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高质量发展已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这就是新质生产力理论。如今,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强劲的推动力、支撑力。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目光单纯投向高科技领域。在我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普适性——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区域,都需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其一,新质生产力适用于不同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自然要把重点放在战略性产业和未来新兴产业上,因为这些产业代表着技术发展的前进方向,是战略制高点。但必须注意,传统产业不代表落后生产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领导人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

传统产业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成熟的工艺体系,主要集中在轻工、纺织、机械、食品等领域,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对国民经济意义重大。“传统”与“新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传统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不忽视、不放弃”传递出总书记对于传统产业的关注和重视。“传统”与“新兴”产业之间是“守”与“创”的辩证发展关系,因而必须“统筹推进”。

转型升级是传统产业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生产力。近年来,一些地方将传统产业标签化,把其当成“包袱”“累赘”,一说到传统产业就认为应该淘汰。事实上,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通过加装“数字引擎”,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一个个传统产业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当然,我说的不同产业不单指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也泛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大体相当于现代第三产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服务业现阶段的短板一旦被克服,就是巨大的未来增长极。

其二,新质生产力适用于不同区域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各不相同。只有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差异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让每个地区都各展所长、优势互补,赢得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

2023年9月7日,国家领导人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说,“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这是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新概念,不仅对于新时代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放之于全国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因地制宜,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务实选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子在“实”,特点在“新”,关键在“优”。各地要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挖掘区位优势,培育各具特色的先进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无论是东北全面振兴,还是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大开发,无论是京津冀一体化,还是长三角一体化、珠三角一体化,都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据我观察,各省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都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放在了重点工作任务的前三顺位。

各地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部署,除了数字经济,对于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为发展关键方向;未来产业布局中,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元宇宙、生命科学和生物制造提及更多。显然,生命科学和生物制造跟我们大健康产业息息相关。

总之,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普遍适用性。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会是旁观者,因为我们作为新劳动者与新生产资料、新劳动对象三者交互作用,共同形成新质生产力,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