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 | 央广资本眼

“我们心中还是有一个梦想,从一家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Biotech),成长为在国际上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物制药公司(Pharma)。我们已经在尝试这样做了。”荣昌生物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房健民日前做客《沪市汇·硬科硬客》第三期节目“问策创新药”时表示。

“过去十几年中国生物医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是非常难得的。”房健民归结出四点原因,包括国家和地方对创新药创新支持的力度加大;监管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审评审批速度;医保政策解决了老百姓用药的可及性问题;科创板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好的资本环境。

房健民指出,创新药的研发会经历漫长的时间周期,并伴随很大风险,前期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因此,药品上市后一定要能得到相应回报,这样药企才能将创新持续下去。房健民建议,医保应该将创新药和仿制药分开对待,对于解决临床需求有重大价值的创新药,应允许企业有一定自主定价权。

谈及行业现状,房健民指出,资本市场的波动都是有周期性的,过去也曾经历过多次潮起潮落,对投资者而言,行业低谷期恰恰就是投资的机会,展望未来,依旧充满信心。

中国生物医药发展四大“动力源”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海外授权交易)不断传来捷报,让行业备受鼓舞。

据业内统计,2023年,中国发生超过36起创新药license-out(对外授权)事件,已披露的交易总金额超过244亿美元,超过医药类上市公司IPO的融资总额。

而据人民金融·创新药数据库,2023年共有34款国产1类新药获批,数量上较2022年增长156%,也刷新了2021年32款的历史纪录。业内普遍将这一年视为国产创新药丰收的“元年”。

“毫无疑问,过去十几年中国生物医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是非常难得的。”房健民归纳了四点原因。

其一,国家和地方对创新药创新支持的力度加大,特别是对重大专项和新药专项的支持。

其次,监管不断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审评审批速度,从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CP(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到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新药创制都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其三,医保政策解决了老百姓用药的可及性问题,这对创新药销售而言至关重要。

其四,科创板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好的资本环境。据房健民透露,荣昌生物从科创板和港股累计拿到过10亿美元左右的融资,再加上其他渠道的一些资金,总共加起来有100亿元左右。

单就国内市场而言,创新药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倘若与欧美相比,尚且存在一定距离。

“主要是在源头创新,特别是生物技术理论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与此同时,我国很多公司还缺乏全球商业化的能力,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房健民表示。

创新药企渴望实现自主定价

2月5日,国家医保局下发征求意见稿,从创新药物定价方面鼓励医药创新。主旨是坚持药品价格由市场决定,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整体提高新药挂网效率,支持高质量创新药品获得“与高投入、高风险相符的收益回报”。

“医保创新药定价,确实是当前比较关键的问题。一个困境是,中国的生物制药企业盈利很难。”房健民表示。

创新药行业里有句话,做款创新药一般要投入“Double Ten”(双10),即10亿美金、10年时间。

房健民指出,创新药研发的确会经历漫长的时间周期,并伴随很大风险,前期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因此,药品上市后一定要能得到一定回报,这样药企才能将创新持续下去。

以荣昌生物为例,有两款first-in-class(首创)产品上市后,按理说公司很快就能实现盈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这些药物上市销售快三年,虽然数据层面每年都增长蛮快,但公司想从这里真正取得资金支持是很难的,因为药价太便宜了。”房健民表示。

一组数据是,2023年多款国产创新药在欧美获批上市,定价平均高于国内至少十五倍。而首款在美上市的国产PD-1抗癌药物,美国定价超国内定价30多倍。

“其实我们不追求高的药价,只是希望有一个更合理的价格。谷贱伤农,药也一样。压低创新药价格不是一个长远的办法,这样伤的是整个行业。”房健民坦言道。

房健民指出,医保有一个“总盘子”,涉及到可及性的问题。而事实上,医保应该将创新药和仿制药分开对待,允许企业有一定自主权来定价。尤其是对解决临床需求有重大价值,或者有突破性疗法认定的创新药。

对于获批的新药而言,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顺利进入医院也至关重要。

“整个市场可能还是需要有一个综合性的改革。”房健民认为,“总的来说,还是要梳理医保政策,考虑到行业的发展。只有更多药物上市,才能让老百姓获益,否则行业就会停滞不前。”

立志成为一家跨国生物制药公司

那么2024是否属于生物医药?

“虽说目前整个生物医药行业相对悲观一点。它的特殊性在于,前两年疫情引发过投资热,后来有些调整这也正常。但我们过去也经历很多潮起潮落,资本市场的波动都是有周期性的。”房健民表示。

房健民指出,也正是有前几年的投入,行业才看到一些成果,如今一个接一个的lincence-out也仰赖于此。资本对于创新的驱动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当然行业仍有一些机遇可以把握。

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对健康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另外老年人口的增多,也都会对市场产生药物的需求。

“作为投资者来说,行业低谷期恰恰就是投资的机会。过去不管是2008年也好,2001年也好,这些时点都是最佳的投资机会。”房健民表示。

另一方面,ADC(抗体偶联药物)作为典型的技术创新产物,与免疫治疗相结合前途无量,未来也还是会有此起彼伏的“靶标”被突破,出现层出不穷的新产品。

面对未来,房健民目标明确,且依旧对行业充满信心。

“现在大家都是说资本寒冬,都面临挑战,确实是个事实,但我还是很有信心。”房健民表示,“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第一,既有产品保持高增长并实现商业化;第二,持续推进临床实验;第三,继续开发新管线、推出新产品。”

此外,在收支平衡方面,荣昌生物也有所准备,比如通过市场授权减轻开支负担,同时希望将来RC18上市能得到回报,这样企业两三年内就能得到一个平衡。

“事实上,企业如果不去搞研发,只做销售的话,是可能实现盈利的。但从公司发展角度来看,不能不做科研,要厚积薄发。”房健民表示,“我们心中还是有一个梦想,从一家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Biotech),成长为在国际上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物制药公司(Pharma)。我们已经在尝试这样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