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美苏争霸,英法大势已去,埃及却成最大赢家。

苏伊士运河目前世界上最繁忙的一条运河。从卫星地图上看,苏伊士运河是非常狭窄的一条通道。

但就是如此狭窄的一条通道,却见证了中东历史上的繁荣和战争。尤其是第二次中东战争。

在这场战争里,苏伊士运河见证了英法两国的衰败,美苏在霸主路上越走越远。但要说这场战争中谁是最大的受益者,恐怕还得是埃及。

为什么这么说?苏伊士运河和中东战争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历史演变

历史学家们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考证,得出一个公认的历史结论:在中东,第一个提出通过尼罗河及其分支连接红海和地中海想法的人,是第十二王朝的埃及法老塞纳瑟特三世。

从那以后,经过人类活动和自然演变,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毕竟受制于当时不发达的人力物力,运河的挖掘非常艰难。

尽管挖掘运河,对于欧亚大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连接北大西洋和印度洋,把非洲和亚洲、西奈半岛和埃及其他地区进行区分,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挖掘工作并不顺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还有一些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他们觉得挖掘运河,可能会将自己的土地淹没,所以就把挖好的河道重新填了起来。

就这样挖一下,填一下,这条河道始终没有成功通行。尼罗河和中部的苦湖是连接起来了,但是一直未能和红海连接起来。

一直到了工业革命时期,欧洲英法国家工业的强大发展,才终于给这条大运河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十九世纪,欧洲工业实现了惊人的扩张。与此同时,欧洲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影响范围也被重新界定。

随着对欧洲海外领土的征服,欧洲国家经济的规模也发生了变化。

整个世界,即使是最偏远的亚洲和非洲地区,也都变成了一个由欧洲资本主义规则主导的经济市场。

那时候,欧洲的大公司四处寻找广阔的经济空间,在那里他们既能找到原材料,又能为其剩余产品和资本找到出路。

为了降低成本,欧洲大公司纷纷将企业迁往其他国家。

这时候就诞生了一种,以外交和经济贸易为主的协议,即划定某些地区作为欧洲国家的贸易特许地,就是俗称的租界。

费迪南德·玛丽是一名来自法国的外交官。1858年,经过特许协议的签订,他创立了苏伊士运河公司,这个公司的目的,就是是建造苏伊士运河。

从1859年到1869年的十年之间,该公司动用强大的资本、人力和物力,只要将地中海和红海打通,苏伊士运河就建成了,大大缩短了欧洲和东亚之间的航行距离和时间。

运河建成之后,这片中东的沙漠地区,变成了真正的经济区。

这片自古以来只有骆驼商队穿越的沙漠,随着运河的开凿,它成为非洲和亚洲大陆之间通往印度的重要战略要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拥有港口、城市,地区还逐渐通过公路网与全国其他地区相连,吸引了本地和外地的巨大的劳动力加入。

运河的管理权一直处在法国人的苏伊士运河公司之下,修建开挖运河的资本,也大多数来自欧洲的权贵。

尽管这是在埃及的土地上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毕竟经过了特许协议的允许,再加上欧洲的工业为运河的建造、运营和管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苏伊士运河的欧洲股东们,也尽情享受着运河带来的巨大利益。

从苏伊士运河建成的1869年开始,法国和英国就占据了苏伊士运河股份的56%和44%,并且拥有董事会多数席位。

这对于埃及来说,这未免太委屈了。这条运河按道理来说是埃及政府的财产,包括这块土地埃及理应享受一定的利益。

哪怕不是五五分,也应该三七或者二八分吧。但是英法两国一直把持着全部股份,这种紧握利益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两国衰落。

苏伊士运河的命运和中东战争是分不开的,它和埃及在中东的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埃及人民如何从欧美手中,夺回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呢?

多地争夺

第二次中东战争,美苏争霸,英法辉煌不再,埃及成了最大赢家。

作为阿拉伯国家,埃及在法老时代非常辉煌,但法老们都变成木乃伊了,埃及的辉煌也变成了躺在金字塔里的干尸。

工业革命后,埃及又迫于欧洲国家的殖民统治,苏伊士运河这样的重要资产,被控制在欧洲权贵的手中。

埃及经历了长期的低迷,终于迎来了总统纳赛尔。那么,纳赛尔又有怎样的传奇历程呢?

第一次中东战争,要从英法对中东地区的殖民统治说起。

英国在1920年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在犹太复国主义和欧洲犹太人大规模移民到巴勒斯坦的背景下,阿拉伯人、犹太人和英国人之间一直存在紧张和冲突。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建议通过和实施一项计划,将英国对巴勒斯坦的托管地划分为两个国家,一个是阿拉伯国家,一个是犹太人国家,以及耶路撒冷城。

大会关于分治的决议,在犹太社区受到了广大的欢迎,但在阿拉伯世界却遭到了愤怒的抵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巴勒斯坦,这个分治的协议助长了他们对犹太人的不满。当紧张局势演变成一场冲突,并迅速升级为全面内战时,英国没有进行干预。

后来随着冲突的不断升级,英国等欧洲国家也只能假惺惺的出面化解,毕竟欧洲在中东地区有强大的经济利益,必然不能让一切毁于一旦。

战争结束后,由于停战协议的签订,使得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的大部分地区,埃及仅仅占领了加沙地带。

这对于本身就存在巨大冲突的阿拉伯国家来说,一个小小的以色列,居然能够占领比联合国划分的地块还多,无论如何这口气咽不下去。

尤其是埃及,他们是法老文明在中东的起源,苏伊士运河又是中东要塞,但他们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肥水流到外人的田里。

第一次中东战争就是这样凄惨的结果,或许埃及人要开始反思了。

而作为埃及军官的纳赛尔,便是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他联合埃及内部的改革力量进行了推演,很明确的得出一个结论:埃及需要崛起,重塑埃及在法老时代的中东首领之位。

埃及当时的国王法鲁克一世是由英国扶持的,而第一次中东战争,之所以让以色列占据巴勒斯坦地区的广泛领土,也正是因为以色列推崇的犹太复国主义,得到了英法等欧洲国家的支持。

纳赛尔是一名陆军中校,他领导了自由军官运动,得到了一些底层军官的支持。自由军官运动的目的,就是推翻埃及国王法鲁克一世的统治。

1952年,埃及国王被推翻。经历了一系列的政变和内斗,1954年,纳赛尔终于成为埃及的第二任总统。

那时候的中东,国家政权的持续只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独立自主自己干,但是这种方法并不奏效,国家并不强大,贫困一直存在,政权时刻受到威胁。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和英法等国签订协议,得到英法的经济支持,但是政治上一定要听命于英法。

纳赛尔也想让国民先吃饱饭,在和英国的谈判中,英国一开始同意了给埃及一些发展经济的援助资金,例如为埃及修建的亚斯文大坝提供援助。

但是纳赛尔在1956年1月提出,要解放巴勒斯坦地区,这可能激怒了英法,英美两国退出了对埃及大坝修建的经济援助。

没有了经济援助,纳赛尔举步维艰。他只能和英法国家来硬的。

1956年7月,为了纪念1952年政变周年纪念日,纳赛尔将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这是纳赛尔生涯里最著名的一件事。

纳赛尔领导埃及的初衷,就是撕裂英美国家在埃及的利益。

只有这样,中东才会有自主权,以色列只有失去英美的支持,埃及才能恢复自己在中东的一席之位,纳赛尔自己的政治统治才能长久。

这种先例在中东是存在的。例如1951年,时任伊朗首席将英伊石油公司进行了国有化,也是为了维护伊朗的国家利益,消除英美在中东的影响。

纳赛尔将苏伊士运河进行国有化的举动,受到了埃及民众的热烈支持。但英法这些控制着运河的国家可坐不住了。

于是他们联合以色列发动了战争,以求夺回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这就是广为人知的第二次中东战争。

那么第二次中东战争中,苏伊士运河和纳赛尔的命运又发生了怎样的转折?

最大赢家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美苏主导世界,英法衰败,埃及成最大的赢家。

那么,这场战争的战况究竟是怎样的呢?

1956年7月6日,纳赛尔在亚历山大港发表历史性演讲,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

该法令第一条规定,“苏伊士海上运河环球公司(埃及股份公司)特此国有化。其所有资产、权利和义务均移交给国家,现负责管理的所有组织和委员会特此解散。

这条法令,让原来拥有苏伊士运河控制权的英法国家不安。苏伊士海上运河环球公司是一家英法合资企业,自1869年苏伊士运河建成以来,一直拥有并经营苏伊士运河。

英国认为这是对其经济利益和声望的威胁,并下令执行“火枪手行动”,与法国和以色列协调进攻,夺回运河区。

1956 年11月,在击败埃及空军后,英法军队占领了塞得港和运河北端的其他战略要地。

在一场战役中,英国空降部队最后一次投放作战降落伞,并首次使用直升机运送突击部队,建立了强大的英法军事。

与此同时,以色列军队占领了埃及人口稀少的沙漠地区西奈半岛,在距离运河东侧仅10英里处停止了前进。

英法以色列联军步步为营,强制夺取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然而,在世界各地,这种行为被视为前殖民大国的侵略。这个世界已经不是英国说了算,美国和苏联是当时的世界大国。

在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的巨大压力下,英国和法国军队迅速撤出,由联合国部队取代。

11月4日,联合国威胁英国,如果英国对埃及目标的空中轰炸造成平民伤亡,将对英国实施制裁。

这导致了1956年11月英国第一周的经济恐慌,并导致英国国家储备损失了数千万英镑。英国面临着货币贬值的问题。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施加压力,拒绝向英国提供任何财政援助。

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英国首相安东尼·伊登不情愿地接受了联合国提出的停火协议。

根据1956年11月7日的第1001号决议,联合国向埃及部署了一支由维和人员组成的紧急部队,以制止冲突。

就这样,埃及在联合国和美国的支持下,把持了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英国获得燃料和石油的机会受到限制,导致其供应非常短缺。1956年12月,他们实行汽油配给制,一直持续到1957年5月。

1957年1月,在巨大的国内压力和健康状况不佳的情况下,英国首相伊登辞职,当时他刚成为总理不到两年。

在这次冲突中,除了美国的干预,当时的大国苏联也对埃及伸出了援助之手,赫鲁晓夫始终站在埃及一边,这使苏联成为阿拉伯国家的天然朋友。

但在后来,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逐渐转移到以色列,而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矛盾由来已久,这也直接导致美苏再次站在了对立面。

可以说,这次战争后,英法的地位一落千丈,美苏逐渐形成对立,世界格局自此改变。

但不论怎样,埃及成功的借助这场战争掌控了运河的管理权,成为了最大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