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人生终将面临的最终章。

沉痛悼念的时刻,家人哀悼亲人离世的时刻,往往都离不开已经存在千年的“职业哭丧人”,他们遍布欧洲、埃及以及亚洲的各个国家。

虽然这样的专业哭丧人还未销声匿迹,可是数量却越来越少,这项古老传统正在消亡。

他们,是最终幸存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

专业殡葬剧团弘扬孝道

中国有句老话叫“视死如归,天地人都合一”。

生与死是必然的现象,死亡无可避免,但死者子女需要担起责任,妥善地举办葬礼,这是儒家孝道原则的一部分。

中国人认为死者的灵魂,必须通过盛大而奢华的葬礼才能升天。

也因此,三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葬礼上“大肆挥霍”。

虽然城市化已经将大城市的葬礼删繁就简,但中国农村地区,葬礼仍然较为复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中国传统,死者的年龄、死因、婚姻及社会地位,都会决定葬礼的举办形式,每个葬礼的日期和时间都要参考中国历书,要是出了差错,这个家族的后代可能会受到影响,这就是职业哭丧人的用武之处。

诸多丧葬仪式各有特色,中国东南部这个村子里的“木偶戏”独树一帜。

木偶戏,娱人娱神,用戏来代替心情。

木偶师一部木偶戏需要三四个小时,这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是连接神秘的世界的桥梁,木偶大师在此扮演了一个灵媒的角色,他们认为自己表演木偶能驱散消极力量。

丧葬仪式中的木偶戏,是为了帮助流离失所的灵魂安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

抒情奥帕里治愈人心

印度贡伯戈讷姆曾是朱罗王朝的首都,如今这里被称作寺庙之城,仅14万人口就拥有188座寺庙。

根据古印度教的神话所说,此地是创世神大梵天王器皿的归属之地,因这里曾有天壶坠落,天壶的碎片变成了寺庙,所以成了诸多寺庙所在地。

万物有始必有终,在这里的每个凡人生命的尽头,都会出现一张熟悉的面庞,那就是专业哭丧人。

这里也有句老话:不管你有几个孩子,哭丧人才是陪你走完最后一程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哭丧已经成了一种艺术,甚至有哭丧协会。

死亡仪式上少不了“能歌善舞”的女人,“树叶会枯萎,枯井会逢春”,她们会架起麦克风唱上几个小时甚至会一整晚,可以说是一种“受邀”表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地人认为,虽然现代大多数人也许已经形成了一个“不能大声释放痛苦,也不能沉浸在悲伤之中”的想法,但这是中产阶级后天形成的修养,或者说是西方人的品质。

人们想保持庄严肃穆,又不得不隐藏内心的情感,即便雇佣了哭丧人,在他们开始吟唱的时候,人们也无法忍住眼泪,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请哭丧人演唱抒情奥帕里,也是一种治愈人心的放松手段。

越南

传统风俗遇见现代潮流

一场新的战斗正在越南南北之间酝酿,只是这场战斗并非发生在树木遮天的丛林,而是发生在逝者的家中。

他,是片中已经67岁的范义,已经从北方移民到南方胡志明市20多年。

他一直是一名专业的哭丧人,在葬礼上演奏传统北方音乐。

他的生意都是靠口口相传,从不刻意宣传,但因为人们对丧葬习俗不再那么讲究等原因,他职业的需求量越来越低。

她,是从13岁起就在葬礼上唱歌的林。

她会现场唱一首挽歌后会进行娱乐性的“载歌载舞”,这样的表演在北方很少上演,但在南方葬礼上是常见的景象,甚至收到追捧。

并不是她想这样表演,而是客人们照此要求,而且会给出不错的薪水。

但这种富有争议、招摇过市的新型表演套路,激起了像范义这样的传统主义者的愤怒。

当传统风俗与现代潮流相遇,文化冲突由此形成,在这场“保守的北方VS开明的南方”的都市之战中,不知谁将成为赢家。

新加坡

多种族社会的古老仪式

死亡代表着生命的落幕,也被视为生命之旅的终点,是人的必然归宿。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社会,仍然保留着一些古老仪式,葬礼就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人占多数的社会里,葬礼上举行道教仪式并不少见。

从道家的角度讲,死亡是回归原点,或者说是入土为安。

因此有土葬或火葬场,实际上是回到了人们出生的地方。

虽然葬礼现在变得更加“沉闷”、仪式也更简单,传统的哭丧行为已经有消失的趋势,但也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客户会雇佣专业的歌台歌手,唱逝者生前喜欢听的歌。

在泰米尔印第安人中,就有在葬礼上唱抒情悼词的传统,这项今天几乎已经绝迹的仪式,曾经非常流行。

因为在印度教中,他们相信离世之人的灵魂会回到生前待的房子里,实际上灵魂就是肉体的见证。

所以哭丧更多不是安慰身边的人,也不是为了诉说死者的荣耀,而是为了向灵魂诉说湿婆(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荣耀,也让灵魂明白它的真正本质和真正路线是什么,让灵魂走上解放之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古老的传统发生演变。

而有一件事从未改变,那便是死亡总是和眼泪相伴。

有一项意义也从未改变,那就是正视死,才能更好地活。

《送行人》

欢喜首映 正在热播

第33届美国独立精神奖 最佳纪录片

《死亡的体验》

欢喜首映 全网独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