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士 ,许丽萍 ,王锐 ,等. 我国科研诚信政策的质性分析以及优化策略探索 [J]. 今日科苑, 2024, (2): 60-72

科研诚信是诚信精神和品格在科研领域的延伸,是科研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必须恪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长久以来,科研结果被认为是建立在逻辑推理和客观事实上的科学知识,科学系统具有强效的自我纠偏机制以保证知识生产的可靠性。但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国内外接连曝光各种论文摽窃、科学欺诈事件,促使科学界和政府、公众都意识到完全依靠科学家的自律和科学自我纠偏是不完备的,这直接促使各国政府重视和推动科研诚信政策出台和立法。

我国于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文件中就开始关注研究生学位论文抄袭、剽窃等科研不诚信行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也出台和颁布多项科研诚信政策,旨在规范科研学术活动和端正学术风气。政策是政府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和完善科研管理的重要载体,有关政策文本的质性分析和量化研究,有助于全面深入认知科研诚信政策的核心要义和发展逻辑,从而了解政策现状,找出内容空白和方法缺口,为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提供决策参考。

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颁布的84项科研诚信政策为样本,运用SPSS和Nvivo等研究工具,总结归纳了我国科研诚信政策的独立发展过程,为科研诚信体系构建和科研不端预防教育奠定了规制框架。从文本内容可以看出科研诚信政策在近十五年发展呈现量质齐升的态势,科研诚信治理网络和科研诚信体系都已初见规模。科研诚信政策文本类型丰富,根据政策目标和发文意图,有意见、办法、规范、通知、倡议、规定、规划、准则、法律法规、决定、要求、措施等十几种类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通过对1980-2022年我国科研诚信政策文件的整理和分析,可以看出科研诚信政策作为科技治理和科研不端治理的重要手段,逐步具备成熟的概念、清晰的政策边界、日渐增强的政策效力,但对科研诚信政策发文数量、发文主体、文本类型、政策主题、政策工具类型、高频词语以及词语使用变化特征等属性的统计分析,都表明我国科研诚信政策已经逐渐从改革科研评价方式、加强学风建设、规范学术不端处理程序等外围条件改善,逐渐发展到洞察科研诚信本质、聚焦核心要素、综合运用政策工具的自为阶段,所以新时代科研诚信政策优化的整体方向就是从更微观的层面精准捕捉政策的内容空白和方法缺口,从而持续完善科研诚信政策要素,提高政策效能。

因而进一步完善政策类型、对象、主体、流程、权限等要素,提高科研诚信政策的实际可操作性;推动形成协同共治机制;推进科研诚信立法,建立联合惩戒机制;优化科技评价机制,将科研诚信纳入科研评价体系;强调科技伦理主动性,明确科研诚信政策的价值导向等可以成为科研诚信政策优化的实践路向参考。

本篇为全文摘编版,论文全文请于中国知网下载。

《今日科苑》投稿地址:modsci.cnais.org.cn

邮发代号:18-267 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3号

电话:010-6857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