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田之路 周家夷

来人间一趟,留下一些什么才有意义?器官与遗体捐献者们选择了造福后人,延续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的捐献纪念活动现场

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器官捐献登记人数超过670万人,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5.1万余例,捐献器官15.8万余个,成功挽救了15万余人的生命。在不同的捐献群体中,他们的想法有点不一样。

一组数据:

逐年递增中青年群体占大多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川已经有45万人已经登记报名,包括遗体和器官捐献,大部分以青年人为主。就登记人群来看,老年人以遗体捐献居多,主要是因为器官老化使用率不高;年轻人则是器官和眼角膜捐献较多;从登记人数上来看,前几年增长非常迅速,2023年有接近3万人的增长。

其中,18岁到45岁人群占据主导地位。“从最近几年登记人群来看,老年群体也逐渐接受,主动参与登记捐献。”四川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刘力说道。

对年轻的捐献者们来说,他们对生死看得较为透彻,潇洒而超脱,相比起来,老年人的思想偏现实一点,除了愿意为医学事业作出贡献之外,简化后事不给子女添麻烦也是他们考虑捐献的原因:不用买墓地,不用考虑火化或者安葬等后事。

捐献者们的思考:

有人在乎意义 有人在乎“没意义”

“登记器官捐献对我来说是一件不假思索的事。”今年34岁的张女士,就属于年轻捐献者中的洒脱派,甚至来不及思考生命的意义。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听朋友说可以捐献器官和遗体,简单了解后,她立马登记了。“人生无常,生死有命,如果我不在人世对别人来说有用,何乐而不为呢?”

张女士的器官捐献证书

除了登记时的洒脱,登记后的张女士对此也没有太多顾虑,不会深思人生的意义,也不愿去想百年之后的自己什么样,登记捐献对她来说就是毫无保留的“贡献”,而并不是在意对生活产生了某种影响,“死都死了,还有什么好想的。”

家住成都的颜女士今年73岁,去年11月9日,她和爱人一起登记了遗体捐献。“我们家里反而是我和爱人比较能接受,儿子不接受,为了登记我们给他做了很多思想工作。”

2018年,颜女士爱人谢先生患癌,在医院治疗期间经历了各种痛苦,“我爱人那个时候就在想,如果哪天人不在了,还是给后人做点什么好事吧。”了解到遗体捐献对医学事业有帮助,颜女士和爱人考虑捐献遗体,“这样说不定以后别人就不会遭受我这种病痛了呢?”

由于年纪大,颜女士和爱人不能得知捐献途径,直到去年刷到一条朋友圈:好友的母亲去世,登记了遗体捐献,她马上去询问了捐献事宜。

由于捐献遗体要获得子女同意,颜女士和爱人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儿子,儿子非常反对。

“人都走了,何必呢。”她告诉儿子,老两口不想后事麻烦儿子,“我们想一切从简,还能积德行善,有什么不好呢?”说服儿子和儿媳后,两人登记了遗体和眼角膜捐献。

今年的器官捐献仪式上,颜女士和爱人来到现场,望着捐献者纪念墙上的名字,两人感慨万千,“能在这里留下些什么,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