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家官媒都集中报道了一个现象:

大量一、二线城市的居民,因为买不起墓地,选择了在偏远小区购买商品房供奉骨灰盒。

不过,这些小区的其他住户就不乐意了:

“住的死人比活人多!”

“窗户用水泥封死,看着瘆人。”

“肯定要举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法律角度讲,买商品房是自由的,但用来供奉先人,改变了土地使用性质,确实有悖民法上的公序良俗原则。

不过,对于供奉人来说,也有苦衷。

葬在小盒子和别人挤在一起,感觉对不住老祖宗。

买便宜的墓地,又觉得风水不好,不利于后辈的运势。

现在不少城市墓地价格畸高,北京上海有些质量一般、地理位置偏远的墓地价格,也要10多万元。

并且购买墓地后,只能享有20年的使用权,其后每年需要支付“墓地管理费”。

有时候盘剥死人,比盘剥活人还狠。

这样一来,花个十多万,买个产权期70年的商品房,似乎更有性价比。

而且通常买这种房子的人,也不会大肆声张、告诉邻居。

“总得找个地方让亲人安息吧。”

正如光明网的评论:

在尽孝与尽力之间,“骨灰房”似乎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

很多天津的朋友就抱怨,很多北京人跑到天津的乡下买房子供奉先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降低价格喊了好多年,这墓地价格反而越来越贵了……

从市场角度考虑,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深,中国老人确实会面临越来越高的安葬压力。

假设一个80岁以上的老人过世,其子女大多也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这些人也是刚刚忙完孩子的首付,对他们来说,真的难有好的物质能力,去厚葬老人。

另一边,大城市的房价本来就高,随着死亡人数的不断增加,墓葬用地也是日益紧张。

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墓地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也是市场规律使然。

隔壁的日本,也是如此。

很多老人死了,子女都不想管,所以日本出现了很多新式奇特的殡葬方式。

比如树木葬,把骨灰埋到树底下,挂个牌子。

一个树木葬墓园里,可以安葬40柱左右的骨灰,价格大概在50万日元(2.5万人民币)上下。

还有更便宜的海葬,和丧葬公司沟通后,家人携带骨灰乘坐快艇出海,进行完献花和献酒的仪式后,把骨灰撒入大海,价格大概在3000元人民币左右。

很多时候,日本就是我们的镜子,看到日本,也能想到中国老龄化的未来。

2016 年,中国也发布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鼓励人们采用树葬、海葬、草坪葬、花坛葬、壁葬等安葬方式。

这些方式统称为:生态葬。

凡是采用生态葬的,国家一般会给予奖补,费用从2000元-8000元不等,部分殡葬服务甚至免费提供。

但中国人讲究死者为大。

老人的生后事,往往关乎生者的颜面和感情,只是在高企的墓地价格面前,有些人不得不做出妥协。

截至2023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了2.978亿,占总人口的21.1%。

注意,这个百分比目前正在以每年1%以上的速度上涨!

骨灰葬在商品房,很多时候不是生人的任性,而是一种无奈——自己活得压力都很大了,怎还能让老人风光离去呢?

解决骨灰房的问题的首要,在于改革殡葬业。

一直以来殡葬行业都有高度的垄断性,经营牌照固定,这也导致了市场的炒作,价格的不断攀升。

何不放开牌照限制,让民间资本参与,形成良性的竞争?

其次,还要推广更新型环保的丧葬模式,倡导移风易俗,减轻墓地资源的压力,回应公众的焦虑和经济压力。

最后,还要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很多地方说要搞公益墓地,但实践中因为没有“油水“,导致项目迟迟不能推进。

或者推进好了,“名额”给了关系户,这一点,像极了现在“公租房”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村上春树曾说:死亡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思考死亡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如何活着。

谁家都有老人,谁都会变老。

一个文明的社会,得让人不为生老病死而发愁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