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欢迎大家点击左上方德慧智关注并星标,经常文末保持互动:点赞,在看,留言,就可从订阅号菜单收到我们最新文章!

传播:国学丨文化丨亲子丨教育丨中医 | 健康

传递:爱地球 | 爱万物 | 正能量

逾三百万人共同成长!

【德慧智】官方公众号:三十年教育研发经验的全生命周期教育平台,以伏羲黄老文化经典为核心的心脑慧性教育理论与孔子原儒思想结合,结合现代科学工具方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帮助超三十多万家庭和五大学校试验区学生身心受益!成就孩子幸福人生,成就社会幸福家庭!

在目前中国的社会结构中,我们人生进程的婴儿阶段,特别是这个1一3岁时期的成长,基本上是三个外环境:

第一类,是父母直接哺育;

第二类,隔代哺育;

第三类,是直接与隔代交叉型哺育。

第二类的“隔代哺育”,是指将孩子完全交托于奶奶或者外婆带养,孩子的父母甚少接触或者完全不接触。

第三类的直接与隔代交叉型哺育,还包括聘请保姆哺育这种复合形式。在

这三个类型的教育模式中,第一种是属于最佳的一种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方国家基本上完全是第一种类型,第三种交叉类型都较为少见,第二种就更为稀见了。

欧洲较为重视婴儿的抚育,据了解,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和西班牙的有薪产假分别为5个月、16个星期、24个星期和16个星期。

日本和德国的产假,也有14个星期。而且做父亲的与做母亲的,可以互替使用假期,以利于孩子与爸爸之间建立更为密切的父子亲情。

一般如果父亲想过“父亲假”来陪伴婴儿,他就得到原先工资的85%;如果父亲不利用它,那么假期就会过期作废。

许多做父亲的都是乐于选择父亲假,享受这份天伦之乐以及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

北欧国家的女性最高享有480日有薪产假。在德国,母亲自己带孩子,每月可以获得国家支付800欧元津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目前的法定产假还比较短,纯粹是依据产妇恢复健康的基本要求而制定的,根本就没有从婴儿发育的需求出发来制定产假,这也是一种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表现。

由于根本没有考虑婴儿发育培养的需求,那当然就谈不上诞生“父亲假”的法律条文,没有考虑到让孩子们、这些未来的接班人在步入后天人生初始就感受到深切的父爱和阳刚之气的熏陶。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存在的三类婴儿教育环境,直接决定着胎婴养虚时期德慧智教育的成败,这类环境也将是孩子们一生成败的关键所在。

什么样的胎婴养虚条件、教育环境,决定着孩子们什么样的未来。我们家长们常说“从小看大",那么作为家长首先就要重视这个“小",就要高度重视胎婴养虚时期的全面教育,千万不能忽视和错过孩子的这一黄金时期。

整个西方国家在走过了自己教育的误区以后,已经重新开始高度重视婴幼教育。

例如,英国政府在1972年发表的教育白皮书中,就已经在强调4岁或5岁才开始的儿童教育已经太迟,假如不加强3岁前的教育,就无法保证儿童前途的发展。

这些论述,可以说是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最好的“国际型证明。”

为人父母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保姆老师,当你们肩负起婴儿抚育的责任时,应当掌握和应用德慧智教育的理念,发扬慈爱之心关注婴儿的德慧智教育,而不能仅仅单一式地只是关注于孩子吃喝拉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育的前提是正己,首先在行为举止、谈吐语言方面,要给婴儿确立起具有道德品质的形象。

你们就是孩子“人之初”最关键的榜样和老师,你们的行为与语言,将可能成为孩子将来的行为和语言。

婴儿正在毫无遗漏地、默默无言地向你们学习着、模仿着,无形的影响常常比语言的说教强大无数倍。

所以,婴儿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是一种近朱则赤、近墨则黑的教育。

因此,婴儿教育者的讲话要注意说慈性而柔和的话,使用优雅善美的措词,行为要表现出高尚端庄的仪态。

只说符合道德的话,只行符合道德的事,保持良好的、禀持规范的礼德习惯。

如果能够保持这样经常以身作则地教养婴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长期符合德善要求而逐步熏陶的结果,婴儿必然可以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得到最佳的德育教养,迈开人生精神成长正确的第一步,并且作用和规范着慧育和智育的顺利展开。

为了孩子的前途和终生幸福,父母应当分清轻重主次,在婴儿期放弃自己追求的短期利益而高度关注孩子成长的长期利益,抽出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短短的三年婴儿教育黄金时期之中,我想你们必定会大有收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母应该每天抽出更多时间陪伴孩子,不论婴儿是否能够回应,主动与婴儿谈话,每天坚持不懈地亲自诵读经典给婴儿聆听,要与婴儿一起共同聆听古典、经典乐曲,要主动解说故事给婴儿听闻。

当婴儿具备一定的视觉功能后,要不失时机地与婴儿一起指点着较大字体的经典或者卡片进行经典诵读;

与婴儿一起看故事书、图画书以及优美的经典画作,并进行讲解,指导婴儿尽量早期认字——认汉字。

要尽量多带1岁以上孩子到郊区与大自然多接触,让孩子认识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名称和原理,并鼓励孩子多发问、多讨论,注意运用启发式的方式教育,要百问不烦,让孩子充实宝贵的生活经验。

——选自《国学道德经典导读》(第146—148页),2016版。

全文完毕

【点赞】+【在看】+【星标】获得更多好文推荐,智慧在路上,感恩您阅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期话题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悟呢?

✎欢迎在留言评论与分享

编辑:文摘组 配图:李丽丽 美编:饮水思源

德慧智教育,信用就幸福!

欢迎扫码下方二维码

加社群管理员微信

一起参加学习吧!

传播:国学丨文化丨亲子丨教育丨中医 | 健康

传递:爱地球 | 爱万物 | 正能量

累计帮助逾三百万人身心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可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本号发布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源自网络的部分,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有疑问敬请告诉我们,定将妥善处理。

点个“在看”&“点赞”,

公众号里不走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