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明

时节雨纷纷

今日清明

QING / MING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点点碧苔,叶底数声鶗鴂

岁月难无别离,思人抚今追昔

万物生长此时,抖落纤尘心悦

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斗指乙,太阳到达黄经15°,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清明既是自然节气,亦是人文节日,它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也被称为“踏青节”“三月节”,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古代时期,清明节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

节日与节气不同,节气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某种风俗和纪念的意义。清明作为一个节日的出现,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西周时,已有了在清明期间,帝王将相行“墓祭”之礼的传统,但从宫廷走入民间,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

据记载,当时还是晋国公子的晋文公重耳逃亡在外,处境非常艰难,跟随他的介子推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汤让他充饥。后来,他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封赏他的所有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带着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接受封赏,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非常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活活烧死在一株柳树下。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清明成为节日取代了寒食节,也变成清明扫墓祭祖的习俗。

清明习俗

扫墓祭祖

QING / MING

我们都已经走了很远很远,总需要有那么一个时刻,让我们记起从前的点滴。游子漂泊在外,心总思念着故乡。树植于土,开枝散叶。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根”是祖先,是亲人,是故土。生者寻根,叶落归根。

或许站在先人坟前,才能真正深刻地明白,自己的根在哪里。清明时节寻根问祖,提醒我们做人不能忘本,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出发,因何而出发。

这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旧时的扫墓祭祀比较讲究风水和礼节,有严格的先后顺序,一般会到坟前铲除杂草,摆放供品,上香烧纸等,或者简单的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人们如今就前往骨灰置放的地方拜祭先人逐渐简化了形式。清明祭祖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先祖,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踏青

QING / MING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见春风换故枝

踏青,是指春日郊游,也称“踏春”“探春”“寻春”。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四月清明,春回大地,万物吐故纳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郊游时采回花草插于门上、头上,在过去的清明节非常普遍,尤以插戴柳枝为多。因介子推和老母在柳树下死去,柳树在清明节有着特殊的含义。在门头上插柳、在屋檐下挂柳、妇女头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儿童吹柳管,“柳”成了铭记故人,拥抱新生的象征。春暖花开的日子,人们携亲带友踏青游玩,享受到更多的亲情与快乐,也能在繁忙之余放松身心,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

放风筝

QING / MING

风筝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已两千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故称为“纸鸢”。在旧时,人们还常常把灾病写在纸上,挂在风筝上,待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放走秽气,给自己带来好运。

吃寒食

QING / MING

清明吃寒食,青团是常见的传统小吃,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广受欢迎。青团又称艾团、清明团子,最初流于江南,渐渐遍布全国。它用艾草、浆麦草或其他绿叶蔬菜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又或芝麻,甜而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清香。一般人们在祭祀当天供奉于先人墓前,祭拜结束后食用。此外,凉大麦粥、冷杨桐饭也是清明这天常吃的食物。

清明节吃寒食的习俗源于寒食节,因介子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实际一方面强化了山林禁火,另一方也起到人们的精神教化作用。据说,古时官府还会安排专人下到各家去检查,将鸡毛插进灶灰中,如果鸡毛焦了,说明这家生火了,户主要被严惩。但禁火其实消禁的是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寒食之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这也叫“改火”。而且这个措施很有仪式感,要用榆树新木取火,将火种分发。这其实也是对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一种崇拜和缅怀。有时,皇帝为了表示恩赐,会把皇宫中新生的火种赐给亲近的权贵、宠臣。

古诗鉴赏

QING / MING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

遥听弦管暗看花。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风起,春光明媚。

清明,古人既赋予它“思故”的悲,

又顺应它“寻春”的美。

这正是在提醒我们:

别忘记来时的路,作伴的人,

别丢了前路的光,沿路的景。

对生命谨怀尊重,对自然牢记敬畏。

所以,真正的思故是在内心,

而不在形式。

我们提倡文明祭祀,告别陋习,

以低碳、文明、绿色的祭扫方式,

做绿色文明祭祀的先行者,

做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者。

祭奠过去,也催护新生

祝愿:天地清明,春暖山河。

大学生融媒体通讯社

新媒体工作室

排版||李 静

责编||周文娜

审核||刘 涛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路,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