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公元前74年9月10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奏议,请刘病已即位。

刘病已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在登基前曾为阶下囚的皇帝,他是汉武帝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

在刘病已之前的两位皇帝,叔叔刘弗陵短命,堂兄刘贺无能无道直接被霍光赶下了龙椅。

兜兜转转,兜兜转转,皇位又回到了故太子刘据这一脉。

刘病已做皇帝的时候才17岁,前一日还在市井颠簸,后一日已经稳坐皇位。

而他的爷爷刘据,被当作储君精心培养了三十年,他曾是汉武帝眼中“休养生息”政策最好的执行者。

刘据和刘病已的命运对比如此,让人不得不觉得,这是历史开的巨大玩笑。

太子不好当,千古一帝的太子不好当,长寿的千古一帝的太子,更是难上加难。

人们常说,父子天性,然而在权力前面,这种天性都会变得脆弱无比。

“戾太子”刘据的叛乱和被杀,是汉武帝为君生涯之中,最为惨痛的政治悲剧。

而巫蛊之祸的元凶,就是汉武帝本人。

01

元封四年,刘彻五十岁,卫青还活着。

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流民潮,出现在汉武帝时期,关东流民多达200多万。

仓廪空虚,人复相食。

当时全国人口仅有3000万人,200万,也仅仅是关东的流民。

汉武帝如此雄才大略的君主,为何在他治下会出现如此惨状。

道理很简单,年年与匈奴作战,花费巨大,为了供养大军,需要的后勤补给和后勤人员,是无法想象的庞大。

汉武帝造就了丰功伟业,也要付出同等惊人的代价:民众不堪重负,农民以田为祸害!

刘彻在朝堂之上大动肝火,而御史大夫,丞相石庆等⼈,却在此时提出,价格这些流民迁去边疆,让他们继续为军队卖力。

刘彻狠狠盯着这些站在金字塔顶端的高官,仿佛第一次认识他们一样:把两百万流民迁到边疆?呵!这是要逼出多少陈胜和吴广。

群臣除了跪地喊着“臣有罪”,说不出更多的话来。

刘彻下旨,必须去严查各地长吏,妥善安置流民,避免暴乱。

刘彻正在殚精竭虑之时,原本安安稳稳履行着储君职责,认认真真学习总结的太子刘据,就这样不合时宜地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刘彻16岁即位,立陈皇后,十多年来,他始终没有儿子。

一直到刘彻29岁这年,他最喜欢的卫夫人卫子夫生下了长子刘据

刘据的出生是一件大事,刘彻十分高兴,让当时最著名的才子东方朔为儿子作赋并祭祀祝祷.

刘据一出生就是刘彻最大的政治筹码,刘彻即位十年没有皇子,给他的皇位稳固性造成了巨大的隐患,其他的亲贵都对他的皇位有着觊觎之心。

刘据在万众瞩目之中出生,应时而来,汉武帝寄予厚望,着力培养。

到了学习的年纪,就找最好的老师;加冠之后,让他自由按照自己的喜好招揽宾客,培养自己的政治力量

刘据被立为太子之后,汉武帝任命的丞相是太子的老师和亲族。

卫子夫成了皇后,卫氏一门五侯。

卫青是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是大司马骠骑将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候的汉武帝可以为太子做到什么程度,无条件培植着太子的势力,还对其他皇子的外戚势力进行限制干预。

刘据的四个弟弟先后被封为了藩王,等于早早就确定了他们的尊卑关系。这四个弟弟的母亲也有深得刘彻喜欢的嫔妃,但无论怎样,刘彻都将她们的母族势力压制得死死的。

曾经的刘彻,是那么爱这个儿子,不容许任何因素动摇太子的地位。

这对父子曾经相互信任,刘彻对太子的施政方针是持肯定态度的。

可现在,帝国的巨轮破了一个窟窿,太子力主休养生息,在此时更得群臣的推崇。

太子并不想如此高调,他隐隐有些不安。

憨厚的太子将这种拘禁不安表现得很明显,这让刘彻都感觉到没有必要。

他找来卫青,此时的刘彻还是很明白的,他对卫青说:朕大喊一统天下,不发动战争是不可能的,朕必须要狠,哪怕使天下老百姓跟着一起吃苦。但后世是不可能走朕的老路的,不然就要走秦灭亡的老路了。

刘彻说的很清楚了,太子是他一手培养的,太子现在的施政理念是他有计划灌输的,他这个太子依旧非常稳固,绝不可能因为某些朝臣的话而有所改变。

的确,刘据仿佛就是天授的太子,他的出生如此及时,他背靠着的力量如此强大,卫青和霍去病功勋卓越,朝中但凡叫得上名的武将,都是跟着这两个人建功立业被提拔上来的。霍去病去世之后,卫青就成了帝国的顶梁柱。

没有人有实力对刘据做出任何动作。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卫青突然伤病爆发,在元封五年突然离开。

刘彻失去了一把利剑,此时的太子看起来很伤心,但并没有颓废,他还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到底失去了多少。

02

卫青死了之后,李夫人的外戚李⼴利突然崭露头角,最后统帅三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广利会不会代替卫青?

李夫人的儿子昌邑王得了这般助手,会不会让太子的地位有所松动?

刘彻当然清楚太子对李广利和昌邑王的忌惮,刘彻用李广利,多少有点锻炼刘据的意思。

必要时,刘彻也可以轻松将李广利杀了,亦或者将来刘据登基之后将他杀了,刘彻其实并不在乎这个人的命运。

李广利被挑上的时候就是一个牺牲品。

即便到了这个时候,刘彻依旧在痴迷征战四方,没有了霍去病,匈奴打不到了,那就打云贵、朝鲜、楼兰。

太子的门客一直在劝说太子,请求太子劝一劝刘彻,太子只能硬着头皮去劝刘彻,提议休养生息。

刘彻对太子的提议不置可否,而是意味深长说:“吾当劳苦之事,留给你松弛之功,不好吗?”

看来刘彻这是下定了决心要给太子留下史无前例的“遗产”,太子当然知道父亲的良苦用心,最后只能谢恩离开。

不久之后,刘彻就离宫巡游了。

刘彻在位时推行了诸多政策,盐铁官营、统一五铢钱、察举制……这些制度要在地方贯彻落实,刘彻要亲自出巡视察。

汉武帝出巡一次耗费巨大,但对于改革而言,出巡效果立竿见影。

他也很放心将朝中事务交给太子,太子尽职尽责,可就在这个环节,开始出了问题。

刘彻向来喜欢用酷吏,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的内心对群臣也是充满着猜忌,对局势和权力多少会有力不从心之感。这些酷吏为了投刘彻所好,没事找事,也会找那些权贵的毛病,看起来只忠于皇帝一个人,要为皇帝扫清一切政治隐患。

太子比较宽厚,在刘彻巡游的时候,见到有冤情就给平反了。

那么,太子就得罪了那些刘彻最宠信的酷吏,这些酷吏心中也清楚,只要将来太子继位,就算不杀了他们,也会断了他们的仕途。

但此时的他们还不敢轻举妄动。

一直到出了一件大事,才让这种微妙的平衡被打破了。

刘彻的军队在李广利的统帅之下吃了瘪。李广利领兵去打大宛,李广利没有将大宛灭国,甚至损兵折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广利申请退回关内,刘彻不允:退回关内者死。

刘彻不信这个邪,继续在国内招兵买马,这一打就是三年,终于将大宛王逼死了,大宛另立新君。

而这三年已经将这个国家耗损得元气大伤,而就在这三年,已经给了匈奴人积蓄实力的充足时间,他们竟然又开始蠢蠢欲动。

刘彻可忍不了,几次派军去讨伐,可两万骑兵接连两次都全军覆没了,匈奴大获全胜。

这让向来对军队有着极高自信的刘彻傻了眼,想当年,收捷报已经收成了理所当然,刘彻什么时候这么败过!什么时候这么无力过!

而现在的大汉,已经输不起了。

刘彻一夜之间苍老了很多,仗败了暂且不提,那止不住的流民,会不会有一天揭竿而起?

刘彻的预感是很准确的,地方官吏对百姓的盘剥只会比他想象得更加凶残,很快,各地就出现了暴动。

刘彻颁布了沉命法,如果官员不能剿匪,就和这些匪徒一起杀了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方官员被逼到这个地步,怎么还可能上报地方上的灾情和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