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编甬yǒng

西周初期,周人沿用编铙。

甬yǒng钟的起源有三种说法:起源于编铙;起源于大铙;南北交流说(折中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越来越多的学者赞同起源于大铙的学说。依据是:

①、早期甬钟的钲间、篆、枚等形制和纹饰都能在商末周初的南方大铙找到源头,正侧鼓的音程关系也与大铙相似,且序列清楚,没有缺环。

②、演奏方式上,南方大铙与早期甬钟没有区别,有旋的南方大铙也可以悬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③、中原早期编甬钟的编列结构常为2+1,透漏出来源于南方。西周早期,长江流域的甬钟一般单件或两件成编,极少例外。周人在南方获得甬钟后,再拼合或再补铸,构成3件的编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昭之世,周人以甬钟代替编铙,仍然是3件成编的。

出土最早的甬钟是陕西宝鸡竹园沟M7,西周早期(弓鱼)yú伯各墓出土的3件甬钟,从纹饰上看是2+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穆王末叶,4件组编列取代3件组编列,成为甬钟的常制。晋侯墓地M9晋武侯宁族,所处之世为周穆王,为完整墓葬,出土编钟4件,是一个完整的编列。

西周后期和春秋早期,8件组编列成为主要的编列形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侯苏钟:出土于山西曲沃县晋侯墓地M8晋侯苏的墓葬,总计16件,这套编钟不是一个批次铸成的,其组成的历史可能有个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侯苏钟分三式,Ⅰ式钟2件,有旋无斡wò,最早,可能是外来的,后补铸Ⅱ式两件,有旋有斡wò,凑成符合穆王时期的4件编列,最后在周厉王三十三年(845B.C.),又补铸Ⅲ式12件钟,并补刻铭文,凑成西周晚期的常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秋中期,甬钟开始突破8件组编列,更加突出音乐功能。

五、编钮钟

钮钟诞生于西周晚期,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出土虢仲钮钟8件,为最早的钮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说山西闻喜上郭村墓地M210、M211各出土9件成编的钮钟,为西周末或春秋早期,或为最早的钮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钮钟是甬钟和镈钟相结合的产物,诞生不久后,9件编列成为常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镈bó钟

镈bó钟,商后期诞生于湘赣流域,考古发现最早的镈钟出土于新干大洋洲商墓,大致为商王武丁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镈钟在南方一般单件使用,到西周后期,镈以编列的形式进入周人的乐悬。西周后期到春秋早期,3件是镈钟的常列。春秋中期4件成为常列,到春秋晚期,突破了常列,成为多种组合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原春秋晚期的赵卿墓出土编镈19件,为5+14的结构,与编磬构成“轩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大型组合编钟

战国初期,大型组合编钟的音列、编列已经摆脱了礼制规范的约束,编钟的音乐性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著名的战国初期的曾侯乙编钟共65件,是大型组合编钟的巅峰之作,甬钟45件、钮钟19件、镈钟1件,规模宏大,布局合理,音域宽广,可跨五个半八度,十二半音齐备,仅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低音区节奏功能明显,高音区旋律功能突出,音乐性能空间绝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乐”的功能已经达到了极致,战国时期礼制已经全面崩溃,中国的青铜时代也走到了尾声。

秦汉之后,中国进入铁器时代,此后的两千余年,编钟仍然是瓜瓞dié绵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