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什么?中医是医学,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医又是精神,是信念,更是人心。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和精髓,是众多中医人智慧的结晶,从神农尝百草到扁鹊“望、闻、问、切”,从孙思邈、李时珍、张仲景这样的前贤,到《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等医学巨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承中医,传承的不仅是精湛的医术,还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医德。

传承是一个艰巨漫长的过程,需要真正的中医人的努力和全身心的投入。

而真正的中医人,不但能临床治病,还要有仁爱之心,懂传统文化和哲学;相信中医、学习中医、实践中医、传播中医;看淡名利,执拗探索中医文化的精髓……

一个人的素养决定了他的人生追求,若这个人胸无大志,整日只是思量着如何吃饱饭的问题,那他从事一门行业的目的也仅仅停留在了解决温饱问题上,这就注定了这个人只会去关注他所从事的职业中各种可以给他带来即时利益的技术,而不会去追寻技术背后的“道”。

因此,中医大家们辛辛苦苦达到的境界并不被他们的后人、弟子重视,多数人在中医大家这里更想得到的是被高手们视若草芥的几道验方、几手技巧,高手们视若珍宝的思维、理法却不被理睬。

一位医学大家之所以能被称为大家,乃是因其具备了合乎天地之道的思维,掌握了经典中的理法,能够以更高的眼界看到同时代医学的不足,跳出同时代的医学格局,突破当时的医学风气,突破同时代医生的诊疗瓶颈,从而展示出了超凡脱俗的疗效。

思维与理法是高手之所以为高手的关键所在。然而高手的后人、弟子们却舍本逐末,贪图于简单易学、能够速成的经验继承,以有能力吃饱饭作为学医的目的,须经千般磨砺、锤炼的思维、理法自然便被弃之脑后,医学的传承实际只成了经验的继承。

据《古今医鉴·明医箴》载,明代大医家李中梓亦主张,医者在为病患治病时,要注意尽量多跟病患沟通、交流,只有对患者的情况了如指掌,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即在认真诊断的基础上,“因病制方,对症投剂”。

可见,中医历来注重实际,注重系统治疗,还特别关注患者的精神因素,要求根据病人情志进行全面诊疗,可谓观察细致入微,严肃异常。

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医家严谨审慎、求真务实的廉洁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帝内经》要求习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谓非广博难成良医。

元代医家朱震享是当时闻名于世的大名医,但是他从未骄傲自满而是一如既往的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经常跟同行交流,不耻下问,为世人所称道。

明代大医李时珍医术精湛,仍潜心医药学研究,当他对比发现历代本草书籍存在不少谬误的时候,忧心忡忡,下决心全力以赴纠正谬误、补充空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走遍了祖国的河山大川,呕心沥血,最终编纂了著名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由此可见,广泛涉猎、刻苦钻研是中国传统社会对医者的要求,从医者应该始终坚持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的心态,不断学习,不懈努力,孜孜以求,才能真正领悟医学的真谛,因此,谦虚好学、精益求精的思想同样是中医思想的一部分。

在广大医者心中,在普通民众心中,只有明确和坚持医生的职业道德,才有可能不断提升专业技术、道德修养,才能造就德术兼修的苍生大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