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想回家,但又不愿久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本书在春节期间,播客的听友群里就已经有人分享了。当时看到书名,觉得还挺讽刺。前段时间出版社的编辑给我和曹富贵儿寄了这本书,书里的内容其实更像一次“常识普及”,给那些已经成年,非常痛苦,但又无法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做出物理分割的人。

举个现实中的例子,前几天有网友投稿问我,自己毕业后回家帮忙处理自家生意。于是就有了这样的问题:父母成了他的老板,虽然给他开工资,但认为他不会理财,于是强行给他开了张卡,每个月的钱,都要打进这张卡里。这位朋友非常困扰,问我“这难道不是一种控制吗?”当然是啊。这就是这本书里提到的“机能不全家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种,比如界限问题、情感忽视、代际创伤。控制就是最典型的“界限问题”。

这本书里给出的解法,大约都是先从心理上克服自己对家庭的“背叛感”,尤其对于中国家庭,有时候一个“孝”字,就能把人压得喘不过气。书里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方法,是从这个让你感到不舒服的集体里退出来。不是说因为你们是一家人,你就必须承担着一切负面的情感,这辈子都这样顽强的活下去。简单来说分为这几小步:改变自己,设立界限,经济独立,远离伤害。

当然这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不过对于很多还停留在心理痛苦层面的朋友来说,这本书里提到的很多例子和场景,至少会让你很有同感,找到“其实你不是一个人”的感觉。

《东京八平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本书是朋友推荐给我的,书里作者的生活方式,和我完全是反过来的。她的生活理念是“住的地方不需要太大,也尽量克制自己有过多的物欲,这样你就可以把有限的精力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不用把全部的时间都拿来工作,每个月只要赚得够花,就可以停下工作,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或许还是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区别,我虽然很羡慕作者的生活理念,但是也知道对于我们周围的朋友,的确很难过得像她一样洒脱。光是“工作想停就停”这一件事,90%的人都不可能做到。记得前几年还看过一本日本作者写的书,大概是讲怎么用最少的钱过最简单的生活,书里当时提到他的一条生活方式,是“尽量不运动”,因为这样就不会产生过多的消耗,也就不会饿,因此就不用产生过多的消费在吃喝上。我当时还挺无语的。

但《东京八平米》好看的地方,是里头讲作者和人的故事。和喫茶店老板的忘年交,和澡堂老板娘的日常对话,会让人通过文字就感受到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交汇。这确是我们现在比较难以感受到的。

读完这本书,让人很想再去这个国家,找一家当地的喫茶店(读了书就知道它和咖啡厅的不同),什么都不做,就去感受那里人们的日常生活。

《生命两部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套书一共分为两本,一本是《当父亲把我忘记》,讲的是作者父亲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从最初的记性变差,到最后几乎变成了一个“大儿童”的过程。另一本是《生活在临终医院》,听名字就知道是上一本的续作,延续了当阿尔兹海默症让父亲彻底失去自理能力,这个家庭陪着他如何度过生命里的最后一段。

最初买了这两本书,我都不太敢读,因为那段时间“二阳”,生理和心理都处于一个“能量值较低”的状态。但后来开始阅读,过程完全是“停不下来”,一方面是薛舒老师的写作功力实在太强,一开始读,就像被这本书“吸了进去”。它不在讲别人的事,读者就好像故事的亲历者,全程站在一旁,目睹了整件事的发生。另一方面这本书的确在讨论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何面对亲人的老去和死亡,以及我们对老去和逝去的态度。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恐惧和避讳去谈论这些话题的,会觉得“晦气”,可无论我们如何逃避,它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因此学着去面对它,才是唯一的解法。

这两本书我非常喜欢,尤其是第二本,除了作者的父亲,书里还讲了很多在临终医院里工作和生活的人,让人觉得有血有肉,这一切最终构成了鲜活的生命。

微博 | @高嘉程Russell

小宇宙,喜马拉雅 |小高的岛、高贵FM

公众号 | 送你一程

合作|wechat:snycxz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