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宣布造车,到首款产品SU7正式上市,雷军的“造车梦”的实现,经历了三年。

预热期很长,观众们的期待值也被拉满。细数雷军的“造车梦”历程,戏剧张力可以说直接拉满,关注度远超绝大部分同行友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仅仅是去年底,“致敬XXX”、“9.9万是不可能的”、“喊14.9万的人也别想了”,就让小米汽车首款产品小米SU7参数图片)吊足了看客们的胃口。

然而,我们常说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预热期不算短的小米SU7,在3月28日晚间正式上市后,一夜之间就拥有了消费者维权群。

3月28日晚间,小米SU7正式发布。诚如雷军此前所言,小米SU7的起售价便超过了20万元,价位区间为21.59—29.99万元,3款车型标准版、Pro版、Max版,价格分别为21.59万元、24.59万元和29.99万元。

一夜之间,3月29日,网络上便有信息显示,不少消费者表示小米定金不能退故而试图维权。同时还有媒体报道称,部分小米SU7维权群中人数已经超过了150人。

犹抱琵琶半遮面、好事多磨,小米SU7登场用了3年,“喜提”维权群却只用了不到一天。小米汽车真的能如此前预热期所呈现的那般,满足消费者期待继而赚得盆满钵满吗?

请问雷军,您对维权一事又有何看法?时至今日,您认为“造车梦”的难度又有几何?

订单量火爆,能顶得住内含的“水分”吗?

“4分钟大定破万。7分钟大定破2万。上市27分钟,大定50000台。”3月28日晚小米SU7上市后,小米汽车在社交平台上官方发布了这样一则讯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有理由相信小米汽车不会对数据进行造假,毕竟众目睽睽之下,无数双或期待、或谨慎的眼睛紧盯小米汽车和雷军。但数据不假,“成色”呢?

前文提到,在3月29日,便有大量消费者投诉小米SU7无法退定金,并称这与雷军所言的“定金7天内无理由退款”不符。

据相关媒体报道,一位消费者称:“十点抢了首发小米汽车,误锁配置,在订单外面点击按钮,提示按钮并没有明显告知不给退……app上是个什么交互没有二次确认也没有协议手签确认,这不是霸王条款么!”

另一位消费者也提到了类似的问题:“小米汽车的配置锁定按钮没有二次提示,误触了才知道五千退不了……”

同时媒体报道称,还有消费者表示无法联系上小米汽车的客服或销售,拨打小米汽车销售顾问的电话始终无法正常接通,而转用朋友的电话却可以拨打进去。

事实上,“霸王条款”或许有些言过其实。

在进行预定时,支付定金前订单页面会有相关的“定金须知”,其中明确提示168小时内可以随时修改车辆配置。而168小时也就是7天之后,车辆配置自动锁定,消费者也可以选择提前主动锁定。锁单后,车辆进入生产阶段、配置无法修改、定金不退。

有所不同的是,小米SU7创始版在支付定金后即锁单,也即不退2万元定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3月29日投诉“定金不退”的消费者,极大概率误触了主动锁单选项。但这也引申出一个问题:小米汽车订单页面设计,是否存在问题,从而导致如此多的消费者误触?

与此同时,这还延伸出另一个问题:小米SU7火爆的订单量中,有多大一部分是由“误触”构成的?

换言之,小米SU7的订单留存率能有多少?又有多少能转化为实际交付量和销量?

另外,部分媒体还报道称,目前一些二手平台已经有“黄牛”开始转售小米汽车订单和创始版的F码,标价有些甚至达到了2万元。

这是否意味着,小米SU7火爆的订单量中,又被注入了“水分”?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于此前大家从品牌宣传口径中听闻的“大定”,小米汽车在官方社交媒体账号中所言的“大定”,根据现实情况来看,极大概率是能够退定的订单。而此前许多新势力和自主品牌在官宣“大定”量时,指称的是无法退定的订单,可以直白理解为购车决心极大的消费者贡献的订单。

如此种种,透过“水分”,都指向这样一个事实:除了“看热闹”的人,小米SU7究竟能够吸引到多少诚心实意用购买表示支持的消费者?

前路漫漫,未必灿灿

上市,只是一个开始,小米汽车并不能“高枕无忧”自此躺在喜人的订单量数据上笑傲群雄。市场之余小米汽车和雷军的“拷打”,只是刚刚开始。

小米汽车和雷军必须时刻保持警醒和谨慎的姿态,时刻意识到小米汽车用一个并不算出色的姿态切入了竞争激烈程度极为恐怖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

从产品端来看,小米SU7最大的问题或许在于过于“清汤寡水”。我们不妨想一想,除了“小米”,小米SU7还有什么脱颖而出的能力与素质?871V高压平台真的能号召消费者花费将近30万去支付体验层面差别不大的续航提升么?小米生态系统真的能让消费者弃先前已经充分占领用户认知的产品于不顾,以至于拿出20万+来支持雷总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会选择小米手机,却未必会选择小米汽车,因为2000元和20万元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的权重是完全不同的。换句话来说,造车不等于造手机,造车者,面对的是更加苛刻且理智的消费者。

“风”很大,但风吹过后,剩下的是什么?

小米SU7以及雷军都在一个不算合适和有利的时机,一头扎进了中国新能源车市。

“9.9万是不可能的”、“喊14.9万的人也别想了”,以及此前“小米造车是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诚然,雷军凭借极为出色的营销能力,为小米汽车赚足了声量。然而物极必反,在雷军将外界的期待值拉满的同时,也将小米汽车的压力拉满了。

极高的期待值,让消费者和市场容不得小米汽车犯下一丁点失误或错误。即便是订单遭投诉,都会被千百倍的放大。

这样的流量和声量,于小米汽车而言真的是有益的吗?雷军可曾预判过这一情形?

比起传统品牌电动化转型滞后的“黔驴技穷”,2024才真正入局的小米汽车,更多的反而呈现出“事倍功半”。

至少目前来看,小米汽车的产品实力没有极为致命的短板,可相对应的,由于市场整体的技术迭代已经步入瓶颈期,小米SU7也就不存在任何实质性长板。

2024年,消费者是心累的,品牌们是疲惫的,市场份额是被瓜分而不是被扩大成倍的。小米汽车以及雷军呢?前途,仍旧是一片“黑”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