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收获剑桥大学Lucy Cavendish学院数学专业Offer的Tommy Lin同学接受了教育媒体“谷雨星球”的采访。

据统计,2024届牛津、剑桥两所英国名校加起来给中国孩子发的offer,总数超过400枚。

看着慷慨,实则却是「卷中卷」。

剑桥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共有22394名学生递交申请,相比去年有所增加,但各专业录取人数没有变化,不少热门专业如数学系,录取率逐年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剑桥官网

在卷无止境的形势下,牛娃集群效应已出现。

国内包揽牛剑offer的TOP10学校越来越固定,几乎很少易主,只有顺序的变化。普校普娃想要逆袭,难度越来越大。

于是,「宁做凤尾,不当鸡头」的择校经验又在爸妈群里火起来。

今天要分享的故事却有点不一样。主人公Tommy Lin来自一所有点新的学校宏文(注:全称上海浦东新区民办宏文学校)。9年级转学前,他是魔都一所名校里被淹没的普娃,四年后他拿下了剑桥数学系的录取。

他有点像武侠小说里执意离开大教派的毛头小子,却习得了真功夫。

与开挂的爽文不同,这不是一个天赋型选手瞬间开悟的故事。作为一个普娃父母,和娃娃脸的Tommy聊完,我发现了一个普娃「渐进式逆袭」的实操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名校,我被淹没了

中国孩子拿到的牛剑offer集中在几个热门专业:工程、自然科学和计算机科学。Tommy所申请的数学也是其中一个,竞争格外激烈。

从申请条件上,它就提前筛掉一批人:A Level最低要求A*AA;IB则40-42,HL776,还得参加笔试STEP和面试。

最难的要属STEP了,内容基于核心A Level数学和AS/A Level进阶数学材料,最终录取看笔试和面试的综合打分,甚至笔试分数占比更高,必须拿到好成绩。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在数学水平上真有两把刷子,孩子可能连递交申请都不会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牛剑不同学科入学考试

而Tommy呢?他的学术成绩是4个A*,还考了EPQ,这是A Level的学习性科研项目,其中数学实考A*,高数、物理、化学、EPQ预估A*,STEP也拿下了高分。

看看这些,真学霸无疑了。

但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并非「天选之人」,这条路走得也并非顺理成章。相反,这些是他规划和坚持了三年的结果。

时间回到三年前,9年级的Tommy还在魔都一所头部双语学校。

办学年限久,升学结果很不错,学校每年的招收学生人数也在不断飙升,回想那时的校园生活,Tommy的最大感受就是,人多,且挤。一到课间,楼道里经常一涌而出很多人,连去上厕所的路上都能撞到同学。

在这样的环境里,并不是特别外向的Tommy,成为了很容易被「淹没」的孩子。

尽管小时候也拿到过一些小竞赛成就,但都是理工科。文科则是学起来既无兴趣,也很吃力。

当时学校课程是IGCSE衔接IB,本就不擅长英文写作的他,想到以后要真学连数学都要写论文的IB,愈发没了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边是牛娃多,老师根本难以关注到中段学生,何况还是个内敛的孩子,另一边,因为偏科,即便Tommy想好好学,也未必能在综合表现里迎头赶上。

「无形的氛围给我提供了一种摆烂的屏障,因为轻易地就能在一堆同学里躲起来,不去主动做一些努力。但回到家又懊悔,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

这样状态在9年级上半学期里一直困扰着Tommy,思虑再三,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转学。

「我内心希望自己能变得更好,那不如换个环境,开个副本。」

不满浑浑噩噩的Tommy,开始认真分析起自己的筹码、需求和未来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向擅长数学的Tommy,也是理性思考者

非尖子生的渐进式逆袭

在体制外这条赛道,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去爬藤,尤其是偏科的孩子。所以,Tommy很早就意识到,相较于申请时候看重全才的美国,自己更适合申请专才培养的英国大学。

美国方向不仅看学术能力,还得有社会实践、学术活动、领导力等等。而且还要写大量的文书,得有表达功底,这让Tommy非常抵触。

评估下来,而Tommy觉得自己更想在一个领域里专精发展。而且,读完IGCSE课程后,他完全可以衔接A-level,痛痛快快的沉浸在理科学习里,发挥自己的擅长,而不在舒适区之外的IB体系里,不断挑战自己的受挫力。

转换的学校必须衔接A-level课程,这一点确认后,他开始关注其它指标。

刚开始,他跟大家一样,第一就会看大学升学率,顶级名校录取率,但跟许多朋友了解后发现,数字并不能反映学习体验。

「一些学校之所以录取名校多,是因为进校前进行了非常严格的筛选,这些学生就很优秀了,而不是进校后才变得优秀。」Tommy的话一针见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之所以选宏文,原因也很简单,一来,Tommy的一位气味相投的好朋友在此就读,体验很不错。

二来,了解完课程体系和校园硬件后,Tommy确认这里很适合「搞学习」的氛围,尤其是硬件设施,「比之前的学校大多了」。

很有意思的是,选校、定校,最终被录取,整个过程,Tommy几乎是自己一手操办。在不少关键节点,父母都是被通知的一方,而他们看到孩子开始对学习上心了,也放心将选择权交还给孩子。

不过入校后,逆袭也并没有一开始就发生。

虽然是从名校转过来的,但Tommy发现自己并非就是「头部」。跟踪他一路的校内升学老师也说,「入学评估考试时,他的表现还不在前列,并不是大家眼中的牛娃苗子。」

但Tommy没有继续之前的摆烂,相反,他花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持续给自己增加「筹码」——

他以前几乎很少复习或预习,甚至有段时间连作业都不交。白天上完学校的课,晚上回去玩游戏,第二天一早,他再去学校赶一赶作业,佛系上学;

转学后,认真听课,复习预习成了他每天雷打不动的日常,作业也在晚自习时就早早完成。

因为是住宿,学习时间变得更多,即便没有老师的耳提面命,Tommy也一直坚持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Tommy与老师讨论问题

尤其是开始接触进阶数学材料后,一些高深的理论不仅没有劝退他,反倒让他主动去B站等资源平台拓展学习,乐在其中。

再来是一些关键竞赛,他一样都没落下,每样都做出了成绩。物理竞赛BPHO拿下了金奖,AMC12打到晋级AIME,STEP2达到1级。

正因为这个渐进式逆袭,让他冲击剑桥的过程显得更为笃定。

其中关键的两个时间节点,一个是入学半年后,他在一次牛剑申请评估中拿到了不错的成绩:「那时候我第一次觉得,冲击牛剑的梦,好像我也可以。」

为此,脚步得更深地扎根到底。早在申请季的前一年,学有余力的他就开始铺垫STEP的内容,摸清不同竞赛之间知识点的区别。

「如果你把功课在一个长时间的跨度做拆分,这样每天就不用做很多,一点点积累,拿到成绩就水到渠成了。」Tommy总结道。

于是,别人考试还在临时抱佛教时,Tommy从未着急忙慌过。即便是在去年11月,校内大考季叠加校外竞赛季,两周内有4场大考时,他也是从容应对。

「那时学校还在举办万圣节活动,我是穿着派对服装去考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Tommy经常参加学校的活动,也做过音乐会主持人

青春期关键的「胜任感」

那么,从结果往前推,Tommy的内在转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他分享的一段自我剖析让我很有启发——

「如果我一直在循序渐进地干一件事情,我发现我越来越接近目标,就会非常有成就感和自驱力。但明知自己掉了一大截,拼了老命追赶差距却一点也没缩小,我很可能就达不到彼岸。」

这不就是很多在名校挣扎的普娃内心写照么?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名词,将一个人身上这种自我质疑和摆烂称之为「不胜任感」。

中学生恰好处在同辈压力最大的时候,建立自我认知的过程大多来自与他人的对比,如果一个孩子始终处在一个让自己觉得没有能力、没有价值、无法有所成的环境里,怎么可能会有自驱力呢?

而一个人在青春期的自信与否,奠定了人生的性格底色。

Tommy聪明的地方在于,他早早认清了自己的现实,在恰当时机做出了理智的判断——转学去一个适合自己的地方,找回「胜任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证明,这一步也是走对了。

像他说的,在一个新环境里,他获得了更为自洽的学习状态:没有恶性的内卷消耗,反而能走出自己的节奏。

Tommy坦言,当时他没有选名校,而是选择一所成立时间相对较新的学校,就想到获得的资源支持或许会更多。

在剑桥面邀之前,学校提前给Tommy模拟过七八次面试,难度远超实际面试的水平,甚至让他怀疑,是不是之前的准备太过充分了。

校内还开展了「强培优」计划,为学生提供定制化方案,定期追踪。因此,在竞赛季有专业老师补充拓展AMC12的知识点,一对一辅导的数学课更是常态。

更为重要的外部支持,是来自父母的绝对信任。

无论是转学,还是冲击名校,Tommy的父母都秉持着无条件支持的态度,不过度插手,只看大方向,其他相信孩子的判断,对名校看得也很淡:

「我父母不敢相信我录了剑桥,直到我把offer放到他们面前,他们才知道我说的是真的。」Tommy调侃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又进入放榜季,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都很喜欢看逆袭故事,普校普娃一步步凭借勇气和获得名校青睐,比起名校学生的故事,更能鼓舞人心。

为什么这样的故事始终能打动人呢?恰巧也正因为稀缺和没那么容易做到。

回到现实中,若在择校时,若把名校和非名校跟摆在我们面前,多数人包括我在内肯定会对前者更动心:哪怕去当个凤尾,心理就更有安全感。

正因为无数人有这样的心态,导致名校入学门槛越来越高,备考题目越来越难,不少人得脱层皮才能考得上。然而,考进去后却是教得少考得多,重压之下,无数原本优秀的孩子变得没有自信,成为了炮灰。

反观Tommy的「成功」,难能可贵的是,年纪轻轻就能不迷信名校的虚幻光环,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从而才能在3年里持续发力,有了自信后,执行力才跟得上,长出来了持续一生的胜任力。

剑桥的录取,只是顺理成章的结果。

有值得庆贺,但就算没有,从一个被淹没的普通小孩到胜任感满满的「牛娃」,Tommy身上这几年长出来的胜任感,让我一点也不怀疑,在未来喜欢的数学之路上,越挫越勇的同时,越走越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