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抗日战争愈演愈烈。为了躲避战乱,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以及南开大学联合决定迁往南方,先是落脚长沙,后又辗转至昆明。

在昆明,三所学校合并成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钱穆留学归来,被北大聘请为历史学教授,教中国史。

就这样,在日军的炮火下,钱穆躲在昆明岩泉寺,整理了他对国史的研究,以作教学,予国民希望。

如今,这本《国史大纲》看得人不多了。可当我无意间翻开这本厚重的通史著作时,我才明白,这位天才学者的良苦用心。

钱穆在教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学奇才

在我下定决心阅读这本整整946页的《国史大纲》之前,我查阅了作者钱穆的生平。

本来我还在犹豫,但看了钱穆的介绍,便下定决心阅读一番。

因为作者钱穆18岁就当乡村小学教师,25岁就做了校长,35岁妻儿兄长相继去世,他年纪轻轻就成了大学老师,38岁开始就一直在北大教中国史,深受学生喜爱。

可以说,钱穆如此年轻就担此大任,算是一个奇才。

年轻时的钱穆也是个帅小伙

学生严耕望曾感叹,钱穆先生一生著述良多,而且多半都是在青壮年时期产出,其思维和才略非常人。

抗日战争时期,钱穆随同南迁的北大一同来到云南昆明。在水土不服的情况下,顶着日军的炮火坚持给学生上课。

课下之余,他总结10多年来教中国通史的经验,并且在朋友顾颉刚的鼓励下,决定写一本中国通史类著作。

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开创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竟除了司马迁之后,少有史家敢挑战编写通史的工作。中国历史浩瀚如烟,繁杂的内容想要梳理成一家之言谈何容易!

钱穆见学生都很喜欢他的中国通史课,也为了今后国民的教学,还是下定决心写一本国史,以求作为教材,供学生们学习。

就这样,在昆明教书之余,钱穆借宿岩泉寺,在寺庙中整理思绪和史料,写下了这本《国史大纲》。

岩泉寺里的国史大纲纪念牌匾

钱穆自认为,他写的这本通史著作,在于求各朝代之精华,探求中华民族之精神,求得历史之借鉴,鼓舞民族之自信心。

所以,这本通史可以说是一本爱国的通史,但绝不仅限于此。

鼓舞人心的国史

《国史大纲》中的序言就讲到,倘若一个民族国民对自己国家过往之历史毫不了解,那爱国犹如空中楼阁,更无从谈起。

国民之精神与信心,当要从历史中寻得,并以此继续前行。

我阅读的国史大纲中序言

因此,《国史大纲》先从中华文明源头的上古时期开始讲起,重点阐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后又把夏商周到秦汉,根据贵族政治和封建政治的分期加以论述。

钱穆写这本书,重于探求历史之借鉴与原理,重于纵向梳理历史事件之发展,重视民族精神与文化在历史演进中的作用。

可以说,钱穆并没有严格的按照唯物史观来编写,他本人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显然,这受到了当时国家民族状况的影响,他想要唤醒国民的意识。但他毕竟是个历史学者,不同于鲁迅,直接用文笔向过去开战。

钱穆有着历史学家的严谨。

《国史大纲》中,各朝各代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梳理都运用了不少史料。尤其是两汉和隋唐,钱穆花了不少篇幅介绍这一时期的历史。

为什么要如此?

我看的国史大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想是钱穆也渴望国家统一安定,对于当时民族受到的压迫,我们急需找到一种精神和信心。

在论述西汉的平民政府时,钱穆直言西汉布衣将相,出自民间,懂得民间疾苦。又能吸取秦灭亡教训,与民休息,所以能够出现文景之治的盛况。

书中还论述了西汉末期户口殷实,是后代所不及。西汉政府对农民的友好,钱穆多加以褒扬。

从他写西汉历史,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钱穆对体恤民众的做法发自心底的称赞。钱穆是站在人民的角度来思考历史。

西汉政府对民间的许多管控,钱穆认为值得推崇。他后来在书中论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士族时,则多有赤贬。

因为钱穆一生扎根教育,他跟着人民和学生一起,他也看到了民间疾苦。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对魏晋风流是嗤之以鼻的。

但作为历史学者,他并没有过于主观,他同时也在书中强调,魏晋玄学在思想文化中的贡献是独一格的。

在隋唐的论述中,他赞颂盛唐气象,也表达了对吏治的重视。但是对于安史之乱,他那的大汉族主义就显露了出来。

不过这也不能怪钱穆,毕竟在那个年代,尤其是满清是受到强烈批驳的。

后来略论辽金夏宋元,钱穆也是极力表达了一种少数民族对中原汉族的对立,民族融合谈的不多,狭隘的民族主义可以说是这本书最大的缺点。

不过,究其成书年代,我也能够理解。

经历了满清误国之说和新文化运动,钱穆能够尊重历史,以优秀传统文化来唤醒国人并没有陷入偏激。

在后来的明清史中,钱穆也直言,明朝将国家当做家来治理,没能恢复汉族元气,内斗严重,尤其是科举的改革,致使许多人少有真才实学,只会空谈辩论误国。

而满清能够得势则是趁虚而入,又懂得怀柔手段,接受中原文化,固又能兴盛百年。

而在对待近代马克思主义主义时,钱穆的观点很谨慎。他支持救国救民的一切行为,但是他较为反感暴力,这和胡适的观点有些接近。

而且在对待救国思想上,钱穆似乎更加赞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并在最后的近代史加以论述。

不管怎么说,这本《国史大纲》都是一本爱国爱民族的经典著作。

在日军的炮火下,钱穆能够坚持培养学生,跟随学生奔波,为祖国服务,成为史学四大家绝非易事。

钱穆能够在书中多次提到民族精神,并且对底层民众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值得肯定的。

虽然后来新中国成立后,他暂居香港开办学校,后又移居台湾,并未留在大陆。但他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贡献,一直熠熠生辉。

正如他在抗战时写下的书中最后一章的未完片段所言。

标题是:第八章,抗战胜利,建国完成中华民族固有文化;对世界使命之开始。

“为中华国民内心共抱之向往,亦为中国全体国民当前乃至此后共负之责任。不久的将来,当以上标题创于中国新史之前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钱穆希望中华民族能够取得抗战的胜利,在日军的炮火下,他写下这一笔,寄后世之希望,读书人那踏踏实实的责任感即在于此。

后来,历史果没令他失望,抗日战争我们取得了胜利;中华民族走向了新生。

我想,这便是一个历史学家要做的事情。那便是在浩瀚的民族国家历史中找到给予我们的力量,唤醒大家,裨益社会。

总之,我强烈的推荐大家阅读一番《国史大纲》,尤其是对历史感兴趣,并且想从历史中汲取力量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