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香港政府宣布当日有52.6万名市民出境,其中46万来了深圳。如此之多的人疯狂涌入深圳,直接把香港至深圳方向的边检站给爆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港媒体报道,罗湖口岸已被香港人塞爆,到处都是香港人,通关的排队时间长达1小时以上,很多香港市民因排队时间过长被迫折返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这还没完,香港政府预测入境深圳的客流的客流高峰4月4日才会出现。

那么多香港人来深圳消费,是因为深圳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在性价比上已全面碾压香港,让香港人认为大老远跑到深圳消费是很划算的一件事。

这真的是风水轮流转,和当年正好相反。

十几年前的深圳虽然消费价格很低,但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质量不行,哪怕再便宜都吸引不了香港消费者,因为综合考虑下来,香港和大陆的消费者都认为香港那边的价格虽然贵,但总体性价比高于深圳。

如今香港已经兴起了北上购物模式,到深圳的山姆等大型超市购买各种商品,然后带回香港。

为什么香港人要来深圳的山姆等大型超市扫货,难道香港本地的超市不好逛吗?

因为深圳超市里的商品,绝大多数的原产地直接就是大陆,价格比香港本地的超市要便宜得多。有些进口商品即便加上关税,总体性价比还是比香港超市高。

曾经胜在自由港零关税的香港,优势已经体现不出来,香港的消费者也已经用脚投票了。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如此大规模的香港人涌入深圳,导致深圳变得拥挤,各项生活物资供应也有点紧张,但深圳市民却没有任何的抱怨,看网上舆论,主流都认为这是好事,增加消费的同时还能促进两地融合。

如果不是媒体在不断报道的话,深圳市民几乎对如此之多的港人来访无感,更不要说抱怨了。

我不禁想起了当年非常著名的“蝗虫广告”,

2012年2月1日,香港的《苹果日报》刊登了香港港独论坛网民集资刊登了地域歧视广告:

“你愿意香港每18分钟花100万元养育“双非”儿童(即父母均不是香港人)吗?

因为明白你们受毒奶粉所害,所以容忍你们来抢购奶粉;

因为明白你们没有自由,所以招待你们来港’自由行‘;

因为明白你们教育落后,所以分享了教育资源给你们;

因为了解你们看不懂正体字,所以下面用了残体字,来香港请尊重本地文化,要不是香港你们全完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不由得好奇,当年这个充满了歧视和憎恨的广告刊登的时候,内地到底有多少人访港呢?

我特地到网上查询了下数据,2011年是2810万人次,只有如今香港人到深圳人流强度的一半左右。

就这,香港人就抱怨得不得了,我记得当年香港的奶粉被大陆消费者抢购,导致奶粉被买空,香港人做出的反应的是立法严惩。

香港不产奶粉,所有的奶粉都是进口的,有人来买是多好的事情,反手下单采购就是了。

在全世界的奶粉没有被买空之前,大陆消费者来买简直就是在送钱,哪有把财神爷往外赶的道理?但香港当年就是这么做了。

和香港一江之隔的澳门,并没有对奶粉输出到内地立法严惩。

就算是欧美澳这些西方国家,虽然也面临中国大陆人抢购奶粉问题,但也只是在超市实行奶粉限购而已,并没有出台类似香港这种严厉的针对中国大陆人买奶粉制定的法规。

如今风水轮流转,大量香港人涌入深圳消费,深圳政府要一报还一报,也立法限制港人消费吗?

怎么可能呢,头脑稍微正常一点的政府都不可能这么干,而深圳的政府很明显头脑是正常的。

当年还有个很火的视频,一群香港年轻人围着一名带着女儿,拖着行李箱的内地母亲,辱骂和逼迫她开箱自证不是水货客。

试想一下,如果在深圳的山姆店门口,如果有内地年轻人围攻和辱骂香港母女,并强迫开箱检查是不是买了不少东西带回香港,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吧?

所以我觉得,还是香港在回归后的心理融合中出现了问题,奶粉只是反应香港人对大陆人心态和发泄情绪的一个出口。

还有个挺有意思的事情,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下。

针对港人涌向深圳山姆的现象,有香港媒体探讨在香港开这种大型超市的可能性。

但香港立法会议员洪雯对此回应称,香港要开设山姆这样的大型超市,面临的困难不少,山姆的营运规模庞大,如果要在香港找这么大的地方,就一定要自建物业,这样的话跟政府申请批出地皮至少也要等10年时间。

这个议员的话让我感到非常惊讶,也进一步刷新了我对香港的认识。

总结一下,香港当年怎么对待大陆消费者的,那是香港自己的事情。我们今天的做法也不叫以德报怨,而是在市场经济中做一个商家本就应该做的事情。

别说香港人了,就算美国人大量涌入中国消费,我们一样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