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夷思想在古代中国随着历史变迁而演变。华夷之辩起源于春秋,经历了多次转变,尤其在宋金元时期,受异族统治影响,北方士人逐渐淡化华夷观念,重视忠君思想。元朝统一后,华夷之辩逐渐被忠君取代,华夷大防观念减弱。这一变化反映了民族观念的演化和价值认同的转变。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主要民族汉族和各个少数民族相互融合,携手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我国古代出现了“华夷之辩”的分割思想,主导着当时的民族观念。

华夷大防的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充满了无限的创新感和突破感,同时也推动着民族观念的变化。华夷之辨最初形成于春秋时期,在秦汉时期发展深化。

之后华夏土地上迎来了三百年的分裂,少数民族政权第一次进入中土,华夷思想也有了第一次的转变。这次转变给之后的隋唐时期和五代十国时代带来巨大的影响。

宋朝从建立初期到彻底覆灭期间,同时出现了如辽、西夏、金、元这样的少数民族政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异族战争

  • 民族观念的新思维

西晋末期,适逢天下大乱,晋朝皇室南迁,将北方国土尽数让给匈奴、鲜卑等诸多少数族。

因此,从前被汉族所压制的少数民族摇身一变,成为称霸中原的统治者。这样的政治变动下,挑战了传统的华夷思想,尤其在北方生活的官员和百姓,更加无法逃避。

虽然在这之后,北魏皇帝推行全面汉化,或许在一部分地区缓解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冲突。

可是外族统治中原这个事实,作为统治北朝的存在,及沿袭了北朝制度的隋唐。使汉族官员和百姓不得不正视这个局面,并且根据社会现状来提出更加符合时局的华夷之间的关系。

隋朝儒家学者王通提出了不同于传统华夷思想的新主张。他摒弃了传统华夷之间的束缚,结合当下的局势,称只要能让华夏子民受到庇护,就有资格成为天下之主。

这个观点打破了传统华夷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当时的社会属于非常新潮的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隋朝两代帝王

王通这种新潮观点不应该是他的突发奇想,或许是我国北部汉族居民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下,不断适应后所产生的新理念。

唐朝中期,韩愈摒弃了传统思想中以民族来区别华夷的偏见,提出以礼制来区分华与夷的观点。这种观点和隋朝王通的说法都具有一定的革命性,为后来华夷思想的改变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王通和韩愈从儒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华夷之辩的理念。

这种思想不能视作儒家学者个体为求标新立异而产生,而是应该结合他们所处的时局来理解。

唐朝中期的韩愈,提出这种新观点的前提是受到了唐朝皇室中华夷观念的影响。

唐朝皇室本是北朝受到少数民族影响的汉族人,他们长期生活在异族统治的环境中,华夷之别于他们而言并不重要。唐太宗与朝臣谈及其自身武艺和成就时,便提到他能够接受各族的原因。

唐太宗认为,自古以来华夏领土尊汉族,贱异族,他却将他们一视同仁。

这是我国古代王朝中,首次由帝王提出胡汉一家的统治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太宗李世民

他摒弃了传统的汉族为尊异族为贱的偏见,这样的政治胸怀可以称为前无古人。

这种无论什么民族,都一视同仁的态度被帝王提倡,所以在唐朝时期传统的华夷之辩并不存在。

后来的韩愈会提出全新的华夷关系的观点,正是受到了这种思想的熏陶。

唐朝中期,因为受到安史之乱的影响,导致唐朝此前华夷如一的开放政策发生了变化。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特别是北方城镇,居住在此处的大部分汉族人受到少数民族统治的影响,已经被“胡化”,所以胡汉相融的现象在北方城镇普遍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赵匡胤建立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乱象。但北方大部分城镇仍然处在由异族统治的环境中,并没有因为新朝建立而发生改变。

后来宋与辽两国相互对峙,原本身为汉族的当地人因为受到政治方面的影响,逐渐与同族发生隔阂。

宋辽对峙的同时,女真族迅速崛起,先后灭了辽国和北宋,中国北方再次被异族彻底占有。

这时女真族所统治的疆域远远比辽国更广,并且维持了与宋朝南北对峙的情况。

从辽到女真族的金,北方的汉族人在异族统治之下,生活了将近三百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辽国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