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北京二中1986届校友,《中国历史地名小词典》(1986年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国家文物局直属单位中国文物报社总编辑。
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一定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三者的作用在一个人身上产生最好最佳的效果,可以说概率非常小。从这一点来说,王晓是一个教育成功的典型,他的成长经历,或许能给今天的教育工作一些启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晓之所以今天能在文博领域有一番作为,与他从小喜欢历史有很大的关系。
王晓的幼儿园是在北京燕山地区上的,那一带流传着许多杨家将的传说,养儿峪、歇息岗、奶子石、东流水、白水寺、拴马桩这些地名都与杨家将的传说有关。王晓的父母只要一有时间就领着他到这些地方“胜迹寻幽”,给他讲杨家将抗辽的故事,王晓特别爱听。王晓喜欢历史,大概由此开始。
粉碎“四人帮”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纷纷出版面世,神州大地掀起了读书的热潮,人们涌向新华书店,争相购买自己喜欢的好书。王晓的父亲也买回《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这四大名著成了王晓最初的藏书。后来,父亲又送给王晓一部清代小说家钱彩著的《说岳全传》。王晓又迷上了这部书,书中情节,他讲得绘声绘色,人物兵器,他也如数家珍。小学四五年级,电台开始播出刘兰芳的长篇评书《岳飞传》时,王晓已将一部《说岳全传》烂熟于胸。课间休息时,王晓身边总是围聚着几个小伙伴,听王晓依据《说岳全传》有板有眼地给评书《岳飞传》挑毛病。王晓不光会背诵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还能背诵韩世忠的“万里长江,淘不尽,壮怀秋色”,他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上了中学,王晓对文史的兴趣更加浓厚了。书读得多了,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也就不同了。在读书的过程中,王晓发现,司马迁以人物为线索写成“纪传体”的《史记》,司马光以时间为线索写成“编年体”的《资治通鉴》,但没有发现谁以地名为线索编写史书。于是王晓有了一个梦想——我要第一个以地名为线索编写一部中国历史,开创一种历史编纂新体例。编写《中国历史地名小词典》的想法就是这样产生的。
因有了一个兴趣爱好而有了一个心得,因有了这个心得而又有了这本《中国历史地名小词典》,因有了这本《中国历史地名小词典》,王晓也就“选择”、“决定”上历史系学历史学专业了。大学毕业又因这本《中国历史地名小词典》,王晓得到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周谊社长的赏识,又和出版单位、编辑工作结了缘。
1990年大学毕业后,王晓先在建设部直属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从事出版工作,后在国家文物局直属单位中国文物报社从事新闻工作,从最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前行,策划了一个又一个选题,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文章,编成了一本又一本图书,组织了一个又一个活动,荣获了一个又一个奖项,一路沿着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编审、三级编审,总编室主任兼记者部主任、总编辑助理兼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正局级)的顺序逐级成长起来,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如果没有当初对历史的兴趣,也不会有今天的我。”王晓说道。
父母培养了他的阅读习惯
王晓出生在一个普通工薪阶层家庭,父母都是特别老实实在的人,不管吃多少苦受多少委屈都是自己默默忍受,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的儿子能走正路、不断上进。父母非常重视王晓的学习,尤其注重培养他的阅读习惯。
王晓上幼儿园前就喜欢上了小人书。一次他们全家在火车站候车,那时王晓还要大人抱着,他看到边上一个小朋友在翻看一本小人书,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非要不可,父母没有二话,马上给他也买了一本。1976年地震前,王晓家住在西单附近。西单商场南侧有一家古色古香的旧书店。每次王晓父母去西单商场,都把他放在旧书店,让他在那里看小人书,等他们。临走时,父母总能给王晓买上几本新小人书,让他也满意而归。后来,父母又从单位图书室借中外名著回家给王晓看。王晓课外阅读涉猎范围很广,有些名著读过不止一遍。
初中时,王晓开始自己买书,课余时间经常和同学好友去王府井新华书店、小庄新华书店、花市新华书店,买自己感兴趣的文史类书籍。语文课老师讲《梁生宝买稻种》,他深受感动,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作者,课后到书店花六毛七买了《柳青小说散文集》。历史课上,学到清末保路运动,他就去书店买来《李劼人选集》,看那里面的长篇小说《大波》。
后来,受中国近现代那些嗜书如命的文史大家寻书买书的逸闻趣事的感染和影响,琉璃厂中国书店成了王晓向往的地方。当他手里拿着地图,从团结湖出发边找边走,终于来到琉璃厂“中国书店”那块金字牌匾下时,那得意劲儿就别提了!那天在中国书店里王晓花光了身上带的所有的零用钱。以后,王晓成了这里的常客。中国书店的师傅们也认识了他们一家——少见的个人买书大户,中学生模样的儿子挑选的尽是同龄人读不了的史书古籍,父母只管付钱、看堆儿。王晓手边经常翻阅的两部清代光绪年间刻印的线装巨著——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120卷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130卷,就是师傅们费了不少心血帮着找到的。买书那天,在琉璃厂中国书店的会客室里,王晓和母亲在周岩总经理陪同下还接受了《北京日报》记者孙瑛的采访,孙瑛同志后来担任过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好学校激发好学生释放全部潜量
中学六年,王晓是在北京两所学校上的,初中上的是位于朝阳区的北京市朝阳中学(现名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中上的是位于东城区的北京市第二中学。王晓对这两所百年老校感情极深,专门写有《“朝阳中学”的点滴记忆》和《北京二中的点滴回忆》,表达对母校深深的感恩之情。
1983年中考,王晓是带病上的考场,但还是取得了能够考取当时北京市任何一所重点中学的优异成绩,考入名校北京二中。
北京二中风气很正。学生都非常勤奋刻苦,好学上进,几乎没有人讲吃讲穿、比家庭比背景,午休时大家都在教室里或到图书馆安静阅读,放学后又结伴到运动场活动。老师也都很优秀,他们爱岗敬业,治学修身,各擅胜场,乐于鼓励、支持、帮助学生。很快王晓就发自内心喜爱上了这所学校。
当时北京二中校长是张觉民。张觉民校长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他1947年考入北平二中,当时二中初中只招收两个班,总共八九十人,而报考的有两千多人。1953年他高中毕业考取了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由于当时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中学师资严重缺乏,他响应号召,毅然放弃升学留校工作。在北京二中大家都知道张觉民校长是一位既在文(中文、政治)、理(数学、物理)科方面具有专业教学水平,又通晓中学其他各科教学和从事德、智、体诸方面教育的通才。1983年他被中央教育部、全国总工会授予“优秀教师”称号,1984年被评为北京市劳模,1986年被评为北京市模范校长,同年张觉民校长荣任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局局长。
和同期同学相比,王晓在校读书期间和张觉民校长接触最多,张觉民校长倡导的“全面发展、学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对王晓影响最大。
1983年,电台热播袁阔成的评书《三国演义》,正上高一的王晓就其中“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说法,写了篇小文《郡大?州大?》投给了《北京青年报》,很快就发表了,这是他的处女作。接着他又针对《1984年文物台历》将“司母戊鼎”和“杜岭方鼎”搞混写了一篇小文《台历上的失误》,《北京青年报》又刊发了。一名高一学生在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里连续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两篇钻研历史的文字,这件事在老师和同学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此王晓便一发不可收,稿件不断见诸报端,有的报道篇幅超过半个版面,有的报道上了头版头条,他成了《北京青年报》最活跃的一名学生通讯员。
张觉民校长专门就《台历上失误》中提到的“饕餮纹”找王晓谈过一次。后来张觉民校长还亲自交给王晓两个任务:一是利用郊游机会,好好考察一下慕田峪长城,写个小型考察报告;二是通过举办“三一八惨案发生地”(张自忠路3号,当年是铁狮子胡同1号)立牌活动,走访老校友,了解三十九位烈士之一的二中学生周正铭事迹。两个任务王晓都完成了。
1984年北京青年报社成立北京中学生通讯社,在全市中学生中招聘100名“学通社记者”。王晓连闯三关,成为北京中学生通讯社第一批记者,又通过竞选,被公推为北京中学生通讯社第一任副社长兼东城区分社社长。
1984年暑假,刚上完高一、年仅16岁的王晓,独立编写完成了29万字的“志地体”(以地名为线索编写历史的新体例)历史书——《中国历史地名小词典》。
王晓编写《中国历史地名小词典》的目的很明确,不是为 了练笔,而是为了出版。刚刚升入高二,他就鼓起勇气找张觉 民校长说出了自己的心愿,还将 1984年7月20日《北京青年报》刊发的他的心得小文《我想写“书”》拿给张觉民校长看。张觉民校长严肃地、安静地听王晓讲完,郑重收下了他抱去的 厚厚一大摞书稿。没过多久,一天放学后,张觉民校长亲自来 到教室找王晓,把他领到自己的办公室,介绍王晓认识了水利 电力出版社电编室编辑吴强——日后他的《中国历史地名小词典》的责任编辑。原来是张觉民校长亲自帮王晓联系的出版社。
“一战成名天下惊”。编写出版《中国历史地名小词典》,让王晓成了海内外多家新闻媒体报道的“新闻人物”,来自海内外数以千计的慕名来信如雪片般飞来,无数的鲜花和掌声,让王晓在青春年少的黄金时代第一次感受到成功和幸运。王晓也因此成为在全国范围内都有相当知名度的中学生旗帜性人物,作为“全面发展,学有特色”的典型,他受到各级表彰——一位教育界的老前辈说,特长生表彰就是从王晓这开始的。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李克强同志为《中国历史地名小词典》写了前言。高中快毕业时,王晓还相继接到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推荐通知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历史系的保送通知。——这是中学时代王晓曾有过的辉煌的一章。
2016年是王晓从北京二中高中毕业30周年,在热心师友的帮助下,王晓见到了最想念的人——张觉民校长。
张觉民校长和他夫人黄韵玫老师,一位是王晓高中母校北京二中的校长,一位是他初中母校朝阳中学的老师,老两口已经携手走过一甲子,度过了“钻石婚”纪念日。看到两位先生身体非常好,精神也非常好,王晓特别高兴。
王晓告诉记者:“学生时代的老师,不管是教过我的,还是没有教过我的,我都感恩他们,我感恩每一位老师!因为从他们温暖的话语和慈爱的目光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对我这个‘特殊’学生的欣赏和关爱。”
后记
王晓现任国家文物局直属单位中国文物报社总编辑、中国文物学会文博出版传媒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原以为采访他很不容易,没想到一听说是谈母校谈教育的话题,王晓欣然应允。
接触下来,他给我的印象是博学、专注,谦和、有礼,幽默、风趣。从他的成长经历来看,他身上这些特点的形成都是有原因的。此外,最让我佩服的是,他没有把成绩的取得归功于个人的努力,而是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是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如果不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提供的发展机遇,我是不可能仅凭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走到现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
(作者:王丽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