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时任副总理的陈永贵主动找到邓公,以相当犀利的言语发起质问,质疑邓公的工作路线。这不是他第一次反对邓公,也不是两人最后一次产生如此激烈的矛盾冲突。1986年陈永贵离世,邓公给他较高的定调,两人多年的矛盾烟消云散。那么这两位领导人之间究竟有什么隔阂?发生冲突之后,两人又各自会做些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6年,四人帮被彻底打倒,拨乱反正的工作以平稳的节奏推进下去,从中央到地方,大家都沉浸在灾难结束的喜悦当中。但是,以叶剑英和李先念等人为代表的一群老同志,心中却一直惦记着一个人,只有这个人出来工作,他们才能彻彻底底放下心来。

在一次会议上,叶剑英明确提出,建议邓公重新出来工作,我们在座的人不会害他,他恢复了工作也不会跟我们挑剔。

听到这话,华老并不意外,因为早在几天之前,叶帅就当着他的面提出过这个想法,并且言语之间很是坚定。看得出来,他们这群老同志对邓公的为人秉性,与工作能力都相当信任,况且在国家经济建设这一领域,邓公的确是一把好手。

很快,李先念同志就响应叶帅的倡议,表示自己也同意让邓公尽快恢复工作。这两位都是在中央分量极重的领导干部,他们说的话不能不让华老引起重视。

但此时此刻,华老给出的反应却并不积极,有两个原因让他产生一些犹豫的心理。

其一,邓公的事情牵涉太多,很多问题需要调查清楚之后才能下结论,贸然恢复他的工作节奏进行得太快,恐怕会进行逆反情绪,这并不符合华老的期待。

其二,并不是所有中央干部都支持邓公复出,还是有人对叶帅等人的提议,明确提出了反对意见,并多次在华老面前阐述观点,比如副总理陈永贵,他就是一个典型。

邓公复出前夕,陈永贵主动找到华老,非常直率地说,中央决定不能解放邓公,否则他们的做法会被诟病为对伟人时代的背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对于伟人的感情这一点上,华老和陈永贵是很有共鸣的,他们都时刻铭记着伟人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因此也非常排斥那些与伟人有过不同观点的人。

其实,对一件事情产生不同的看法,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理越辩越明,出现分歧,求同存异,彼此充分沟通,总能解决问题。

可惜陈永贵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主张阻止邓公复出,这也并不是因为两个人有什么私怨。相反,平时生活中,他对邓公并没有任何负面看法,他的阻止实际上是时代局限和思想局限滞后的产物。

陈永贵是个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和死板的人,他担心邓公步子迈得太大,也担心社会会变成自己不认识、不适应的模样,思想的局限性注定了他终将被时代所淘汰,邓公的付出已成大势所趋,他改变不了这个结果。

在此之前,他还和邓公见过面,并且两人之间也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1977年7月,中央正式通过了邓公复出的决议,为他恢复所有职务。事情已经成为定局,陈永贵当然也只能接受。会议召开之前,他特意找到邓公,两人也有了一次相当特别的促膝长谈。陈永贵率先开口告诉邓公,以后不要在工作中犯错误,要牢牢记住伟人的思想指示,按照正确的规则规范办事情。

邓公如此聪慧,怎么可能听不出他的弦外之音?不过,邓公没有顺着他的话说,而是向他请教,伟人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两点内容是什么?这个问题难住了陈永贵。

说实话,要论理论知识,他差得不是一星半点。陈永贵是个农民,也是农民中唯一一个中央领导人,堪称前无古人。

大寨是他打造出来的一张成功名片,50年代,全国农村学大寨蔚然成风。搞农业,陈永贵当然非常专业,如果他一直留在基层农业管理岗,想必能有一番建树,可他被提拔到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一个需要理论知识做铺垫的不适合他的位置。

他拼尽全力研究伟人的思想理论,想要进步,想要提升,但因为基础有限,因此他能见到的世界总归是有限的,所以他回答不出邓公的提问,自己也极为尴尬。

当然,邓公没让气氛沉默太久,转而自己接话回答,伟人思想最根本的两条路线,就是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是他在用巧妙的语言艺术,为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打预防针。

他也以前所未有的严肃姿态告诫陈永贵,并不是会被一两句伟人的语录,会片面地讲几句话,就叫做理解了伟人思想内涵,真正高举指导思想大旗的正确做法,就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坚持到群众中展开工作。

此次交谈以陈永贵的失败而结束,随后召开的会议中,中央正式宣布了邓公复出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8年,陈永贵引以为豪的大寨就出了问题。随着拨乱反正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进一步实施,不少人开始通过发表文章,或是给中央写信的方式,揭露大寨在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寨曾经的确是最辉煌的中国农村,但是现在陈永贵固守的那套旧方法,已经不再适合时代的需求,人们开始摘掉对大寨的滤镜,用寻找问题的眼光来评判大寨。

一时之间,风光无限的农民活动家开始逐步走向低谷。那两年,走进大寨学习、参观的人越来越少,陈永贵本人也相当忌讳在公众场合发表意见,此番做法为他引来了争议。面对突如其来的误解甚至是抹黑,陈永贵终于明白了什么叫百口莫辩,可是他毕竟还是领导人,还不会那么轻易承认自己被时代淘汰。

所以在退场之前,他和主政的邓公之间,必然还会爆发一次激烈的冲突。

1980年1月,中央召开了一次集体会,陈永贵再次找到邓公,请他和自己一起进休息室,示意自己有话要说。邓公接过建设重任以来,新的观念和思路一个接着一个被提出来,这让陈永贵觉得应接不暇。他的思维没有那么灵活,无法与时代巨变和解,所以他只能抱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守在原地,等着别人的解释。

但很显然,没有人会主动对他解释什么,大家都在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他实在是忍不住想了又想,这才决定找邓公谈一谈。

说是谈话,其实这是一场他早已经准备好的质问。他要求邓公正面回答之后,国家还要不要继续坚持伟人的路线?要不要继续无产阶级路线?

已经过了两三年,他还能问出这样的问题,邓公也来了脾气,对他说,陈永贵同志,你认为现在是什么时代?提的问题像孩子一样幼稚,要说思想理论,我比你更有发言权,在问我之前,还是先按照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检查自己吧。

说完这句话,邓公提起公文包就离开了休息室,没给陈永贵继续下去的机会。

邓公所坚持的核心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时代在改变,国家的政策路线绝对不可能照搬过去,在原则范围内灵活地变,这才是对马列主义、伟人思想的合理运用。

然而,陈永贵自认为的坚持思想,就只是抱着一套旧模板躺在过去的记忆中不肯出来。

用了3年多的时间,他终于接受了一个事实,自己已经没有余地可以发挥了。

所以同年他让秘书代替自己写了辞职报告,主动从领导人位置上退了下去。

邓公和他只有意见分歧,对他本人并无成见,所以在他离开北京之前,主动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中央相信陈永贵与坏人没有瓜葛,也知道他在过去做了许多工作,有过贡献,只是在自我检查的地方,他还是应该检讨,反省犯下的错误才能进步。

在离开之前,他的心中至少多了一丝安慰,至于保密要求,他一定严格遵守。因为他的问题在于工作思想。

陈永贵辞职以后,党中央给他的正常的待遇,让他得以平平静静地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6年,创造了农民传奇的陈永贵离世,华老亲自前去送了他一程。邓公对他的定调让他得到了公正的对待,两人多年的矛盾至此终于烟消云散。

时代在进步,不肯进步的人终究会被时代留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