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知道,我儿子是好样的”一位94岁的老妇人,戴着老花镜,喃喃自语道。

这位老妇人,是国家功臣的母亲,曾慎其,她的三儿子黄绍强,一直以来都鲜少回家,甚至有30年,没有看望过自己的母亲,家中亲友也对三儿子的行为颇有微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曾慎其一直明白,自己的三儿子一定有他的苦衷,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对黄绍强有怨言。

1987年,曾慎其收到了黄绍强寄来的杂志,在看杂志的时候,突然发现报道中的地点是自己的老家,但主人公名叫黄旭华,文中,黄旭华的妻子也与黄绍强的妻子同名,这才反应过来,黄旭华就是自己的儿子,是国家功臣!

黄绍强做了什么,成为了国家功臣?为什么三十年都不曾回家?

母亲的教导

1924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家庭氛围十分良好,父母都是知识分子。

黄旭华的父母,都是从事医疗行业,对于贫苦大众,有着一颗悲悯的心,夫妻二人经常免费帮人看病接生,黄旭华的兄弟姐妹,也都生性纯良,与同辈之间兄友弟恭。

从小到大,黄旭华几乎是没有遇见什么挫折,母亲曾慎其,经常带着孩子们读书写字,让黄旭华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父母的言传身教,也同样让黄旭华培养了优秀的品质,经常为他人着想,对社会有着和父母同样的责任心。

少年时期的黄旭华,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梦想,立志成为像父母一样的医生,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帮助别人恢复健康。

1939年,年仅13岁的黄旭华,就踏上了求学之路。

黄旭华求学的路十分坎坷,由于各地纷争不断,就读的学校也常常停课,甚至停学。

黄旭华就只能换个地方继续求学,求学期间换了最起码5个省市,可见他渴求知识的决心。

社会的动荡,让黄旭华学医的心慢慢淡了下去,他发现学医并不能治疗国家社会的不稳定,而只是仅仅可以治疗一个人的疾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黄旭华决定放弃学医,转而学习起了科学技术,希望自己可以帮助社会,发展科学,强大自己,这样就不会让贫苦大众饱受苦难。

黄旭华考到了国立交通大学,也就是现在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的前身。

大学期间,黄旭华刻苦学习,在学习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在接受进步思想的教育。

大学毕业后,黄旭华俨然成为了思想与技术上都十分优秀的人才。

1949年,黄旭华主动要求入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听从母亲的话,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同年6月,黄旭华放弃了上海安逸的生活,向组织申请参军,去解放那些还处于水深火热的地区。

1950年,刚刚建立新中国,处处都需要黄旭华这样的人才。

于是,黄旭华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他在各个单位,都工作上过一段时间,屡次换单位。这并不是因为,他的性格不稳定,而是因为,黄旭华知道哪里需要他,他都会欣然应邀前往,帮助各个单位解决难题。

黄旭华不在乎职位的升降,一心只想建设祖国,对于物质,丝毫没有贪图享乐的想法。

直到1958年,黄旭华到达北京出差,领导交给了他一项重要的任务——建设属于中国自己的核潜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对黄旭华的要求,是他一定要保密,就连妻子孩子都不允许透露,也许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不能见到家人。

面对这样的任务,黄旭华是否接受了呢?

离家三十载,等到黑发白了头

答案显而易见,黄旭华欣然接受了这次的任务。

曾在1957年,黄旭华回过一次老家,见到了还正值年华的母亲,母亲十分惦念他,在家时常常跟他讲:“过去社会动荡,到处都在打仗,你回不了家,这很正常,但是现在已经安稳下来了,就常回家看看我”

黄旭华也答应得十分痛快,但没想到,仅仅过了一年,组织上重要的任务,就将母子俩分开了30年。

黄旭华到达了工作岗位后,他就开始了潜心研究,势必要将核潜艇的建设拿下,就连和家里通信也很少。

1961年,黄旭华收到了家里传来的加急电报,那时候的加急电报使要比普通电报贵上很多,所以黄旭华刚收到时,心里就有种不好的预感。

黄旭华的预感果然应验了,电报中写道:“父亲去世了,请黄旭华赶快回家!”

黄旭华看着自己努力了三年的工作成果,深知自己这一去,也许核潜艇建设的进程,就会功亏一篑,也许自己不再能建设核潜艇,而且国家正需要他去投身建设。

为了国家的建设,黄旭华放弃了去见父亲最后一面。

黄旭华的心里充满悲伤和无奈,只能回复寥寥几个字,表明自己没有办法回家,去送父亲最后一程。

1985年,黄旭华的二哥也进入了病危的阶段,家里有一次派了加急电报给黄旭华。

黄旭华依然忍着悲伤,拒绝了家中要他回家的请求。

二哥与黄旭华的关系,最为亲密,童年时的黄旭华,常常跟在二哥后面玩耍。

二哥和父亲的离去,让黄旭华心中充满遗憾。

但是,黄旭华并不后悔自己的决定,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也值得称赞。

但是,家中的兄弟姐妹们,并不知情黄旭华的情况,所以对黄旭华的行为感到生气,常常对着曾慎其发牢骚,说黄旭华的不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慎其虽然也十分惦念黄旭华,但是也没有对黄旭华埋怨,反而面对孩子们的控诉,常常安慰他们,希望它们理解黄旭华的不容易,解释他的三儿子绝不是“白眼狼”,坚信他一定有自己的苦衷。

1986年,黄旭华出差工作,工作地点离老家很近,黄旭华便向上级请示,回家看望母亲,得到上级的允许后,黄旭华才回到了久违的家。

等到黄旭华到家,看见了母亲苍白的头发时,才发觉自己的母亲,已经是90岁的高龄老人了!

黄旭华这次也仅仅在家呆了三天,还要赶快去完成上级给的任务,便又匆匆告别了母亲。

1987年,曾慎其收到了黄旭华寄来的杂志,这才明白了儿子的一切,明白了黄旭华的工作有多伟大。

黄旭华建设的核潜艇,对于我国来说到底有多重要?黄旭华又在从中,付出了多少心血?

核潜艇的建成

曾慎其看完杂志后,便直接去了丈夫和儿子的墓地,这个年近百岁的老人对着墓碑哭道:“老三,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他是去做伟大的事哩!”

随后,曾慎其又叫了全家,过来看杂志,挺直腰板为自己的三儿子正名:“他是去做重要的事呢!要谅解他。”

时至今日,黄旭华依然感谢母亲的教导和谅解,家人的谅解对他来说特别重要。

刚刚开始筹备建设核潜艇的时候,我国曾寄希望于,苏联可以将自己的技术交给我们,但是却被人家拒绝了。

所以,那时候黄旭华的团队,就是一个“三无”团队,既没有资料,也没有条件,更没见过核潜艇。

这样恶劣的制造条件下,黄旭华硬是带领着团队,翻看各种国外的报纸杂志,在报纸图片中,模拟出核潜艇的模型。

1962年,黄旭华团队中,大部分的技术人员和骨干,都被调离去了其他的岗位,剩下依然建设核潜艇的,只有寥寥数位,这给本来就困难的核潜艇建设,又增加了一道难题,黄旭华为此也更加拼命了。

不仅如此,技术和人才都遇到瓶颈,就连工作环境都是黄旭华团队的一个坎儿。

1965年,核潜艇的研制工作转到了葫芦岛进行,葫芦岛是北方城市,在当时供暖还没有建设完成的情况下,黄旭华团队顶着寒冷,依然恪尽职守,毫无怨言地进行研究。争取不为小事,麻烦国家。

后来,根据黄旭华的回忆:“我当时就在想,如果工作的时候,有一杯豆浆就好了,身体就会暖暖的了。”

但是条件不允许,后来黄旭华就经常这样安慰自己,只要达成一个小目标,心里就会暖暖的。

1967年,黄旭华无意间得到了两个美国核潜艇的模型,模型逼真到内仓室的机构,都刻在了上面。

黄旭华赶快对比了自己团队的设计,发现相差无几,黄旭华的信这才有了底气。

1970年,我国的第一艘核潜艇,进行下水试用,黄旭华此刻的心情,无比骄傲自豪,多年来的努力,没有白白付出,能够建设祖国的愿望,也终于实现。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深潜试验。

深潜试验要下到300米以下的水域,不仅有几率核潜艇毁坏,还有可能会出人命。

参与试验的人员,每天心都吊着,生怕出现什么问题,甚至有人已经给家人交代好了后事,一时之间,单位上的氛围都十分压抑。

黄旭华为了鼓舞试验人员,决定与试验人员一同下水深潜,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对,但是谁也没有拗过黄旭华,黄旭华一同深潜,也缓解了试验人员紧张的心情。

2013年,黄旭华获得了年度感动中国,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是我国的杰出贡献者,为国家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值得我们去铭记。

结语

黄旭华将母亲的精神继承下来,并且在成长的过程中,运用到了极致,真正理解了母亲所说的,为社会做贡献,做有用的人。

黄旭华不仅是“中国核潜艇之父”更是一个普通人,离开家30年,黄旭华一定也会有十分思念家人的时刻,但是他都忍耐下来了,就是为了更重要的核潜艇建设。

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去铭记的。

在现如今的社会中,依然有着像黄旭华一样的人,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在努力为国家添砖加瓦。

我们身边有这样默默无闻却又有着崇高志向的人吗?也许在你不知道的瞬间,这样的无名英雄正在你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