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写了《若抗战结束后评衔,十大元帅的人选与排序如何?》,朋友们纷纷留言,希望能聊聊若抗战后授衔,有关十大将的话题,我们今天就来随便说说。

1955年十大将的名单与排位如下: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以前我们说过,1955年十大将的评选,相对于十大元帅来讲,严谨性略差一点,山头、资历甚至人情照顾的因素多了一些。

抗战结束后如果授衔,我们参照55年的评选标准和最终人选,倒推看看会有哪些方面的变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1955年的开国第一大将粟裕,若抗战后评衔,他将会与大将失之交臂。

粟裕的革命资历不是很深,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时,只是一名警卫班长。

在井冈山与苏区时代,他独立带兵很少,他大多数从事的是一些参谋工作。粟裕曾做过红四军、红十一军、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团的参谋长。在红军长征后,粟裕坚持了三年的南方游击战争。

抗战后,粟裕也并非新四军初创时的四个支队长之一,他的游击队被编为新四军二支队的一个营,本人只出任了二支队副司令员。在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组时,粟裕出任了第一师师长。

抗战期间,粟裕虽有黄桥、车桥、南坎等辉煌战例,但从资历、代表性以及战功方面综合来看,尚不足以进入大将行列。

而真正让粟裕一鸣惊人,战功直逼帅位的是三年的解放战争,与林彪、罗荣桓情况一样,1955年评衔时,解放战争的加分居多,那么,相应地若在抗战后评衔,那就会劣势明显。

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承认解放战争在粟裕的军事生涯中的分量,那就得接受抗战后粟裕入不了大将的事实。

那么大将第一人会是谁呢?

我们上文说了,罗荣桓在抗战后尚不足以入选元帅,与邓公比略处于下风,那么,他必然就是十大将的第一人了。

罗荣桓以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5师政治委员、代师长,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入选,位列大将第一,代表秋收起义、红一军团、115师与山东根据地。

大将第二的人选,将会是在抗战中战功累累的陈赓。

其所在的129师成绩辉煌,列三大主力师之首,作为下辖386旅旅长的陈赓在一众将领中比较冒尖,参照55年粟裕凭解放战争战功位列第一大将的情况,陈赓当居罗荣桓之后,摘取大将的榜眼。

第三位,那就是徐海东喽。

徐海东从1941年起就长期休养,缺席了抗战与内战,但在1955年评衔时仍入选了大将,并位列第二,可见其在红军时代的贡献,已深入高层人心。

若抗战后评衔,此时比1955 年还早十年,徐海东没理由不当选,名次也必须只前不后。

大将的第四位人选,是老资格滕代远。

滕代远与彭德怀、黄公略一道领导了平江起义,创立了红五军,任党代表,是湘鄂赣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

其后,他又相继担任了红三军团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副政委(兼),他早期是妥妥的元帅资历。

滕代远在1934年后去了苏联学习,抗战后回国,担任中央军委参谋长,1942年左权牺牲后,接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又与彭德怀并肩战斗在抗战第一线。

抗战结束后,以他的资历与职务,必是大将人选,代表八路军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