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系的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对蒋介石的忠诚并非铁板一块。

抗战胜利前夕,陈氏兄弟眼看胜利大局已定,便有了趁势夺权的想法,他们的目标是把国民党组织大权从戴季陶所支持的朱家骅手中重新夺回来。

1945年春,CC系曾组织各种座谈会,陈氏兄弟指使CC系的大员在高层会议上慷慨陈词,甚至公开指责蒋介石不民主,企图向蒋介石施加压力。

蒋介石是明眼人,立刻感受到了这股压力,鉴于CC系攻势凶猛,陈氏兄弟野心难以压制,最后只好让朱家骅交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的大权,并再度任命陈果夫为组织部长。

在蒋介石的“妥协”下,陈果夫一面走马上任,一面玩政治套路,诚惶诚恐假惺惺地宣称:事先未预知此事。

当时,CC系上下兴高采烈,争说:“老帅又出马了。”

蒋介石对陈氏兄弟的忠诚发生严重怀疑,正是从此时开始的。蒋介石不是个心胸开阔之人,不仅猜忌心重,而且气量狭小,自重庆还都南京后,他就有了寻机拿掉陈氏兄弟,扶植蒋经国抓党权的打算。只是由于当时军事形势急剧变化,国民党军队大溃败,蒋介石穷于应付,无暇顾及这一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家能跻身民国四大家族之一,CC系能成为国民党治下的权力怪兽,陈氏兄弟决不像相片上看上去的那样,一派温文尔雅的样子,他们在内部权斗中是有獠牙,也是敢于斗狠的,其中最典型的事例就是与蒋经国的争斗。

自1947年开始,陈氏兄弟就察觉到蒋经国欲蚕食自家地盘,国民党高层都知道,1947年党团合并之时,他们便有了积怨之实。

1947年,蒋介石为使蒋经国得到进一步锤炼,并在国立政大培养嫡系,于是提出让蒋经国为该校教育长。

陈氏兄弟一向视该校乃CC系干部培养之地,卧榻之侧岂容他人染指,遂唆使学生闹事,拒绝蒋经国到任。

蒋经国的老部下蔡省三在《蒋经国系史话》中对此事有过非常生动的记述——

岂料事出意外,国立政大的公告栏贴出了校长蒋中正的“皇皇告示”:奉教育部***号令,国民政府主席任命蒋经国为国立政治大学教育长。特此遵照公告,仰全校师生一体知照。

聚集在公告栏前的学生,议论纷纷,七嘴八舌,声音越来越嘈杂,流露出一片反感,忽然有人高喊:“同学们,请看老子任命儿子,要拿我们当孙子呀!”

“我们不当孙子。”

学生中爆发出怒吼,接着人声鼎沸,连珠炮似的发出震耳欲聋的口号:

“反对儿子教育长!”

“反对父子家校!”

“蒋经国滚开吧!”

此举不仅使蒋经国的门生与政大无缘,更是埋下了蒋经国清扫CC系的复仇种子。

国民党败逃到台湾后,虽然CC系处境不妙,但陈氏兄弟一度依仍牢牢控制着“立法院”,以至于“行政院长”陈诚都无可奈何。

一次,陈诚特发请帖约CC系大将余井塘、张道藩二人吃饭,余、张知道陈诚此举必有其他用意,遂在饭后问陈诚:“院长有什么事,请指示吧!”

陈诚对余、张说:“我请你们传达我的一句话,陈立夫是个混蛋!”

在陈诚与蒋经国的联手攻击下,加之蒋介石也有清算之心,按历史常态,此后陈氏兄弟应该凶多吉少才对。

然而,陈氏兄弟随后却平安上岸,并没有发生身陷囹圄或者人头落地的惨剧。

这其中,还是有一些历史的看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陈氏兄弟虽有野心,但也颇识时务。

当意识到蒋介石要把他们推出来做国民党在大陆惨败的替罪羊时,他们没有躲闪,而是主动摆出了一副姿态,交出权杖,替蒋介石受过。

陈立夫后来在一次谈话中说过——

“到台湾后,有一次在日月潭陪侍总裁检讨国是与党事,我对总裁说大陆失败是国民党历史上的一个大失败,这个大失败要有人负责,所以果夫先生与我本人应当负其全责。我当时建议党的改造,应当把我兄弟二人除去,郑重建议应由经国同志主持此事。”

这话讲的,非常有政治智慧与情商。

第二,陈氏兄弟与蒋介石的历史渊源太深,陈果夫已病入膏肓,陈立夫颇为自觉,这就为他们软着陆提供了甚大的可能。

蒋介石在政治上发迹,靠的是陈氏兄弟的叔叔陈其美,作为旧式人物,蒋介石非常看重这一层恩情,所以无论怎样,杀陈氏兄弟是不可能的。

历史上搞清算,无外乎三种方式,杀,幽,流放。

陈果夫当时已经形同死人,不用再考虑,对待陈立夫,蒋介石最终选择了最“温情”的流放,送上5万美金作为程仪,叫陈立夫一家到美国去隐居。

陈立夫被流放到美国后,公开讲的最多的就是他在美国养鸡,其实他的内心并不平静,始终不愿退出政治舞台,据说,他一有机会就往华盛顿跑,与一些议员交往甚密。

而蒋介石呢,似乎对他也有很深的历史感情。

1959年,陈立夫曾收到蒋介石指使人打来要他回去的三封电报:一封是“总统府军务局长”俞济时以陈父病重为由,要他回台一叙;一封是秘书长张厉生请他回台辅佐;一封是蒋经国在金马炮战之后,坚邀其回台,共谋大事。

风云变幻,几经沉浮,虽有争斗,但终究没有撕破脸。

这就说明互相还有默契,陈立夫还有“元老”价值。

值得一说的是,陈立夫回台并不急躁,而是左探右探之后才最终决定。

这一点,他比白崇禧聪明多了,因而得以长寿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