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优秀案例和“书香校园”名单,64个地区和99所学校分别被确定为区域优秀案例和“书香校园”,其中,浙江2地和3所学校榜上有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入选地(学校)情况如何,随小布一起来看~

温州市

为青少年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打好根基,温州市教育局2013年开始启动中小学“爱阅读”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爱阅读”引入领导力

十年来,温州研制实施三轮“爱阅读”行动三年计划,针对阶段性问题和效果导向,不断解决阅读队伍建设、阅读活动项目、阅读研究重点、阅读保障等问题。

同时,温州市、县、校联动实施阅读项目1000多个,推进“爱阅读”行动常态化,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带动社会各界加入到阅读行列。设立市县“爱阅读”教研员,教学副校长分管“爱阅读”行动,对“爱阅读”行动中涌现的先进个人、学校予以表彰奖励。

为“爱阅读”注入专业力

中小学自觉把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作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和重点内容,把每个教室打造成阅读空间,把每个办公室打造成阅读场所,乃至把图书馆、阅览室升级为学习中心。

2014-2016年,全市组织专业力量研制温州版“爱阅读”假期阅读推荐书目,涉及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学段,涵盖学生、教师、校长和家长群体。

“爱阅读”行动涌现了如“1+X”联读、校园戏剧等项目,丰富了阅读形式。同时,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阅读+”内容升级计划,将阅读与艺术、科学等结合,研发“绘本课、整本书共读课、儿童剧”等阅读拓展课程。

在“双减”背景下,鼓励小学每周三为无书面家庭作业日,每月一个周末不布置书面作业,提倡每晚阅读30分钟,根据年段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爱阅读”活动,扩大学生阅读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为“爱阅读”注入活力

十年来,“爱阅读”行动以活动为载体,以系列化、序列化、品牌化阅读项目为“爱阅读”注入生命活力,累计参与师生人次达40多万,8000多人次获奖。

“爱阅读”论坛广邀知名作家、学者、阅读推广人做主旨演讲。近三年,通过“线下+线上”融合开展形式,大力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多读书的良好氛围。

举行系列“爱阅读”活动。同时,实施“教师12本书年度阅读计划”,将读书活动与学科研究、继续教育、校本教研等有机结合。

为“爱阅读”添加张力

“爱阅读”行动以系列评选为载体,带动阅读队伍的培育和扩大。

选树“爱阅读”推动读书人物,至今评出市级“推动读书十大人物”30位,提名奖29位;评选 “爱阅读”榜样学校,至今评出“爱阅读”榜样学校90多所;评选“爱阅读”榜样社团,评出了榜样社团50个;评选“爱阅读”榜样教室,评出了榜样教室200个;评选“爱阅读”榜样家庭,评出了榜样家庭150个,形成小手拉大手的全民阅读氛围。

为“爱阅读”添加共富力

“爱阅读”行动以阅读为载体带动乡村学校教育共富。

组建了温州市中小学“爱阅读”公益指导团,赴海岛、山区乡村学校开展“爱阅读”进校园活动。举办温州市“爱阅读”乡村领读者研修班,60多位教师成为乡村“爱阅读”的实施者、引领者;将“爱阅读”行动作为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的基础内容,建设温州市云图书馆等。

宁波市

2023年4月,宁波市发布《宁波市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方案》,着力以学生阅读“小切口”写好素质教育“大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完善一体协同推进机制

宁波市教育局主动融入全民阅读体系,推动“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各项任务要求传达到校、渗透到班;建立由市教育局、市社科联、市科学技术协会、市新华书店集团、出版社和公共图书馆等共同组成的“宁波市青少年阅读推广共同体”,定期邀请两院院士、专家学者、知名作家等举办讲读领读等活动,年均开展200余场;汇聚学校家庭社会合力,组建教师阅读团队100个、举办家长读书会67场,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共阅共享活动。

完善校园常态阅读机制

强化书香校园建设,整合家、校、社资源,以“一张阅读单、一个阅读节、一门阅读课、一个阅读会”为抓手,营造校园阅读氛围,发掘培育优秀阅读典型。

自2012年起,市教育局连续举办十一届“宁波市青少年读书节”,常年推出经典共读等百余项活动,带动校校有读书节、班班有读书活动,年均参与师生约150万人次,全域校园读书节举办率达到90%以上。

指导各校将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积极拓展学科融合的多样态、多场景学校阅读课程。依托市阅读学会及986家校企社图书馆联盟单位,建设培育各地各校阅读推广工作站(室)。

完善品牌项目建设机制

结合每年4月“宁波读书月”和每年10月31日“书香宁波日”开展相应活动,推动全民阅读与青少年读书行动有机结合。

同时,打造“甬上教育讲堂”,开设“院士开讲啦”“名师面对面”“名家论道”“甬上家长会”四个子栏目,以名家引领提高阅读精深度,创设“读书、读人、读世界”的新型阅读模式。依托多方资源营造教师、家长阅读圈。

完善优质资源共享机制

依托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建立中小学图书馆联盟,现已有中小学图书馆联盟单位517家,年均图书调拨约3.4万册,年新增学生借阅证约6.2万张。

持续推进宁波市数字图书馆、“甬上云校”等数字平台建设,不断拓展线上阅读资源。同时,打造“城乡共阅”平台,用阅读助力“精神共富”。

杭州观成实验学校

杭州观成实验学校从2014年创校始,就坚持“带一本闲书上学”的特色办学信念,以“卓阅者”课程为载体,为创建融合阅读课程与活动的书香校园而不懈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校的图书馆名为“卓阅馆”,是基于“非正式学习”的新型阅读空间,总面积达1700平方米左右,藏书71655册。“卓阅馆”内既有多样态的阅读功能区,包括图书及学生作品展示区、阅读休闲区、多功能资料查询区,还有文化沙龙、专题讲座等阅读社交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学低段通过“图书馆素养课+和大人一起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中、高段利用“阅读任务单”在习惯养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各类书籍不同的阅读方法,初中学段则通过导读课、自主阅读、读后分享及阶段性的阅读评价开展深度阅读。此外,学校也尝试转换阅读载体,提供线上视听资源,搭建观成共同体专属阅读平台,编制测评卷;采用分组研讨、亲子共读和师生享读等多元形式的阅读社交,切实促进知识流通、共享和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校开展每周阅读、每月阅读、每年阅读、课外阅读、专家领读等活动。同时,将提升文化理解与文化自信作为校园阅读建设的重要目标,引入“儒学·晓书房”——观成也因此成为“国际儒学联合会”在杭州义务教育校园中首家阅读实践基地,深度践行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绍兴市鲁迅小学

绍兴市鲁迅小学在阅读文化建设特色上,课程引领,增加文化积淀;活动浸润,培养阅读素养;家校辐射,带动读书风气,打造优质的“立人”书香校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营造优越的书香环境

学校加大资金投入,高标准、高质量提升图书室和阅览室品质,目前集团藏书40万余册,其中包含电子图书15万余册,期刊种类180余种,各类图书结构合理。

立足校本,课程引领

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开发特色课程,传承“越地文化”,开发《跟着小鲁迅学对课》《诗韵悠悠品绍兴》等校本课程,让学生参与读书、沉浸阅读,感受绍兴深厚的文化底蕴。

每年的世界读书日,学校会开展好书分享、图书捐赠、书籍漂流等活动。寒暑假期间,学校借智慧教育阅读平台开启假期阅读活动,引领学生通过阅读追溯文化根源。

多方结合,区域辐射

学校作为“浙江省阅读共同体”主体学校,推进学校及引领共同体内的小学书香阅读活动,形成区域阅读场。

学校积极发动广大家长参与其中,父母亲与学生一起共读一本好书,交流读书心得,共享读书乐趣。学校还要求教师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读书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指导学生阅读,提高阅读实效,并通过“阅读成长手册”,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书签制作、办手抄报,填写课外阅读记载等,反馈家长与子女在家一起读书的情况,积极倡导每个家庭成为书香家庭。

浙江省缙云中学

缙云中学以打造“悦读”空间为基本,以涵养书香课堂为载体,以师生共读为核心,以深化阅读实践为检验,努力走出富有“优雅缙中”特色的书香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造“悦读”空间

因地制宜打造学校“悦读”空间:读书亭、阅览室、图书馆、书吧、阅读走廊、班级阅读角等,全方位营造阅读氛围。

学校鼓励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定期在家长群里完成读书打卡,并和孩子分享读书成果。

重视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定期开展书法展示活动,有序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书法比赛。

涵养书香课堂

学校将阅读纳入课程,将经典文化纳入课程,在课程中创设阅读情境,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与写作。

学校语文科组积极参加并开展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研讨活动,让老师带领学生读书、推荐好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

假期,每个学生都有自主阅读的任务。五一、国庆等节假日,学校为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选取缙云当地的文化特色(“绿水青山”“黄帝文化”“烧饼文化”“古民居文化”等),激发学生调查研究,认真研读,现场研讨,课题探索。

此外,学校还设有每周“优秀散文阅读探讨课”,学生们可以在9大专题、39篇的国内外优秀散文中,进行实时分析点评,总结个人阅读感悟,积累专题知识素材,学会思考运用巩固。

深化阅读实践

学校定期向教师和学生推荐阅读书目,鼓励教师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著作。学校的青年教师共同体还会进行集中学习、读书交流、成果分享等活动。

每年举办诗歌诵读大赛和课本剧大赛,组织开展“书香缙中人”“书香班集体”等评选活动。

接下来,学校将继续打造符合学科素养的书香课程,让阅读和育人结为一体,优化课程结构,形成课程体系,完善课程评价。

内容综合自教育之江、温州教育发布、缙云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