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看到有人提问:为什么别人对我好,我会不自在?

其实这个问题其实还可以翻译成很多表达方式,比如:为什么我得到一样东西之后会焦虑?为什么我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之后会不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这篇文章试着解答这个问题,一起来看看吧。

01

这两天,跟6岁的小侄女呆在一起,发生了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

因为玩具的事情,她和表妹争执起来,都拉着那个玩具不松手,小侄女坚持对小表妹说:“你家里也有一个,我妈妈买了三个,有一个是送给你的。”

小表妹也坚持说“我家里没有”。听到这里小侄女很伤心地哭了起来,表妹也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我赶紧过去哄她,问她为什么哭,她说:“妈妈本来买了三个,说要送给表妹一个。如果表妹家没有,妈妈一定会让我把我的送给她的!”

我不禁心疼起她来。

02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别人对我好,我会不自在?”刚看到这个问题,就被吸引住了。还有人说“别人给自己一个红包,我恨不得要给两个回去才会安心。”

其实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翻译成很多表达方式,比如:为什么我得到一样东西之后会焦虑?或者为什么我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之后会不安?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来访者对于开口表达自己的需要,感到非常焦虑,总觉得自己的需要给别人带来了负担。

也有一些来访者,一旦感觉到咨询师或生活中其他人对自己很好,就会有一种不自在的感觉,有时候甚至会有罪恶感,仿佛自己不值得拥有那些好东西一般。

我心疼小侄女,因为我太了解她妈妈了,如果小表妹问自己能不能把这个玩具带回家,小侄女的妈妈一定会让她把玩具让给表妹的。

在妈妈心里,助人为乐、照顾别人的需求是一种美德,她希望把这些美德教育给她的孩子。

所以,在回答“为什么别人对我好,我会不自在”这个问题时,有部分其实是我们的集体文化带来的影响:我们的文化过去推崇的“奉献精神”,宣扬某某为了他人利益不顾自己利益等等做法。

在一定程度上,放弃自己的需要去满足别人的需要,是一件非常高尚的事情。

久而久之,在我们的集体潜意识中,满足自己,渐渐变成了一种“自私”的事情。

03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这种“需要照顾别人的需求,不要总是要这要那”的观念告诉给孩子,时间一久,孩子容易形成“我不值得别人太多关注,不值得对我好”等的心理。

因此在一旦感受到别人的更多关注或好意时,会感觉很有压力,甚至觉得“不自在”、无所适从等。

另外,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别人对自己好,自己就不自在,可能有这样的原因:潜意识里很担心,接受了别人的好之后,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回报,而如果不回报,关系就会受到影响。

这样的想法所隐含的观点是:别人之所以接受我,是因为我可以为他们提供什么,如果我不能提供的话,就会被抛弃。

类似的观念还有:别人对我好,相应的对我的要求也会是更多的,而那些要求是我所达不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父母在给予孩子很多之后,总希望孩子变成他们心目中的样子。而孩子可能会对这些要求感到无比的恐惧,自然地,也连带着对父母或别人的付出也感到恐惧。

还有的人会觉得,如果我对别人有需求,就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别人觉得麻烦,就会抛弃我。

甚至,如果我对别人有需要,就会招来别人的羞辱和责骂,自己好像变成了乞讨者或者是等待恩赐的奴婢一样,所以我不能让别人感觉到我是有需求的。

不管是哪一种想法,或者都反映了这样的一种深层思想:我不值得拥有这些好,我们满足自己是不应该的,我们的需求是不可以被尊重的,否则就会破坏关系。

04

我的小侄女,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直接而又真实的表达了她的这种痛苦和她对妈妈的矛盾的认同:那本来是我的玩具,可是因为表妹有需要,我就不能拥有它,可是我不想失去它。

她的表达打动了我,我告诉她:“这是你的玩具,如果你不想给表妹,你可以告诉妈妈,你不想给她,这是你自己的东西,你想要留着。你可以借给她玩一会儿,她玩了之后还是要还给你的。”

她楞了一会儿,把玩具递给了她的表妹。没过多久,她俩就开开心心的一起玩了。

表妹离开的时候不停的跟前来接自己的妈妈说,妈妈你也要帮我买个一样的玩具啊。

对于人际中的“你来我往”,是大家建立联系的互动形式,是一种平常的社会交往,不必太过在意。

但如果你像文中描述的一样,被这份不自在的感觉所烦扰,不妨试一下心理咨询,在与咨询师的互动中,觉察自己的模式,得到更真实的反馈,逐渐在人际关系中找到让自己舒服的方式,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