至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当然不难从自媒体播主那里听到各种看上去很靠谱的分析,诸如淄博市政通人和以及哈尔滨老工业的城市的不断转型。

但这是个例,不是共性,我们很难以此去解释网络热词对整个社会的推动力。

时至今日,我们必须得承认,我们正在以一种和过去二十年甚至十年前都完全不同的交流方式进行着社会行为,如果不承认这一点,时不时就很容易产生类似于阿Q所谓“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假如哈尔滨和淄博还不够有说服力,那么我们再看看这次方兴未艾的“天水麻辣烫”。

当天水麻辣烫再次火爆之后,各地对于这种热度的“轻车熟路”显然已经不再是2023年的模样,天水当地的“政通人和”似乎成了一种旅游城市的标签化,倒是民间的反应更令人惊讶,似乎仅仅几天时间,“天水麻辣烫”的店铺就已经有开遍大江南北的趋势了。

淄博不可复制,哈尔滨只有一个,天水也是这样,就像雨后清晨生长出的蘑菇,不知其所出,不知其所去。

当我们试着归因的时候,本质上其实是人类心中的掌控欲在作祟。各地文旅局巴不得自己这块地盘上也有“麻辣烫”和“烧烤”,另一方面,人们希望自己能够用自己熟悉的事务和认知体系,去解释各地非旅游城市的突然爆火。

很可惜,这些都做不到。

易中天很多年前说过的那句话,再次响彻在人们的头顶:“ 现状不可描述,未来无法预测,一切皆有可能。”

我们必须用一个近乎“新时代”的表述,去解释这一现象。从文字或者文学的角度去看,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

文字信息的碎片化。

自从网络搜索引擎出现以来,信息就进入了一个被挑选的时代,于是有了百度的搜索排名,随后就是微博热搜的铺天盖地。

在信息如何被检索的过程中,“标签”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塑造了出来。

就像论文的关键词,就像产品的广告语,我们可以相对容易地在互联网上,用一个标签勾出无数信息,并在海量的信息中纸醉金迷。

这是独属于新世纪互联网时代的浪漫。就像十九世纪的美国牛仔们漫步于荒野,用左轮手枪的子弹倾诉着狂野和自由。

但是这种烂漫,随着算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逐渐成为一种作茧自缚。

天水、哈尔滨、淄博——全网搜索热度指数

我们每个人都想做自己在信息上的“皇帝”,但皇帝总想着良药苦口我不吃,口味合适我猛炫,于是就有了一个信息的选择问题。

信息并不再单纯被“标签”或者“碎片”所拣选,而是反过来被定义。

作品的创作者们开始按照标签所定义的词条去追逐热度。原本看似一望无际的荒原,也开始有了被固化的路径。

事情的转折往往就发生在这样一个瞬间,当为标签而创作的思路成为主流,我们就会下意识地去寻找“爆点”的路径,于是各种被定义的文学,各种被套路化的写作,甚至是各种路数的流量训练营就变得层出不穷了起来。

从“内涵段子”到“小红书”,从“抖音”到“快手”,我们被大数据推荐的标签层层包围着,享受着各种碎片化的文字和信息。

这种包围到了尽头,就是一个人的信息被全部“标签化”,我们在某东或者某宝搜索的一个内容,会瞬间被提取成“标签”或是“词条”,然后在我们所使用的其他不相干的App上得到轰炸式推送。

也许我们还会乐在其中:嘿,推荐的怎么都是我想要的。

这个时候,内容变得不再重要,创作者的关注点从“我要写点什么”,变成“我要为什么而写”,这是现在大量同质化内容如过江之鲫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水爆火后微博热搜词条

可是内容阅读者或者消费者们,虽然身在“标签时代”之中,脑子里想的却还是20年前《读者》《意林》,传统文学的那一套,并试图用上一个时代逻辑解释“天水麻辣烫”和“淄博烧烤”的爆火。

殊不知,大人,时代变了。

无论是“烧烤”还是“麻辣烫”,亦或是“小土豆”,都不过是“标签的公约数”,而非“内容的公约数”。

前者是在整体思路框架下的行云流水,后者是碎片化的文字中的大海捞针。

大海波涛狂潮,不可捉摸。

我们对“淄博烧烤”或是“天水麻辣烫”的惊叹,其实底层逻辑是在惊讶:

到底这样标签化下的文字片段,究竟会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力?

这个时代之问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当代人的文字焦虑:我们是不是只能去追求标签的创造,而不能通过自身的内容,真正在当下获得些什么。

放到这次旅游热词的话题中,许多原本不是旅游景点的小地方也可以这样去问:和烧烤或者麻辣烫比,我们这儿的xx小吃也不错,为什么就没有这个“命”?

对内容的不服气和对标签的无可奈何,构成了我们前面所说的文字焦虑。

陈可辛在《中国合伙人》里的时代之问又一次浮现在我们心头:究竟是时代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时代?

在标签造就的文字焦虑面前,这是一个有解的问题吗,或许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不过前些天在看新闻的时候,偶然刷到了这样的内容:在 “进淄赶烤”一周年后,某位因为躺平而被网友“骚扰”的大爷接受采访,被问及淄博热度退去后,今年的生意如何时。

大爷表示:比去年人还要多些,烤不完,根本烤不完。

至少从这个新闻中,我们能看到,烧烤的味道作为“内容”,或许还是重要的。标签可以带来流量,但要留住流量,终究需要一些自身的沉淀。

换个角度来看,时代终究没有到被标签定义到百分之百的程度。

当同质化的东西如山呼海啸涌来的时候,只有自身具有内容的创作者们,才可能为某些标签赋予自己不可替代的烙印,亦或者说,成为标签的缔造者们。

这样的思路,或许才是让下一个“天水麻辣烫”出现的秘诀。

本期作者:翟晨旭

编辑丨编辑: 夏夜飞行

人物篇

杂志篇

░ 话题篇

░ 热门征稿

投稿指南丨 人间thelivings

其他征稿合集

转载、商务、作者招募合作丨请后台联系,凡本平台显示“原创”标识的文章均可联系编辑转载,未经授权转载视为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