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作为上世纪最优秀的文学家,为我们留下了很多诸如《荷塘月色》、《背影》、《匆匆》等文笔优美、主题鲜明的文学佳品,成为了很多人文学道路的启蒙。

而在其文学家的身份之外,朱自清先生还被认为是一名革命烈士,这和其临终前不愿接受美国的救济粮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件事在朱自清先生死后,更一度成为了其身上最重要的标签,甚至掩盖了其在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政府和美国之间合作密切,在抗日战争时期美国也曾给予了中国武器和物资援助,这令两国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蒋介石撕毁了与共产党和平建国的谈判结果,悍然发动内战,这令中国各地饱受战火的侵袭。

而国民党高层官员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自顾自的大肆敛财,部分商人更是囤积居奇,让国统区百姓的生活成本飞速上涨。

当时朱自清先生在学校任职,薪水十分微薄,只能购买三袋面粉,但他全家有十二口人需要养活,这让朱自清先生背负了极大的压力。

而相对于劳动阶层,朱自清先生甚至还要算“高收入”,其他百姓的生活条件由此可想而知。

面对这种情况,民国政府和美国达成了协议,美方同意为民国政府提供救济粮食,来帮助陷入生活困境的国统区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此时中美两国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美国虽然在二战中是中国的同盟国,但是在二战后其对战败国日本进行了大力援助,扶持日本国内经济的发展。

而彼时中日两国之间依然弥漫着仇恨情绪,美国人的做法引起了中国百姓的不满。

此时作为进步意识代表的知识分子阶级,便准备发起抵制美国救济粮的运动,文学家吴晗负责在北京走动收集参与者的签名,朱自清先生自然也是他的征求对象。

1948年夏天当吴晗先生来到朱自清先生家时,他发现朱自清先生已经被胃病折磨得痛苦不堪。

由于经济窘迫朱自清先生竟然已经停止了治疗,见此状况吴晗先生认为朱自清先生破例接受美国的救济粮也是应该的。

但朱自清先生得知吴晗的来意后还是执意在纸上签了名,他告诉吴晗自己“宁可贫困而死,也不领取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在吴晗走后,朱自清先生在日记上写道:

此事每月需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抗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

由此可见,朱自清先生做出这个决定时,还是面临着极大的压力的,但其坚守住了自己的民族气节。

在签完字后没多久,朱自清先生的胃病严重发作,由于缺乏合理的治疗,其还并发了肺炎等急性炎症,这让朱自清先生的身体状态每况愈下。

最终在1948年8月6日病情严重发作,他感到胃部痛不可挡,这才决定入院治疗。

由于在此前检查的时候,医生建议朱自清先生服药调养,没有及时处理胃部溃疡,此次手术时人们才发现朱先生的胃部已经严重溃烂。

虽然手术切除了部分病灶,但终究不能扭转病情,在手术六天之后,朱自清先生便撒手人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临终的时候,朱自清先生特地叫来夫人,向她交代千万不要忘记了自己不接受美国救济粮的承诺,这便是这位文学家最终的遗言。

朱自清先生逝世之后,北平文化界人士举办了大型追悼活动,人们纷纷用各种形式来怀念朱自清先生。

人们先是肯定了朱自清先生在文学领域的重大贡献,并称赞了朱自清先生在民主革命以来的进步,称其从一名知识分子,转变成为心怀大众的民主人士,这在当时的文化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郑振铎则认为朱自清先生之死明面上是因为疾病,实则是因为贫穷和忧愁,他认为像朱自清先生这样的文学大家居然会因为贫穷去世,这实在是一种巨大的悲哀。

随后朱自清先生的学生表示,朱自清曾经鼓励年轻人们投身于救亡国家的运动之中,这将朱自清先生塑造成了一个革命斗士的形象。

而在当时国家动荡的大背景下,这种身份显然更能激起各界的共鸣,之后这竟成为了朱自清先生最重要的身份标识。

随着社会各界对朱自清先生逝世一事的报道越来越多,人们也挖掘出了其生前的更多细节,其中朱自清先生留给遗孀的遗言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

部分人士开始将朱自清先生之死,与美国救济粮联系到一起。

人们认为朱自清先生就是因为没有接受美国救济粮,才导致病情加重的。

也有人重新解读了朱自清先生对吴晗所说的话,认为当时朱先生已经到了“饿死”的边缘。

相对于病逝,“饿死”显然是更具有冲击力的死因,再结合朱自清先生的文学家身份,这又引发了新一轮纪念朱自清先生的高潮。

邵荃麟在《大众文艺丛刊》上发表了《敬悼朱自清先生》一文,其中他直接将朱自清先生的死因归结在了国民党政府和美国的勾结之上,最后他提出朱先生拒绝美国救济粮的遗言:

像炸弹一样震栗着马歇尔司徒雷登和一切美帝国主义的反动头子,震栗着乞怜于美帝的XXX和朱家骅以至胡适、晏阳初之流!

这段话中朱自清先生的身份,已经从一名文学家转向了革命斗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让人们联想到了朱自清先生曾经在闻一多先生去世的时候,称赞他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斗士,如今朱自清先生也被冠以了“斗士之名”

后续发表的纪念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中,人们经常将朱自清先生和闻一多先生放在一起举例,人们也开始将目光集中在两人所代表的政治理念之上。

这让朱先生身上的革命标签越来越鲜明,有时甚至掩盖了其在文学领域的成就。

1949年朱自清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恰逢美国美国政府公布对华政策白皮书,毛主席对此进行了评论,鼓励大家要向闻一多和朱自清学习,他在文章中写道: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俄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此文一经问世便引发了各界的强烈反响,闻一多和朱自清也成为了革命烈士作家的代名词,朱自清先生和美国救济粮之间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由于毛主席在文章中将朱自清先生定义为革命烈士,因此在建国后很快相关部门便开始着手整理朱自清先生的文集。

但和其他革命烈士作家不同,朱自清先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奉行中庸之道,对于革命事务并不积极,因此其含有进步思想的文章并不多见。

朱自清先生还在其《论严肃》一文中表示“新文学运动所争的是,文学就是文学,不干道的 事,它是艺术,不是技艺,它有独立存在的理由”,这和当时的文学革命思想不符。

因此最终出版的《朱自清选集》中只收录了朱先生十五万字的内容,这和其一生二百余万字的著述量相比,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这让人们无法领略朱先生在文学领域的极高造诣。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自从问世以来便一直是民国的教学课文,在建国后的第一版语文教材中其也顺利入选。

但很快这篇文章就引发了非议,有人提出这篇文章中描述的父爱没有明显的阶级性,父亲对主人公的爱远不如送子参军等革命父亲有“进步性”,并希望将其移出课本。

还有人指出,朱自清先生作为革命烈士,理应选取更具有进步性的文章进入教材。

随后教材编写组对这些建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终他们接受了这些举报意见,并进行了深刻的检讨,最终将这篇传世之作移出了语文课本。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朱自清先生都是以革命家的身份出现,人们刻意抹去了其在文学领域的巨大的贡献。

直到1978年,人们才意识到对于朱自清先生革命烈士身份的过分强调,事实上是对其文学家身份的损害,其名作《春》也终于得以进入语文课本。

1980年,阔别课堂近三十年的《背影》也终于回归了语文教材,这标志着朱自清文学家身份的回归。

随后《朱自清全集》终于得以出版,人们也有了全面领略朱自清先生文学魅力的机会。

朱自清先生临死前不愿接受美国救济粮的行为,确实彰显了其民族气节和革命进步意识。

但需要明确的是,这并不是朱自清先生的真正死因,而且此后各界对于朱自清先生烈士身份的过度渲染,其实削弱了朱自清先生在文学领域的巨大贡献。

如今我们在评价朱自清先生的时候,理应用更加开放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才是对他最大的尊重。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朱自清形象的追寻与探究》,刘祺航著作,2018年6月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