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湘伴导读

4月1日,“湘智兴湘”湖南高质量发展院士恳谈会在长沙举行。来自省内外的25位两院院士,与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面对面,围绕湖南如何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4月1日,“湘智兴湘”湖南高质量发展院士恳谈会在长沙举行。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俊 摄

旁听会议的湘伴君深刻感受到,这次恳谈会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一个具体行动,而“最强大脑”的智慧碰撞,也将为湖南打造“三个高地”、推动中部地区崛起贡献强大力量。

“最强大脑”们都说了啥?

参加恳谈会的院士共有25位,其中16位是湖南籍或与湖南相关工作有交集。另有9位是大家较为熟悉的,如今在湖南工作的院士。

先看看都有哪些“最强大脑”——

外省来湘院士:

· 刘经南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专家

· 黄崇祺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属导体专家

· 刘以训中国科学院院士、发育生物学专家

· 谢和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力学与能源工程专家

· 王基铭中国工程院院士,炼油、石油化工及工程管理专家

· 尹泽勇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发动机专家

· 张 希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化学专家

· 罗锡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工程专家

· 欧阳晓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核科学技术专家

· 彭孝军中国科学院院士、精细化工专家

· 王汉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油菜遗传育种学专家

· 张 跃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学专家

· 肖文交中国科学院院士、沉积大地构造学专家

· 刘 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内科学专家

· 胡瑞忠中国科学院院士、矿床学和矿床地球化学专家

· 丁 洪中国科学院院士、凝聚态物理专家

在湘工作院士:

· 田红旗中国工程院院士、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家

· 谭蔚泓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与化学专家

· 陈晓红中国工程院院士、智能科学与工程管理专家

· 邹学校中国工程院院士、蔬菜育种专家

· 刘少军中国工程院院士、鱼类遗传育种专家

· 刘仲华中国工程院院士、茶学专家

· 柴立元中国工程院院士、冶金环境工程专家

· 吴义强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业工程专家

· 柏连阳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保护学专家

这排面,妥妥的。

恳谈会上,“最强大脑”们围绕湖南如何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如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院士们有话说——

“一定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对接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专家刘经南建议,通过系列举措,引进国家级研发机构与团队,加快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的步伐。

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学专家张跃认为,要以“集成式”改革打破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墙”,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更好地支撑湖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如何着眼未来,发挥优势,夯实先进制造业这个高质量发展底座,发展新质生产力?院士们纷纷出谋划策——

“湖南发展低空经济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发动机专家尹泽勇看来,低空经济是产业发展新赛道、经济增长新引擎,湖南应聚焦低空经济,壮大装备产业规模,打造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

“要将稀有资源‘吃干榨净’,形成我们湖南的新质生产力。”中国工程院院士,炼油、石油化工及工程管理专家王基铭说,岳阳乙烯项目落地为湖南打造万亿现代石化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延伸。

无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壮大,还是创新活力的持续迸发,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刘经南认为,湖南科教资源丰富,要建立科学的识才、知才、用才机制,为千千万万的人才创造施展才华的沃土。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与化学专家谭蔚泓建议湖南加强领军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比如可以利用湖南省院士咨询与交流促进会等平台引进湘籍院士,为湖南创新发展助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智能科学与工程管理专家陈晓红建议,聚焦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抓好人才梯队建设。

汇众智,聚群力

以智兴湘

发展靠什么?一是知识和技术,二是资源,三是政策。这三个因素决定了能不能发展、发展的快慢。其中的“知识和技术”,与人才密切相关。持续用力打造好“三个高地”,关键就在人才。

在既有的人才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湘、回湘,推进“湘智兴湘”。那么,如何展现湖南自身的吸引力?

打好“情感牌”。“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如故乡一盏灯。”湖南人的乡土情结深重,一些或生于斯、或长于斯,后来远离故土发展的院士、专家,都怀着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也乐意以智慧回报乡梓。事实上,已经有不少湘籍院士投身故乡建设,为湖南的发展贡献着力量,如谢和平院士积极推动与省内相关高校开展交流合作研究;罗锡文院士牵头研制的纯电动拖拉机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王汉中院士在湖南设立院士工作站,积极推广应用优质油菜种植加工全产业链技术……

做好“平台文章”。当下,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深度调整,对湖南是一个重大机遇。“4×4”现代化产业体系和“4+4科创工程”建设等一系列谋篇布局,以及中部崛起战略在更高起点上新的出发,对科研人才来说,都是发展的良机。

发挥好独特优势。我们的独特优势是什么?“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以省会长沙为例,“宜居”已经成为一块金字招牌,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房价控制,以及居住环境和物价的整体平稳,都有口皆碑,同时,教育和医疗水平较高。这是硬实力,也是软实力,更是对各类人才回归的强大感召力。

人才的增量,就是发展的增量。未来如何让湖南的发展更好更快,还需要群策群力、因地制宜。

从战略层面而言,湖南要发展科创高地,必须要和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主动对接。

从人才层面而言,湖南要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本土院士,也需要现有的院士群体发挥好“举荐”力量,实现高端人才的雪球效应、马太效应。

从决策咨询层面而言,当下的重点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湖南企业创新综合指标在全国排名第8,全省创新综合实力连续进位到全国第9,我们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气,而进一步绘好路线图、拿出好决策,就是制胜的关键点。

从科技成果产业化层面而言,湖南产业体系比较完备,在4×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16个大产业中,还可细分出多个产业,将好的科技成果转移到湖南,可进一步解决企业的技术需求,更好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汇众智,聚群力,以智兴湘,久久为功,湖南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越发坚实有力。

文 | 张 英 张 璐

一审 | 邓晶琎

二审 | 唐 婷

三审 | 蒙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