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兰妈谈育儿

幸福的孩子用童年治愈成长,不幸的孩子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可有一种孩子,他们即便是拥有很多,却依然“不敢幸福”

10岁女孩芮芮,是一名四年级学生,从小听话懂事、成绩也不错

可尽管如此,每天写作业的时候还是会被妈妈反复唠叨

芮芮的妈妈呢,是一位单亲母亲

她还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对孩子所花的每一笔开销都记在一个本子上

每当芮芮学习吃力、有些跟不上了,那个记账的本子就是叮嘱不休的苦情式教育

比如:

“你自己看看,妈妈每个月辛苦挣的钱都花在你身上了,我连一双袜子都没舍得买”
“光是这个月给你交补习班的钱就占一大半,我们什么家庭,你不是不知道,现在你就考这么点分数,对得起我起早贪黑地出去工作吗”
“妈妈对你没那么大的要求,只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考一个好的大学、有一个好的工作,不会跟妈妈一样生活得那么辛苦”

终于有一天,压抑的芮芮受不了了,她大声反抗说:“你总是说不容易,我也有压力呀,每天学习那么累,你根本就看不到”

当然了,芮芮妈妈并不是一个糟糕的母亲,她只不过是为了女儿的将来倾尽所有

可我们在对孩子牺牲教育时,恰恰又忽略了孩子所承受的能力有限

在理解不了的年纪里给孩子讲生活的苦难,无非是让他们陷入更糟糕的惶恐和自卑中

当孩子承受不了、或者觉得自己没有改变结果的底气时,他们就会用反抗来逃避

所以,在苦情式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他们是“不敢幸福”的,终日的诉苦只会让他们从小到大都被来回折磨

特别是以下几种情况,只会让孩子负重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父母一吵架

就对着孩子说:“如果不是你…”

父母吵架会让孩子有种被抛弃的悲观、抑郁、和害怕感

而父母每次一吵架,就喜欢把问题转移到孩子身上,那孩子的心情就更加糟糕了

他们会觉得: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自己…

有个亲戚家的小妹,已经是再嫁的第三婚了

前两段婚姻里,每家分别生了一个儿子,最后都是因为夫妻感情不合而离婚,孩子也都留给了男方

到了第三段婚姻,终于得偿所愿,生了一个心心念念的女儿

可没过几年,再嫁后的婚姻也不如意,两个人经常争争吵吵

但那个时候,都已经是46岁的不惑之年,为了女儿更好地成长,她选择收起小脾气好好过日子

为了孩子的成长而改变自己,这几乎是每一个妈妈的爱之本能

不过,为了孩子牺牲、和把这份牺牲拿出来诉苦,就是两个不同频道了

这位妈妈就是如此,每次跟现任丈夫吵架时都会重复一句话:“要是搁以前,我早都收拾行李离开了,现在就是为了我女儿,不能让她在单亲家庭中成长”

女孩也经常会听到妈妈对她诉苦说:“如果不是为了你,我早都自由了,离开这个家,你不知道我会过得有多么好”

就这样,女孩战战兢兢,直到把自己熬成了重度抑郁

尤其是面对心理医生开导时,女孩还满脸自责地说:“都怪我,要不是我,爸爸妈妈就不会吵架,我根本就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上”

这就是父母吵架喜欢诉苦的负重感,大人之间的矛盾不应该由孩子买单,父母即便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而牺牲自由和前途,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去上演苦情式教育

当面不诉苦、吵架远离娃,让孩子在健全、轻松且舒适的环境中成长,这才是我们爱孩子的真正方式

02

跟孩子哭穷

希望在苦难环境中激发斗志

有一个喜欢抱怨、诉苦、还哭穷的父母,那最先受到伤害的就是孩子

有这样一位父亲

他为了供儿子读大学,到城里打工

平时有一点空闲时间就出摊卖煎饼,不论风吹雨晒、严寒酷暑,都依然如此

等到儿子没有生活费了,就把所挣的钱都拿出来

可大城市的灯红酒绿,也让这位父亲开始担心,他害怕儿子会变得虚荣攀比,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业

于是,老父亲每天都利用午休时间到儿子的学校门口摆摊卖煎饼

每次看到儿子时,还特意叮嘱说:

“就我们家这穷苦条件,你可一定要好好学习呀,将来不要跟我一样辛苦,只要你把学习搞好,我哪怕再累都是开心的”

这一招果然有用,儿子每次看到父亲汗流浃背都心疼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减少家庭负担,男孩开始四处捡瓶子换钱,即便是面对同学的异样眼光也不得不放下尊严

如此能屈能伸的大男孩性格,本该是可塑之才,可长期“低头”习惯了,打从内心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毕业后看到招聘信息不敢投简历、更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由于克服不了内心的自卑,最后找了一份不用交际的后厨洗碗工作

这份经历就告诉我们:穷苦只是一时的拮据,可精神上的哭穷却能让人自卑一辈子

即便是男孩父亲的出发点是好心,希望孩子在苦难环境中知晓读书的意义,激发斗志更好地发挥人生价值,可比起物质上的匮乏、学习上的压力,孩子更需要一颗众生平等的健康心态

这不是物质、更非攀比,而是能庇佑孩子抵抗外界各种诱惑与挫折的阳光精神

爱孩子,就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比别人差”,然后在这份自我良好中产生更多积极主动

03

不甘心牺牲

把“为你好”挂嘴边情感勒索

父母向孩子诉苦,本质上就是在转移痛苦,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有一对父母,爸爸小时候是留守儿童,妈妈小时候也是留守儿童

因为两个人有着相似的童年经历,他们结婚后就商量着:“无论如何都不让自己生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为了做好这一点,妈妈就牺牲自己的高薪工作,成为一个全职妈妈

大女儿读幼儿园时生了小女儿,三年幼儿园也很快就结束了

可大城市读小学的要求比较高,没达到标准后,两个人就商量着让孩子都回到老家生活

自此,全职妈妈在家照顾两个女儿,她自己却成了留守妇女

全职妈妈不好当,两个孩子的日常更是忙碌得焦头烂额

时间久了,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孩子越长大越不听话

“不好管”、“管不了”的逐渐摸索里,这位妈妈便开始诉苦抱怨

不是说:“为了你们我付出了全部,整天在家里伺候你们,而你们觉得我好欺负”

就是威胁说:“再这样不听话,我明天就出去上班,哪怕找个保姆也不愿意再受这个罪了”

两个孩子担心妈妈真的会“抛弃”她们,就害怕地道歉

这种以苦情教育为主的威胁方式,本质上就是对孩子的控制欲表现

以爱之名为孩子付出,可照顾家庭、培养孩子之余,又习惯把内心的缺失转移到孩子身上

这就是典型的不甘心牺牲,总是把“为你好”挂在嘴边,看起来是希望把孩子培养得更好,实际上则是对孩子情感勒索

如果孩子长久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只会压抑自己、隐藏情绪,直到陷入无法达到要求、也无法改变自己的窘境

可见,苦情教育里的情感勒索,带给孩子的爱是沉重的,孩子也会时刻感到惶恐困惑,时刻担心父母会因为失望而放弃自己

不想孩子从小到大都被这些不安来回折磨,那给足孩子内心安全感就是必要的保护

04

错位和包办

只会让孩子和父母都活成孤岛

经常听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越长大和父母之间的感情越冷漠”

其实,这里的冷漠并不是孩子天生冷淡,而是他们“长大了”的标志

孩子长大了,会有自己的独立思想

如果这个阶段家长错位、或者包办,最后很容易让孩子和父母都活成孤岛

我认识一位妈妈,大家都叫她女强人

因为丈夫常年在外面工作,她一个人在家照顾两个孩子、还要忙工作

在诸多事情的积压、和不顺下,原本温婉优雅的性格变得怨气冲天

特别是两个孩子都上学那几年,每天下班回家都是顶着一张苦瓜脸,吃饭的时候也在唉声叹气

如果心情不好的时候再遇上哪个孩子犯了错,接下来就是各种挑刺和抱怨

可直到有一天,妈妈下班回到家无意间听到她的大女儿跟同学视频聊天

当时,大女儿说了这样一段话让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我怎么敢奢求你拥有的一切,平时在家里连笑一下都不敢,生怕老妈会挑刺,我这日子过得实在是太苦了,也不知道要熬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到这里,妈妈才开始下定决心改变

每天下班回家之前,她都会特意照一下镜子,看到愁眉苦脸的自己非要调整心情后才开门

晚饭结束后,妈妈也不再沉迷于工作,而是带着孩子到楼下的广场散散心、溜溜弯,等到远在外地的丈夫工作结束后,还让孩子主动给爸爸打视频电话聊天

从感情冷漠到如今的甜蜜温馨,这位妈妈总结的经验就是:“先父母后孩子,父母必须要先感受到幸福,孩子才会感受到同样的快乐”

确实如此

如果父母每天把工作上的不顺、生活上的压力带回家,那所看到的东西就都是负面的,包括努力表现自己的孩子

而一个整天唉声叹气、苦瓜脸的父母,孩子又怎敢靠近呢

记得有个特别出名的心理学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父母对孩子期待过高,往往不是在于有多么好的规划,而是惶恐和孩子分离,孩子一旦离开就担心他们飞不起来、或者跌倒受伤”

事实上,这样的爱都太过沉重了,它就像是一个枷锁一样,把孩子紧紧地捆住,剥夺了该有的快乐和生活空间

再想想我们跟孩子之外的亲戚朋友相处,是不是为了维系关系而格外注重“界限感”呢

我们和孩子之间也该如此,只有倾听、和理解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并从行为背后起到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也请记得,我们养孩子的初衷不是为了听话懂事,而是让他们拥有更多快乐、和幸福的色彩

那么,关于父母向孩子诉苦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