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投降就意味着死亡,俄罗斯用这20年的经历证明,大国没有投降选项。

上世纪末,苏联解体是最为瞩目的大事件。因为它不像是此前的权力交接,必然要经过战争,它是一个和平的演变。

苏联解体对世界的改变可能很有限,但对俄罗斯的影响却是异常深刻且惨痛的。直到今天,这些影响仍然存在。

而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就是苏联解体前后所采取的“融入西方”政策,也就是所谓的“投降”。正是这种妥协,导致俄罗斯有了一段屈辱的历史。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苏联解体前后都发生了什么事呢?

切尔诺贝利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3分,位于乌克兰基辅以北62英里处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了一系列爆炸。

当时,操作员正在进行低功率实验,紧急停机加速了核连锁反应,导致功率激增,引发蒸汽爆炸。

这不仅使装有低浓缩铀核燃料的管道破裂,还将反应堆顶部重达1000公吨的盖子炸飞了。

很快第二次爆炸到来。核放射性物质成吨的被喷射到空气中,随着大风到处飘散。爆炸后一直燃烧着大火,十天都未曾熄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最初的12个小时内,有2人当场死亡,132名应急工作人员受到高辐射的影响。

事故发生后,又有237人受到辐射和高温的影响被空运到医院,其中许多人在莫斯科。

最终,事故导致150人死亡。近35万名居民被疏散。

有77000平方英里的地区被核放射笼罩着,并且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由于地缘的接近,受灾更为严重。

这就是著名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这场灾难,开始让当时的世界思考人类是否能够毁灭地球的假说。

虽然反应堆的设计是独一无二的,但它还是导致了安全文化和行业合作的重大变革,尤其是在苏联解体前,东西方之间的合作。

而当时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正在国内搞改革,灾难发生后不久,他就在电视讲话中向公众保证,“损失是有限的”,“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了”。

与此同时,他还抨击西方国家在报道核辐射时充满了对苏联的不信任。

然而,在200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20周年之际,他突然透露,称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也许是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

事实上,切尔诺贝利灾难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以这场灾难为分割线,划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

1991年12月26日,根据苏维埃第142-Н号宣言,苏联宣布解散。

苏联共和国此前由15个共和国组成,尽管直到解体之前都高度集中。然而一份宣言,就将这些共和国打散了,成为了15个独立的国家。

原来的苏联共和国的主要国家改名为俄罗斯,由叶利钦担任新的总统。

苏联解体后,也结束了苏联与西方的核军备竞赛,因为没有人能够承受核能的可怕后果,苏联无法为武器支出和灾难中的经济复苏提供任何资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苏联之后的俄罗斯开始了与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但这种正常化属于妥协,也代表自斯大林开始的美苏争霸,到苏联解体后变成了苏联对美国的投降。

尽管这种投降是为了谋求国家发展,但从俄罗斯卑躬屈膝的请求融入西方开始,在美西方国家的眼里,俄罗斯就成了待宰的羔羊。

那么,企图和美国关系正常化的俄罗斯都做了什么呢?

苏美关系

投降就意味着死亡,俄罗斯20年的屈辱历史,证明了大国没有投降选项。

尽管说切尔诺贝利事件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但中间的五年中,掺杂的其他事件不断地为后来的解体添加燃料。

这种改变发生得如此之快,对于当时的民众来说,也许就是在电视看到苏联宣布解体的那一幕而已。

那时候的苏联内部到底是怎样的?又是什么导致了解体?

多年来,戈尔巴乔夫政府的不力作为,让东欧的国家看到苏联的傲慢,很多国家纷纷选择了脱离苏联,彼时的世界也开始了革命的浪潮。

柏林墙倒塌后,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的公民,不断地抗议亲苏联的政府,革命波浪不断冲击着苏联。

而其他国家,如白俄罗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和乌克兰则宣布成立了独立国家联合体,这种联合体,就是明着来对抗苏联的。

到1989年底,剩下的九个共和国中,有八个宣布脱离苏联自我独立,强大的苏联自此分崩离析。

到1990年夏天,所有的前苏维埃共和国的东欧官员,都被民选政府所取代,为该地区重新融入西方经济和政治领域奠定了基础。

政治方面发生的巨变,是离不开经济的。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经济已经严重下滑,国民生产总值从1940年的5.8%,下降到1970年的2.6%,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一个百分点都是致命影响,何况是成倍地下降。

不过苏联自身能源资源非常丰富,根本不依靠对外贸易来获取经济增长,进出口只占到很小的4%。

苏联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主要包括货币和苏联石油出口,以及以一种制成品换取另一种制成品,例如以百事可乐换取伏特加。

1990年9月,戈尔巴乔夫拒绝了俄罗斯经济学家和政治家格里戈里·亚夫林斯基的 “500天经济改革计划"。

这让戈尔巴乔夫失去了苏联人民对他的支持,使他几乎失去了所有的盟友。

随后他试图使苏联体制现代化的努力也失败了,部分原因是他无法实施彻底改革,只是进行了一些小改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例如,他试图停止酒类的生产和销售,迫使该行业转入地下。他还开始将国有土地出租给农民,并削减国家的军费开支。

偏偏他还不断地承诺,他的改革会让经济改善,但是很明显这种吹牛说法不再奏效,民众越来越不信任他,当然也就不会支持他了。

这些经济方面的因素,处处影响着苏联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

1988年4月,苏联和美国的贸易代表团在莫斯科举行会议,研究可能扩大的贸易关系。苏联政府希望了解西方的管理和营销流程,并学习新的制造技能。

同年,苏联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签署了正常化协议。

从在这时候开始,向西方低头的苏联转变了态度,戈尔巴乔夫也对国内经济进行了另一番改革,从将对外贸易视为弥补短期稀缺的手段,转变为认为进口是国内生产的长期替代品。

不得不承认,这有助于为苏联向世界市场扩张打开大门,加强了与前苏联集团国家的关系,还加强了与美国和英国等西方大国的关系。

1997年,俄罗斯首次参加了在科罗拉多州丹佛举行的七国集团峰会。次年,俄罗斯成为正式成员,七国集团改为八国集团。

到2000年代初,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在努力在俄罗斯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俄罗斯也最终于在2012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也有史学家认为,戈尔巴乔夫失败的改革促使苏联更快的解体。无论如何,当时苏联内部已经无法承受经济崩溃的压力,只能走向解体。

与此前的历史进程不同的是,苏联是和平解体的,戈尔巴乔夫在此后的多年时间里,曾经做过演员,他一次一次表演自己当时在切尔诺贝利灾难发生时的讲话。

那么,此时的美国又是什么态度呢?俄罗斯的妥协,有没有让他们停止制裁呢?

不友好的结果

投降意味着死亡,俄罗斯20年的屈辱经历,说明了大国没有投降选项。

美苏冷战时期,军备竞赛成为了这两个大国你死我活的斗争。直到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发生。

在那种几乎蔓延至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灾难中,核放射核污染的威力让人们开始恐惧。

与其说美苏军备竞赛的结束,是为了结束双方多年外交关系的对立,倒不如说,是核威力让彼此都不得不放下屠刀。

基于这种共同价值观之下的美苏外交,双方又做出了哪些退让呢?

1991年苏联解体后,在叶利钦的领导下,俄罗斯和美国的关系总体上是温和的。

在叶利钦担任总统的最初几年,两国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密切合作,以解决军备控制、反恐和波斯尼亚冲突等全球性问题。

美国于1992年1月22日和23日,主办了援助新独立国家协调会议。来自47个国家和5个国际金融机构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布什总统提议国会,批准向新的独立国家增拨6.45亿美元的技术和人道主义援助。贝克国务卿宣布,将于2月10日开始,向前苏联加盟的共和国紧急空运食品和药品。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于1992年首次访问美国,同时参加1992年1月举行的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首次首脑会议。

随后,他在戴维营会见了布什。双方同意继续削减战略武器,并在军售、防扩散和弹道导弹防御方面进行合作。

布什承诺支持俄罗斯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后来两国宣布,将于2月10日开始,向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紧急计划。

他们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宣称“俄罗斯和美国不将对方视为潜在的对手”。

同年6月,叶利钦对华盛顿进行了国事访问,参加了1992年6月16日至17日举行的首脑会议。

他和布什同意继续执行《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进程,并设定了到2003年,将两国战略核武库削减3000至3500枚核弹头的目标。

其他军备控制协议,涉及有限的弹道导弹防御、核和化学不扩散、国防工业的转换,以及美国对俄罗斯运输、销毁核武器、化学武器的援助。

美国承诺提供45亿美元,作为支持俄罗斯经济改革的一部分,还向俄罗斯提供了额外的信贷担保和技术援助。

美俄贸易协定、双边投资和税收协定,以及海外私人投资公司投资激励协定,将加强经济合作。

可见,两国的关系走向合作后,进行了多项经济交流和结束军备竞赛的措施,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当时,美国的实力和外交正处于巅峰时期,尽管表面上答应与俄罗斯合作,并且许下了很多承诺。但他们骨子里的傲慢是改不掉的。

而俄罗斯的妥协,是怀着真诚的希望和忐忑的,同时还有被可以忽略的屈辱。毕竟他们与美国抗衡了几十年,到头来却为了重振国家经济向美国低头了。

一个傲慢,一个满怀屈辱,这段合作关系从一开始就不公平且充满了不确定性。

布什政府在1991年苏联解体时,对美苏关系的谨慎管理,主要集中在指挥和控制分散在15个共和国剩余的苏联核武器上。

他们还鼓励俄罗斯进行激进的经济改革,但实际的经济援助却没有太多,基本上只采取了口头劝诫。

但叶利钦依然心存幻想,不断向美国示好。他致力于友好解决争端,并且认为乌克兰是“我们的主要不稳定因素”。

俄乌问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全解决,但他向布什保证,俄乌关系中不会出现“南斯拉夫式的情况”。

1992年5月,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同意将苏联核武器送回俄罗斯拆除,并签署了《里斯本议定书》,使它们成为《第一阶段裁武条约》的缔约国。

可以说,叶利钦的这一番努力,在外人看来就是在舔美国,为了融入西方,他不惜将自己的杀手锏双手奉上,还把苏联的退路也断送了。

而作为主导两国合作的美国,表面上说得义正言辞,但背地里恐怕还要嘲笑叶利钦蠢。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不是真心想拉俄罗斯一把。

叶利钦之后,普京初登宝座,也曾沿用前者的政策,对美西方国家态度温和,并且一再退让。

然而,美国却依旧不改作风,不断在俄罗斯的周边国家挑拨离间,导致俄罗斯树敌无数,最终被迫孤立无援。

直到美国插手乌克兰问题,普京终于忍无可忍,恢复了毛熊的孤胆魄力,不再一味的融入西方,而是谋求独立发展。

从低头到昂首挺胸的反击,俄罗斯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这段屈辱的经历,时刻在提醒我们,只有自身发展强大,才不会处处受制于人。

同时也证明了,大国是没有投降一说的,因为你一旦亮出软肋,很可能就被豺狼虎豹瓜分干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