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接玉松

江抗主力西撤时,在阳澄湖畔的后方医院滞留了一批伤病员,他们之中有江抗政治部主任刘飞、江抗五路参谋长夏光、新四军第六团总支书记黄烽、六团二连连长吴立夏等。他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掩护,度过了一段十分艰难的日子。

新江抗成立

1939年10月下旬,陈毅派杨浩庐、周达明二人返回常熟、青浦,传达上级指示,组织领导斗争。11月6日,由中共东路特委代理书记张英主持,在常熟东唐市召开了东路地方党、江抗、民抗三方负责人会议。经过讨论,决定成立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由夏光任司令,杨浩庐任副司令兼政治处主任,黄烽任政治处副主任。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新江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抗”在阳澄湖的后方医院(1939)

1940年春,日本侵略者一面公开扶植汪精卫卖国集团在南京粉墨登场,一面继续加紧对国民党进行诱降活动。国民党顽固派为实行投降作准备,把防共、限共、反共政策又推进了一步。为抵制投降逆流,争取时局好转,中共中央于同年5月4日向东南局发出的指示中强调:不受国民党的限制,独立自主地扩大军队,建立政权,扩大控制区。

面对东路地区的复杂形势,为贯彻中央的指示,经陈毅提议,中共中央军委批准谭震林赴东路地区工作。谭震林到达东路常熟后,坚决贯彻党中央“扩军建政”的五四指示,在组成东路军政委员会后,雷厉风行地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新江抗司令兼政委谭震林

以江抗西撤时留在阳澄湖畔农村养伤的干部战士为主建立并发展起来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改名为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谭震林(化名林俊)任司令兼政委和政治部主任,何克希任副司令,张开荆任参谋长,吴仲超任政治部副主任。同时,改江南特委为中共江苏省京沪线东路特别委员会(简称东路特委)。新江抗着手整训部队,大力发展武装。为了扩展东路的抗日游击战争,东路军政委员会决定以苏常为基地,东出昆嘉太,西入澄锡虞,扩大抗日地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江抗司令部参谋处人员张开荆、王徵明、黄振中等在无锡诸巷合影

港下战斗

盘踞在澄锡虞边界一带的国民党江苏省保安司令部第三纵队(简称保三纵队)赵北、马乐鸣部,公然张贴布告,声言“集中力量消灭江抗”,不时寻衅挑起摩擦。这股顽军成为江抗挺进澄锡虞的主要障碍。为排除阻力,打通咽喉,新江抗于1940年6月派一、二支队从常熟西进。与此同时,活动在常武地区的江抗二团,在团长徐绪奎带领下,向东挺进到澄锡虞边界附近,配合新江抗行动。

港下战斗旧址

1940年6月29日,赵北、马乐鸣集结保三纵队一、二支队1000余人倾巢来犯,分别从庙桥和顾山南北夹击驻扎在五房庄的新江抗一支队和独立支队400余人。独立支队在安家塘坝埋伏击垮了马乐鸣部庞云带领的一股百余人的顽军。随后,双方主力在朱家篱笆展开白刃战。新江抗战士勇猛拼杀,顽军在退至港下大桥后,以大桥为要隘,架设机枪火力封锁了桥头。新江抗担任强攻的二连,接连牺牲了2个班的战士,连长毛春龙、指导员周朗也在激战中牺牲。在久攻不下、伤亡较大的情况下,新江抗立即组织力量包抄,由当地农民杨保根做向导,带一连战士绕道渡河迂回至顽军背后,扑灭了顽军的火力点。正面进攻的新江抗战士一鼓作气冲过港下大桥,乘胜追击。港下战斗历时4个小时,毙伤顽军200余人,击伤赵北,取得了胜利。嗣后,新江抗二支队从澄西东返,到达港下与一支队会合,多次围袭马、赵残部。

港下战斗扫清了新江抗挺进无锡的主要障碍,为恢复澄锡虞地区打开了局面。新江抗的挺进无锡,为在无锡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撑起了军事支柱。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1940年9月,澄锡虞地区已基本掌握在江抗手里,“东出昆嘉太、西入澄锡虞”的战略方针已初步实现。根据东路军政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谭震林率江抗东路指挥部由苏常太移驻澄锡虞,流动驻扎于锡澄交界的蒲市里、小庄圩、寨门、张缪舍一带。自此,这里成为以谭震林为首的东路党政军指挥中心,东路抗日根据地由此形成。

东路抗日根据地基本成形后,东路军政委员会按照中央“扩军建政”的五四指示精神,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开展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工作。

首先抓紧各级党组织的建设。1940年5月中共江苏省委将由中共江南特委改组而来的东路特委系统党组织移交给谭震林。10月,东路特委在澄锡虞地区建立了澄锡虞工委,下辖无锡、锡北、江阴三个县委和虞西、沙洲两个工委,不久又在锡南建立太湖县委。属于西路地区的太滆中心县委,在无锡地区建立了宜兴县委和锡西工委。原属西路、后划归东路的澄西中心县委,在无锡地区建立了澄西县委和锡武县委。在县级党组织下,更建立了一大批区、乡党组织。

在恢复、发展各级党组织同时,无锡地区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也迅速推开。根据谭震林从苏常太地区带来的经验,无锡地区的建政工作分成两步。第一步是成立代政权性质的人民抗日自卫会,按照“三三制”原则(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组成。澄锡虞地区设总办事处,下辖无锡县人民抗日自卫会和张泾桥、祝塘、虞西三个办事处。

江南抗日救国军于1941年1月22日发布通令,规定地方行政机构一律重新改组,人民抗日自卫会改建为抗日民主政府,无锡地区的建政工作进入了第二步。澄锡虞总办事处改建为苏南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属江南行政委员会领导,下辖无锡、江阴、澄东三个县政府及锡北、虞西两个特区行署。西路太滆地区设有太湖行动委员会及宜兴东乡办事处,澄武锡地区设有澄武锡三县边区抗敌委员会。各地还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一批村、乡、镇行政机构,如无锡县就有80多个乡镇、500多个村,经民主选举建立了基层政权。

1941年1月31日,新江抗在江阴桐岐山全歼日、伪军42名,开苏南东路歼灭战之先例。图为桐岐山战斗旧址万安桥

各级政权机构在同级党委的领导和江抗民运工作队的配合支持下,运用行政资源,在当时战争环境的许可下,围绕抗战大局和社会管理、地方建设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工作:扩大地方武装、增强抗战力量;实行减租减息,维护农民权利;开展财经工作,发行“江南商业货币券”等辅助货币,筹集抗战经费;发展文教事业,普及抗日教育;开展统战工作,扩大抗战阵线;有的地方还制订了禁毒、禁烟、禁赌条例,“禁止砍伐树木,提倡植树运动”布告等,从政治、军事、经济、文教、民生等各方面推进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新四军第六师成立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1月25日,新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

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以后,随即对华中各地的新四军部队进行统一整编。为了具体研究苏南新四军部队的整编工作,谭震林于2月8日到达海安,2月10日到达盐城。谭震林受到新四军陈毅代军长、刘少奇政委及军部指战员的热情欢迎和接待。谭震林详细汇报了苏南及东路的工作,特别是皖南事变以后东路的紧张形势和江抗针锋相对的斗争。陈毅、刘少奇等人对谭震林领导创建东路抗日根据地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在东路、茅山、苏北这“三足”中,东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东路处在日伪统治的中心和国民党顽军盘根错节的地区,新江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2月14日中午,谭震林出席了军部为他召开的欢迎大会,17日便离开军部返回东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四军六师师部驻地旧址——无锡县张泾桥诸巷

1941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决定新四军统一整编为七个师,并任命了各师师长和政委。奋战在东路等地的苏南新四军主力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师,谭震林为新四军第六师师长兼政委,罗忠毅任参谋长。

1941年3月,新四军第六师暨十八旅在江阴祝塘召开成立大会,新四军第三支队全体指战员及地方党政干部、抗日协会代表五六千人参加了大会。谭震林宣读了中央军委关于成立六师的命令,宣布新四军第三支队改建为第六师十八旅,谭震林兼任旅长,温玉成任政委,夏光为参谋长。3月5日,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兼政委傅秋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江渭清等人率领一批指战员从皖南突围到达苏南东路根据地,受到谭震林等人的热烈欢迎。

根据新四军军部的指示,傅秋涛等人继续北上。江渭清等一批干部留在东路工作,江渭清任六师十八旅旅长。自此,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担负起坚持江南抗日斗争,继续阻遏国民党顽军北渡长江的重任。

1941年4月28日,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成立大会在宜兴和桥邵氏宗祠门前广场召开。图为十六旅成立大会。

1941年4月28日,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成立大会在宜兴和桥邵氏宗祠门前广场召开。罗忠毅任十六旅旅长,廖海涛任十六旅政委兼政治部主任。5月4日,谭震林到宜兴闸口,指示十六旅旅部及主力部队西返两溧(溧阳、溧水)地区,恢复两溧游击区。

新四军在无锡的战斗历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八旅开展反“清乡”

从1941年7月至1943年冬,日伪在苏南各地先后进行了七期“清乡”,从东到西逐步开展。在此期间,反“清乡”成为无锡及周边地区对日伪斗争的主要形式。

在东路地区活动的江抗部队改编为新四军六师十八旅。图为新四军第六师指战员在锡澄地区英勇杀敌。

为了配合苏常太地区军民的反“清乡”斗争,新四军六师各部在无锡周边进行了一系列的作战行动。十八旅五十二团二营进军锡南,在太湖游击队配合下攻克苏西寺桥、白马涧的伪军据点,兵锋威胁苏州城;五十二团一部在东北塘常备队配合下夜袭严埭伪军据点;五十二团一营攻克了西胶山伪军据点;五十一团两次攻打前洲镇伪军据点,还袭击江阴西门外的伪军;十八旅教导大队和警卫一团在沙洲连续进攻日伪据点。十六旅也在宜兴一带积极配合东路的反“清乡”斗争。虽然这些牵制行动未能达到调动敌人的预期效果,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苏常太地区的压力。

1941年5月30日,日伪军200多人偷袭驻扎在鸿声镇附近的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四团和无锡县政府,新四军在陈家桥进行反击战,击退了敌人的“扫荡”。图为陈家桥战斗旧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四团三营在绥界桥伏击“扫荡”的百余日伪军,毙伤敌军20余人。图为绥界桥伏击战旧址。

1941年9月日伪对澄锡虞地区开展第二期“清乡”。早在8月14日,新四军军部就在总结苏常太反“清乡”斗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六师各部采用分区转移的办法对付敌人的分区“清乡”,原地只留少数秘密人员保持联系,在“清乡”过后部队再返回原地。遵照军部指示,六师各部及无锡各级党政组织积极部署反“清乡”行动。六师师部率十八旅主力穿过锡澄公路的“清乡”封锁线,转移到路西丹北地区,不久,又奉军部军令渡江进入江(都)高(邮)宝(应)地区,无锡的地方武装各区常备队也随同北撤;十八旅五十一团仍留在苏南地区。

英勇作战的新四军指战员

六师师部撤走前,师长兼江南区党委书记谭震林在锡北陈巷召开澄锡虞各县行政负责人会议,决定撤销专署、县、区三级公开的政权组织,撤走面目公开的党员,留下秘密党员坚持隐蔽斗争。

1942年4月,中共澄锡虞中心县委成立,钱敏任书记,包厚昌、史雨生为委员。5月,澄锡虞中心县委率60多人的精干武装和40多名地方干部组成的武工队,以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的番号渡江南下无锡领导反“清乡”斗争。在近半年的时间里,澄锡虞中心县委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领导当地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清乡”斗争,产生了重要的政治影响,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但也付出了重大代价:锡东县委副书记、无锡人民抗日自卫军政委马政三,澄锡虞中心县委委员史雨生,锡北工委书记陈凤威,县委交通联络员华阿金等一大批干部、战士相继牺牲。在这种情况下,澄锡虞中心县委在当地已难于立足,遂根据上级的决定,于1942年11月撤回苏北,隔江继续领导东路无锡地区的反“清乡”斗争。

十六旅坚持在宜溧山区

六师十六旅长期奋战在宜兴、溧阳、太滆等地,紧紧依靠当地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用忠诚和热血铸就了光辉业绩。十六旅下辖第四十六团(原四团),团长黄玉庭,政委钟国楚;第四十七团,团长诸葛慎,政委熊兆仁;独立二团,团长程维新,副团长李复兼政委,参谋长杨洪才,政治部主任张之宜。1941年11月28日凌晨,日军步骑炮联合兵种3000余人,分三路合击新四军十六旅和苏南党政机关驻地溧阳塘马村一带,十六旅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亲自指挥部队阻击敌人,在掩护旅部及党政机关1000余人转移后.陷入日军重围之中,罗忠毅、廖海涛等270名指战员英勇牺牲。新四军军部命令四十六团团长黄玉庭政委钟国楚分别代理十六旅旅长和政委。

上: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旅长罗忠毅 下: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政委廖海涛

不久,六师师长谭震林从长江北到达十六旅旅部,亲自兼任新四军第十六旅旅长,钟国楚改任十六旅代理政委。谭震休的到来,稳定了十六旅广大指战员的情绪,表明了新四军坚决捍卫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坚强决心。1942 年3月,中央军委电令谭震林任新四军第一师政治委员 、任命钟国楚为第十六旅旅长,江渭清任政委。

1942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及总政治部发布命令,为统一江南 、江北指挥,决定新四军第一第六两师领导机关对内实行合并,归粟裕统一指挥,原番号不变,任命谭震林为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同时为加强苏南地区抗日力量,决定二旅南移至苏南,与十六旅合编。1942 年12月30日,王必成率领二旅第四团、旅教导大队以及兴化、盐城独立团一部共2000余人南下苏南。1943年1月12日,到达溧水里佳山地区,与十六旅会师。接着两支部队进行合编,王必成任合编后的第十六旅旅长,江渭清任政委。下辖四十八团、四十七团、四十六团、五十一团、独立二团。

1944年10月,苏中区党委建立中共苏中第六地方委员会、第六专员公署和第六军分区,统一领导苏常太、澄锡虞地区恢复抗日根据地的工作。图为重返苏南坚持抗战的部分领导人合影(后排左起:李中、包厚昌、任天石)

1943年10月,苏皖区党委机关和十六旅旅部从两溧地区迁驻苏浙皖交界处的宜兴太华。太华成为新四军苏南抗日根据地的领导中心。1945年1月,十六旅改编为苏浙军区第一纵队。苏浙军区第一纵队参加浙西天目山自卫反击战。10月,第一纵队奉命北撤至苏中,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

赢得抗战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无锡地区的抗日军民同全国一样,在党的领导下独立自主地开展了全面大反攻和打击不愿投降之敌的战斗。在锡东,苏中六分区特务连及锡东警卫连袭击了荡口镇的伪保安第二中队部及三分队,收缴了警察分局的枪械。在锡北,锡澄武工大队平毁了张泾、东亭、安镇的日伪据点。在锡南,太湖县总队伏击了载运日军进城的船只。在锡西,独立二团一营、武南县警卫连和锡西大队围攻杨墅园伪军,迫使一个连投降。在澄西,苏中五分区会同澄西县警卫大队接连进攻并迫使日伪撤出黄丹、申港、南闸、月城、青阳据点。在沙洲,苏中六分区和沙洲县武工大队攻占后塍镇,打通了沙洲到澄东、澄南和锡北的通道。在宜兴,苏浙军区三纵队、独立二团和县、区地方武装在各地对日伪发动了大规模的全面反攻,接连攻克张渚、川埠、徐舍、官林、杨舍、湖氵父、丁蜀、和桥等重镇,宜兴成为孤城。9月12日,新四军三纵七支队在洋溪伏击从无锡前往宜兴接应的日军,全歼100余人,其中俘获山本大佐以下39人。驻宜日伪军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不得不交出武器,撤往无锡、常州。9月14日,宜兴全境解放。

1945年9月12日,新四军在洋溪渡伏击从无锡前往宜兴接应守敌突围的日军100余人,将其全歼。图为洋溪渡战斗战利品展览一角。

1945年9月9日,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南京向中国政府代表递交了投降书,中国的抗日战争宣告胜利结束。为了这一天,无锡军民经历了极其艰难困苦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八年间,新四军、地方武装和革命干部、群众共有1250余位烈士血洒无锡、江阴、宜兴大地。

新四军成立四周年之际,苏南各县慰劳团到塘马村慰问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指战员。

抗战期间征战在无锡地区的新四军部队,从江抗到新江抗,再到六师十六旅、十八旅,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他们以人民利益至上,坚定不移地执行了人民军队的建军路线,是开辟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先锋。他们彰显出的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将长久地在无锡这片土地上广泛传颂。

为纪念抗战胜利,无锡北城门改称胜利门。图为胜利门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