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即将突破300万亿,但增速却在持续下滑!

2013年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103.61万亿,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

2020年1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202.3万亿,首次突破200万亿大关。

2024年2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299.56万亿,即将突破200万亿大关。

从100万亿到200万亿,用了不到7年的时间;从200万亿到300万亿,用了4年多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这么简单地对比并不科学!

因为,从100万亿到200万亿,涨幅为100%;从200万亿到300万亿,涨幅为50%。

事实上,我国广义货币M2增速虽然高于GDP增速,但呈现出长期下降的趋势。

1978年,广义货币M2增速仅3.65%。远低于11.16%的GDP增速。

年底12月18日,正式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广义货币M2增速从此大幅增长。

1979年,增速为49.24%,是迄今为止最高的一年。

在80年代,1985年最高,为35.47%;1982年最低,为14.56%。

在90年代,1993年最高,为46.67%,是历史第二高纪录;1999年最低,为14.67%。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2009年最高,为28.42%,这与当时的四万亿计划有关;2000年最低,为12.32%。

第二个十年,2010年最高,为18.95%;去杠杆的2018年最低,只有6.99%,这也是历史最低纪录。

随后几年,广义货币M2增速都在10%左右波动,2023年为9.7%。

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从最高的近50%,降至目前的个位数,主要原因有:

1、改革开放后,原本不能交易的土地、医疗、教育、企业产权(股票)等资源,都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客观上需要更多的货币。

如今,绝大多数资源都完成了市场化改革,对增量货币的需求下降了。

2、举债能力下降

广义货币大部分是由银行信贷派生出来的,和举债能力有关!

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数据,从1993年底到2023年底,中国的宏观杠杆率由107.8%上升至287.8%。

也就是说,2023年底,全社会债务总规模是GDP的近3倍,举债能力达到了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