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元帅有一段时期的任职经历比较奇特。

1939年之前,徐向前在129师给刘伯承当副师长,打了两年,中央感到有点大才小用,任命徐向前到山东当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同时指挥山东境内所有中共抗日武装,包括罗荣桓率领的115师部队。

本来这是徐向前大展雄才的好机会,但又没过两年,徐向前劳累引发旧病,不得不返回延安养病。解放战争开打之后,徐向前再未获得当哪一个战略区军事一把手的机会。

他连续担任了晋冀鲁豫和华北军区的两个副司令,哪怕是华北局面比较危险,伟人不得不亲自出手指挥时,徐向前仍只任副司令。

国难思良将,有雄才而不用,伟人究竟怎么考虑的呢?

其实,这只是表面上的诡异,深下去看,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一、聂帅镇华北

1946年11月,徐向前养病五年,大体上恢复了健康,立即向中央提出到太行一线工作。

半年后,正逢刘邓率晋冀鲁豫军区主力南下作能,做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准备,中央遂令徐向前担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再次给刘伯承当了副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这次与129师时代不一样了,刘邓率军南下,徐向前并未跟随前去,而是留下指挥晋冀鲁豫留守部队。晋冀鲁豫军区名义上没有一分为二,实际上已成为两个互相独立的力量集团,徐向前名虽为副,实则是缩水版晋冀鲁豫军区的一把手。

又过一年,到1948年5月,中央决定把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战略区合并为华北军区,并成立新的华北局。徐向前出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司令员。

一般来说,战略大区的副司令员,都是辅助司令、政委进行军事指挥的主要指挥员。但徐向前的实际情况仍然很特殊,他并没有赶到华北军区司令部驻地,去给聂荣臻做辅助,更不要提像华野副司令员粟裕一样全权负责指挥。

徐向前在哪呢?晋南。实际只负责指挥一兵团。

这就奇了怪了。难道是中央和伟人不信任徐向前的能力,他担不起华北大区的指挥?

并非。

华北军区最合适的司令员,只能是聂荣臻。

聂荣臻自1937年115师分兵,就一直在晋察冀当一把手,在抗战最艰难的时代,他老人家独力支撑华北敌后危局,带着残兵3000多人,与日寇周旋苦斗,八年间开辟了华北广大的根据地,正规军20万,地方武装10万,总兵力达30余万人。

这是个什么概念?抗战胜利时,刘邓领导的晋冀鲁豫部队约42万人,居各大战略区第一。晋察冀与华中新四军部队相当,都是30多万人。

而以斗争环境之艰难,晋察冀是各区中承受日伪军压力最大、生存环境最差的。

能有这样的成就,聂帅的能力可想而知。

在长达八年的斗争中,聂帅在晋察冀部队建立了绝无仅有、人人钦佩、无可取代的威望与号召力。

如果只因为解放战争之初几仗没打好,就贸然换掉聂帅,再任命一个新帅,人心本就浮动,局面就不可收拾了。当然,聂徐二位老帅人品高洁,不会有什么芥蒂,但华北数十万将士呢?数十个二级军区、上百个县级政权呢?谁能保政数十万军队和数万党政干部,不会有什么想法呢?

战事孔急,人事和人心上绝不能再乱。大概这是中央不考虑换帅的一大重要原因。

那么军事上怎么弄呢?也不是离了徐向前就不行。华北固然打得不太顺利,让傅作义弄的手忙脚乱,但伟人及时拿出了应对之策。

第一,坚决支持聂荣臻,又是发电鼓励又是指导练兵,稳定人心,避免军事失利带来的影响扩大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路军时期的聂帅,图为关向应、彭真、聂荣臻

第二,派朱老总暂时支撑危局。胡宗南进攻延安后,毛周朱任刘等中央领导人分成两拨儿,伟人亲率部分机关人员留在陕北,朱老总和少奇到华北,朱老总亲自出马指导晋察冀打仗。

以朱老总已臻化境的指挥艺术,到华北战场是降维打击,清风店、石家庄战役,基本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朱老总身兼指挥全军作战的重任,长期留驻晋察冀司令部固然不是长久之计,但能过得一时算一时。

再到后来,伟人从陕北转来河北平山,更便于就近指挥,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华北军区军事指挥员的角色,对徐帅的需求就更淡了。

二、独特的山西战局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徐帅的情况,聂荣臻不能调离华北,徐帅也不适宜直接调走,因为山西的事情也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华北三大军区的彼此关系。

华北三大区,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晋察冀是核心,华北作战基本围绕这个军区展开。

晋绥是山西、内蒙边徼之地,物产不如晋察冀丰富,主要作用是保卫陕甘宁,中央起初把晋绥视作危险时刻的退路,但全面内战爆发之后胡宗南大军逼进陕北,中央顿时发觉晋绥是死地,为何?南有阎锡山、胡宗南,北有傅作义,东有国民党中央军,一入晋绥即受敌人四面夹击。所以伟人宁可带人钻陕北山沟沟,也不愿退入晋绥。何者?没有回旋空间。

晋冀鲁豫是刘邓抗战期间开辟的广大根据地,地大人多兵强,且处形胜开阔之地,具有晋察冀、晋绥两区不具备的张力,解放战争之初已经将山东西部收入囊中,甚至已经打到苏皖豫三省交处开辟了新的解放区。所以1947年后,伟人即冒险发动挺进外线的战略行动,将晋冀鲁豫大部主力尽遣南下。

本来晋察冀和晋冀鲁豫是互相独立的两个大区,晋绥处于配合状态。

刘邓南下之后,晋冀鲁豫部队实力直线下降,华北顿成一主二次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为什么不把所有能征惯战之将都纳入到华北军区呢?

要稳固晋察冀,必须保证晋绥和晋冀鲁豫的相对稳定,尤如鼎之三足,一足稳而二足倾,晋察冀势必也长久不了。

晋绥有贺龙亲自坐镇,问题不大。晋冀鲁豫只靠剩下的部队不够用。所以中央考虑收缩战线,把刘邓开辟出的豫皖苏划归中原解放区,晋冀鲁豫军区的核心区收缩到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区。

收缩后仍然面临较大问题,阎锡山盘踞在山西,正好处在三区之中,使三区的合作无法顺畅起来。所以中央交给徐向前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打下山西。

山西表里山河,太重要了,西可支援陕甘宁,东可支援晋察冀,南可断潼洛胁关中。

但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识到打山西的重要性。

1948年6月,当徐向前正准备挥兵北进时,伟人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火。

当时伟人接到彭张甘赵发来的电报,请求徐向前暂缓北进打阎锡山,把华北一兵团调入关中,配合西野组织渭北战役,对胡宗南来一次歼灭性打击。

伟人当即带着怒气回了电,说你们以七万人打胡打马(马家军)负担很重,但很难再抽兵给你支援。

伟人说,不仅你们要徐向前兵团入关中不合适,杨得志罗瑞卿兵团几次要徐向前兵团北上打傅作义都不合适。因为我集中敌亦集中,我们的后勤供应能力支撑不了太大兵力集中起来。

伟人这样说,给彭总留了面子。粮食难维持只是借口,徐向前兵团只有6万多人,加入到渭北战役,以关听富庶程度,当不至于吃不上饭。

这封电报相当于给华北和西北定了调,让徐向前专心致至地打阎锡山,谁也不能干扰。

三、为什么把徐向前放山西

伟人大概还有另一重考虑,打阎不同于打其他国民党军,不太好打。

阎锡山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此人是从北洋军阀时代脱胎形成的,新旧军阀都有他一份,老牌军阀,老谋深算,治晋数十年,实非凡庸之辈。另一方面,阎锡山是坐地户,自己是山西五台人,手下将领基本全是山西人,军队也是山西子弟,这和胡宗南盘踞关陕不一样,和中央军进攻山东更不一样,那里的国民党军没有任何群众基础。阎军本乡本土作战,根基深厚,非常难缠。

所以用一个同是山西、同是五台的徐向前,有以晋制晋的意味。

再有一个因素,就是纯乎依靠徐向前的个人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邓南下,加上后来调兵支援大别山,晋冀鲁豫的兵都抽空了,徐向前手里没有野战部队可用,只好从军区所属部队整建制提格,升级为野战军,七拼八凑搞起来三个纵队:八纵、十三纵、十四纵。

军区部队和野战部队的根本区别在于,野战军有长时间、大地域的机动作战经验和体制,可以快速集中、大规模集中、有序地协同配合,指挥员不需要另费功夫去调教部队。

简单地说,比如刘伯承下了一道命令,从他的嘴里说出来,要经过作战科制发命令、参谋长形成作战计划,机关把作战命令发到各纵队,各纵队再根据命令与本纵战场实际制定详细作战方案,师、旅和团级单位要在最快时间内编组兵力,发起进攻。

从刘伯承的脑子里,落实到野战部队一个具体的士兵身上,这样一个流程,如果在野战部队需要一天时间,那么在军区部队有可能需要三天,在民兵部队就更长了,没有传错或是传歪就不错了。

现在徐向前手下就是这样的部队。

他要从头开始调教机关,调教部队,调整体制,积累经验。

这种工作最难最不好出成效。很多将领,你让他带兵冲锋陷阵,或是设计奇谋巧思,没有问题,他能干得很出色。但让他扑下身子,从头开始调教一支没有经验的部队,对不起,不好出彩,缺乏耐心,不愿投入。更多的是不会,没有章法,给他一支不成熟的部队,还没打出成绩之前有可能就垮了。

汉初名将如云,韩彭英卢、樊郦滕灌,为什么古往今来一致推崇韩信?不仅在于韩信会打仗,更在于他会练兵,什么样的部队到他手里,都能在极短时间内调教成虎狼之师,这种现象级的名将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徐向前就有这种气质和本事。

老人家当年到晋南后,部队少,只有6万多人。没有重武器,基本都让刘邓带走,并且大部分丢在黄泛区了。没有成熟的司令部,也基本都让刘邓带走了。

徐帅基本上从零开始,一点一点教,一边打仗一边练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他军事专业知识比较扎实,毕竟是黄埔出身,懂得野战部队的基本套路,建军做事方向对。

第二,徐帅做事严谨细密,高效,能够充分有效合理地发挥各级机关和部队的创造力。

第三,人品好,这是一面不需要说话的旗帜。

举一个例子。

1948年春临汾战役前夕,徐向前亲率一个临时指挥所到前线,身为一个大区指挥员,指挥所居然只有10几个参谋人员,没有参谋长,只有一个参谋处长……

20来岁的侦察参谋,撰写的报告直接呈给徐向前。徐向前察看一则报告,见上面写着,临汾城内蒋胡军部队一个七排长殴打阎锡山军一名士兵,后来该排长被阎军抓住打了个半死,几乎引起胡阎两家部队火并。

徐向前看后觉得不对,直接找到侦察科参谋说,部队里会有七连长和七班长,但绝不会有七排长。现代部队一般实行三三制,连队顶多四个排,而不会夸张到七个排。

这个七排长,大概是姓齐,侦察过程中听错了。该参谋为自己的粗疏感到惭愧。

徐向前的作风可见一斑。

制定的作战策略也非常切中要害。

阎锡山自恃坐地虎,在晋南固守临汾城,想通过长期死守,耗死客地作战的徐向前。徐向前来了个以慢制慢,抓住阎军机动作战能力不强的特点,指挥部队在城下与阎军对峙,你敢出来,我就打你,反正你野外打不过我。你进城,我就封住你,一边练兵,一边对耗。

阎锡山越守越不是办法,想打又打不出去,只能眼睁睁看着临汾变成徐向前的囊中之物。

外人看来简单,其实背后需要付出不可想象的牺牲与付出。

谁堪驭之者?唯徐向前也。

从这个角度看,伟人对聂帅与徐帅的分工,精准无比,科学合理。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