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有些专家总是

语出惊人

一可能是为了吸引注意力,增加曝光度,为名所图为名所累。在亿级信息传播环境下,个人观点想吸引公众注意力变得越来越难。一些专家认为,通过发表惊人言论或做出超出一般的预测,可以吸引媒体和公众的关注,从而提高自己的网络知名度,能热就可能走红;

二可能是为了体现独特性,一些专家可能希望自己的观点特立独行,从而在学术界或公众中获得认可。观点越极端,越反常,反而越突出越新奇,可以彰显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不走寻常路。

三可能是有利益驱动,在某些情况下,面对特定的问题,专家可能受到利益驱动,为了迎合资方需要,发表有利于某方面的说法,对不对放一边,有利可图就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有些专家的观点

越来越不招人待见

一是缺乏证据支持和逻辑支撑。一些专家在发表言论时,只抛出观点和推测,却拿不出充分的证据和推导过程,甚至有时评论言论并不基于事实本身,我认为如何在先,事实如何放后,这样的言论很容易被公众质疑和反驳。

二是夸大其词。一些专家为了吸引注意力,会夸大夸张自己的言论或预测,把个例当普遍,把小概率说成大概率,把有可能发生说成必然发生,且言之凿凿。

三是情绪化表达。一些专家在答问或发表观点时,受当时环境和语境的影响,会情绪失控,把本应理性的分析,变成感性表达,情绪上头加之后续传播中的断章取义或片面引用,表达的失当就更被放大。

四是不善于沟通解释。一些专家在表达观点时缺乏沟通技巧,导致言论听起来过于晦涩难懂或令人不悦,或者总有“我说得很清楚,你们怎么就不明白”的心理,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把网民当成学生,把网络当成自家课堂,往往也让公众难于接受,甚至可能引发误解和争议。

五是跨界过宽。一些专家在自身工作领域确实优秀,但是所评论和发表意见的却不是自己善长的方面,从本质上说,也是外行说内行的事,又项着个专家或杂家的名头,既没有专业权威也没有深入研究,很容易出现言论中的技术硬伤,被贻笑大方。

六是不肯认错。本来一家之言也尽可其言,但有些明明离谱或者是显见出错的,却不肯认错,这就更招人烦了。

专家也有碎片传播的

“功劳”

其一就是对一些专家观点的片断截取和局部放大,有些专家的意见需要完整呈现,才能理清其自身的逻辑与意思,但传播中若只把其中一段甚至是一两句话摘出来,脱离了完整表述,意思可能就大相径庭,比如专家可能说了存在N种可能,但只把其中一种摘出来,那自然会让公众觉得观点突兀。

其二就是脱离了具体时间背景和事件来摘取专家观点,有些专家的话是针对具体事件,针对特定的时间点和社会背景来表达的,若没有前面的针对性,专家的观点也就显得莫名其妙。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专家本来是针对A事件进行的评述,但却被引用到有类似情形但其实又有很大差异的B事件上,那公众视角中,专家的话自然会文不对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三就是对于技术性、专业性语言的误解误读,有些专家爱用专业词汇,这些词汇的特定含义和网民的直观理解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解释说明,这些专业词也可能成为网络梗。

如何成为

网民愿意接受的专家

一是多做行家。所谓行家是对具体领域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能做事也能点评,这样的观点更有操作性,才不会显得空洞,更易于理解接受。

二是学会自我观点提炼和归纳。网络上发言要少长篇大论,要学会精练发言,要自己去提炼核心观点和关键表达,这样会减少后续引用传播中的误解曲解。

三是多用平视视角。平视视角指从网民们看待事件的角度出发,先对事件做观察分析,依据事实和证据说话,而不是上来就上纲上线讲大道理。每个人都是网民,都有着观察视角,从相同的公众视角出发,再去解析提出个人的观点与看法,因为出发点的一致性,观点的可信性和可理解度才会增强。

四是明确自己的行当属性。聊自己熟悉的,聊自己善长的,聊自己确有实践积累和知识储备的,专家前面一定要明确是针对什么领域,这样才能体现权威性,不会被认为是假行家。

五是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网络发言也要有特点,专家更需要人格魅力,为什么有些专家的网络形象就亲切,就能获得支持,知识、品格、网感、情商、亲切度、是非观、表达能力等等,专家的标签里其实是有着诸多定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专家在发表言论时应该注重尊重事实和证据支持,避免简而化之或高高在上,并要学会网络发言的技巧与方式,学会在网络环境中的包容与守正。同时,公众在看待专家时,也不要简单看“网传某某专家怎么说”,而是应该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看看源头报道如何,如果有专家的账号,看看专家究竟是怎么说的,这样才能对专家的言论进行审慎分析和对错判断。

福尔猫斯

一个不愿露脸的业内人士,告诉你舆情后面的可能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