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是第10个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有人说,双相障碍患者的世界,是“停不下来的跳楼机”。他们可能上一秒还心情高涨,下一秒就陷入了抑郁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终生性情绪障碍,最初称为躁狂抑郁症,是最具挑战性的精神疾病之一,其典型临床表现是患者在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之间的极端情绪波动,它的核心是情绪不稳定。

躁狂发作的典型表现就像“开挂”,“能量条”全面提升,持续至少1周(达到需要住院的严重程度则可以是更短时间),大多数时间存在异常而持久的话多、活动增多、思维联想加快、夸大、心境高涨或易激惹,有些伴有食欲增加、性欲亢进,有时还会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在发作时,患者的工作、学习、生活、交往能力都可能受到损害。

轻躁狂的程度比躁狂发作要轻,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根据现行诊断标准,最短也要连续4天才有诊断意义。但也会出现情绪高涨、身体活动增加、思维奔逸、烦躁易怒等表现,不会出现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对日常生活等方面影响不大,故而常常不易被发现。有些患者在轻躁狂的状态时,思维敏捷性高,工作效率和创造性大大提升。因此双相情感障碍也被称为“天才病”。

除了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还会出现抑郁发作。抑郁发作表现出来的就是“能量条”的降低,与躁狂及轻躁狂症状恰好相反。会出现明显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体力下降、反应慢、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自卑、自责、食欲下降、兴趣下降、睡眠障碍,严重时还会产生明显的自杀观念及行为,持续至少2周。在所有精神疾病中,双相情感障碍的自杀率最高,大约是普通人群的 20~30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有哪些?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已有研究显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环境压力及季节变化等均在发病过程中起到较为显著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通过影响中枢神经信息传递等过程,导致躁狂和抑郁等症状。

双相障碍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其遗传倾向较精神分裂症、重性抑郁障碍等更为突出,但其遗传方式不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属多基因遗传。家系研究发现,双相I型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患双相I型障碍者,较对照人群高8~18倍。父母中若一方患有双相I型障碍,其任一子女患心境障碍的机率约为25%;若父母双方均患有双相I型障碍,其子女患心境障碍的机率达50%~75%。

通常认为,遗传是可能导致双相障碍的明确危险因素。而具有这种风险的人,在一定负性环境因素的促发下发病,如童年不良经历、人际关系特别是婚姻关系的紧张、丧失亲人、失业等。

神经生化方面的研究显示,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递质系统功能紊乱与双相障碍关系最为密切。个体神经发育过程、内分泌与激素水平、遗传决定的表达过程等均与发病有关。

另外有些研究者认为,社会因素是导致双相障碍的重要原因,包括童年虐待、压力性生活事件、离婚或独居、自尊低、基因遗传、不良生活习惯如缺少睡眠、过量使用酒精或药物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如何诊断双相情感障碍?

目前我们无法通过抽血化验、拍片等方式诊断双相,尽管没有相应的生理指标,但双相障碍仍有明确的症状界定标准。

主要通过向家属详细采集病史以及对患者的精神检查,来明确患者的主要症状,并根据诊断标准,来明确诊断。

我们常用诊断标准有: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中诊断标准、美国精神病学学会制定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

当然,辅助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心理测查量表、脑功能成像、眼动检查、事件相关电位、心率变异等,可以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躯体情况,症状严重程度,也是诊断的重要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得了双相情感障碍怎么办?

双相情感障碍是连续的疾病谱系,治疗方面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等综合干预措施,其中药物治疗是基石。

理想的药物治疗方案,既要治疗躁狂症状,也要治疗抑郁症状,还能预防复发。双相情感障碍的病程迁延,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治疗也是长期的过程,除了要缓解急性期症状,还应坚持全病程治疗,预防复发,提高生活质量,恢复社会功能。

(来源:健康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