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说所有活在理想中的人是非常拧巴的,但是我们可以说所有活在理想中却无法扭转现实的人是非常拧巴的。这里无所谓区别他的主张正义性与否,单纯从一个人的理想与他所处的现实的差异性出发,如果不能在其中找到中和或者说是一种可以慰藉的答案,那么他的人生注定是非常悲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安德烈卢布廖夫》讲述的就是一个此类故事。在十五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画师安德烈卢布廖夫为莫斯科教堂作画,他本身作为一个画师,尤其是在一个宗教国度里知名的画师,在工作期间受到了贵族般的待遇,然而这种待遇并没有让他高兴起来,原因就在于作为一个画师,作为一个为教堂作圣像的画师,他不得不活在现实当中。在现实当中,并没有出现如同自己的画作那样美好的境遇。

十五世纪初叶,俄罗斯人遭受到鞑靼人铁蹄的践踏,这种惨烈的民族冲突对于安德烈卢布廖夫来说是非常让他震惊的。作为一个传播者,作为一个崇尚宗教文明的传播者,他显然是对于眼下民众们所受的疾苦非常同情地,然而这种同情仅仅是同情,他并没有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做出任何改变,一切发生在眼皮子底下的故事并没有因为他的画作而有任何的幸免,于是,安德烈卢布廖夫陷入到了深深的悲痛当中无法自拔了。影片就是以这个故事为蓝本,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关于俄罗斯民族的史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思考本身就带着某种痛苦的因素,原因在于我们思考的时候无法回避的是现实与理想的割裂,任何一个人如果进入到了思考的境界,就必须面对眼下的现实与自己的理想之间永远存在着某种鸿沟,这种鸿沟是无法逾越的。而这种无法逾越的鸿沟的存在就意味着思考者的现实与理想之间永远无法妥协与改变。

思考者去思考,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对现实的某种不满,以及对于理想的某种渴求,然而当他们越是信奉自己的理想,或者越是痛恨自己所处的现实的时候,这种痛苦就会越发的浓重,然而却是无解的,无解的浓重的痛苦就会成为思考者的痛苦的根源,然而他越是思考就越是无法停止思考,这也是思考者陷入到死循环的悲剧源泉。

如何能将思考者从他们自己的世界里拉回来呢?本片给出了一种答案,那就是让思考者做出一点改变,改变什么呢?改变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思考在于给行动一种驱动力,而不是仅仅存在于思考本身。如果没有行动上的驱动,那么思考就会陷入到一种自嗨的境地。想了很多问题的人如果在现实中没有丝毫的改变,那么这种想象不过是沉溺于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德烈卢布廖夫的思考最终驱动的是他对于自己的事业的更加忠诚了,将现实中发生的故事通过自己的画作保留下来,且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叙事,这本身就是对于思考的一种实践。即使是这种实践对于显示本身的影响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也算是一种实践,只有这样,思考本身才会被赋予意义。

善于思考的人,尤其是传播文明者中的善于思考的人,一定会将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当下的现实相互结合的,如果没有行动为思考做出实践,那么思考本身就无法被验证,不论自己的理论多么的完美,始终都是要用实践来为自己证明的。没有实践的行动本身不值得去崇尚,而没有行动的实践也会逐渐的迷失方向。思考者需要做的就是从实践与行动中找到平衡,努力让这两者之间有所关联,而不是相互对立。

现实世界很多时候是不会跟随我们的思考而有丝毫的改变的,这个时候难道就不去思考了吗?不是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其中的思考者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身边的事情做起,如果我们崇尚一个对于整个现实世界都有益的理念,那么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成为这个理念的践行者,只有当自己去真正的践行这个理念的时候,这个理念才是活生生的,否则,更多的理念不过是一种存在的问题,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这种问题在现实中的意义。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当中的一部分人自诩为思考者,然而他们却不愿意让行动来检验自己的理念是否可行。喊出一个口号是很简单的,但是真正要实践自己的口号却是困难的,如果没有实践而仅仅是对于口号的呼喊,那就如同本片中前半部分看到的满目疮痍以及自己内心愤懑的安德烈一样,这种愤懑并没有对现实有丝毫的改变,因此这是无意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书写文明,总是要面对现实困境,而要面对现实困境,自然是需要对于眼前发生的一切有一种思考驱动之下的实践作为支撑,如果没有实践,思考的意义不大,文明源于对现实的一点点的不断决的改变,而我们如果要对于文明有所贡献,何不如思考之余,让改变现在就发生。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