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最深的,是小时候家里贴的《打金枝》年画,原型是唐代宗李豫,金枝女则是李豫的女儿升平公主。( 公主被喻为金枝玉叶, 所以,打公主就叫“打金枝”)

经过查询资料,得知,原来《打金枝》是一出唐代故事戏, 许多剧种都有演出, 在民间流传很广。剧情大概:

唐代的郭子仪因有战功, 被封为汾阳王,唐代宗李豫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第6个儿子郭暧。

按唐代规定,:

①公主下嫁, 不拜公爹公婆;

②公主在宫门悬挂红灯, 才准驸马进见。别的时候,驸马自己一边待着、凉快去吧;

③进宫后,先叙君臣大礼, 后叙夫妻之情。意思是先给“老婆”跪下磕头呗。

郭暧对此规定,大为不满。心中积攒了很多火,就等一个时机“火山爆发”了。

恰好这一天, 是郭子仪的寿诞之日, 其他儿子儿媳都前往祝寿, 只有升平公主不去(公主下嫁, 不拜公爹公婆)。

郭暧感到自己受到了羞辱, 于是气冲冲回“家”了, 先打碎宫门上的红灯, 走进屋来,不下跪,质问,吵架,气急之下,抬手打了公主一个大耳光( 公主被喻为金枝玉叶, 打公主就是“打金枝”) 。

郭暧在气头上,就有点口不择言了,对公主骂道: “你不就是倚仗你爸爸是皇帝吗? 我爸爸嫌当皇帝没意思才没有当! ”(原文:汝倚乃父为天子耶?我父薄天子不为!)

公主闻听大怒,也不废话,坐上车就回皇宫了,向皇帝老爹告状。

公爹郭子仪听说了,晓得儿子这回可闯了大祸了, 遂把儿子绑了,上殿请罪。

谁料,唐代宗却很大度, 说了一句处理婆媳关系的流传千古的名言:“不聋不哑,做不了公公婆婆的!小夫妻关起门来吵架说的话,哪能当真?”(原文: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闺房之言,何足听也

唐代宗不仅没有责怪郭暧, 而且还给郭暧连升三级。同时又和皇太后一起上门,劝说小夫妻重归于好, 开导他们要相互体贴,床尾吵架,床头和了。

皇帝老丈人原谅了女婿,郭子仪可不惯着儿子,从宫里回到家,结结实实打了郭暧五十军棍。郭暧心服口服,一声不吭。

结局是:小夫妻和好如初。两家人欢欢喜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金枝》这出戏之所以广为流传甚广, 关键是它有很强的人民性。宫廷里的事儿以民间的家庭伦理观念来处理,,老百姓非常容易接受,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1952年10月间,文化部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山西晋剧名演员丁果仙和牛桂英在中南海演出了《打金枝》。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转战陕北时,曾经在晋绥住过一个时期,对山西梆子有所了解。这次,毛主席看《打金枝》,剧改委员会的负责人给市委写信汇报情况,说:“毛主席看《打金枝》时笑了6次”。 之后,《打金枝》被拍成了电影,名扬全国。

《打金枝》表面上看是家庭琐事,其实质却是国家的政治稳定甚至社稷安危,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郭子仪这个人物在唐王朝中期的地位实在太重要了,他跺一脚就会引起乾坤震荡。

但是,郭子仪功高权重而又能善始善终,实在是历史上少有的案例,其生命的过程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智慧、政治修为和人性华彩?各位看官请细细往下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功劳太大

郭子仪 (697--781)是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20岁左右中武举,积功累官至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叛变唐朝,唐玄宗仓惶布防,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这时候,郭子仪已经58岁了(也就是说,一生都寂寂无名,快退休了,才发起了万丈光芒)。

郭子仪受命之后,就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一起,大破叛军于九门、赵郡等地,使得史思明“露发跣足奔于博陵”,从而收复了河北十余郡。

洛阳失陷后,唐玄宗逃王四川,长安相继落入敌手。唐肃宗在灵武继位时,拜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关内河东副元帅,“率番汉之师十五万进收长安”。他指挥全军在长安西边的香积寺一带大战敌人,打得叛军大溃,在回纥军的配合下,收复了西京长安。接着又一鼓作气,率军东趋,收复了东京洛阳。

两京的收复是郭子仪的最大功绩。回朝时,肃宗率群臣迎他于灞上,慰劳他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后来因功又加封他为中书令和汾阳郡王,这就是郭子仪被称为“郭令公”和“郭汾阳”的由来。

由于郭子仪为唐王朝立下卓越功劳,“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二十年”“自秦汉已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所以唐王朝对他非常重视。肃宗时封他为王,代宗时将其象画于凌烟阁,德宗时尊他为尚父,八子七婿,皆贵显朝庭。儿子郭暖娶了代宗的女儿为妻,《打金枝》的故事,也并非后人虚构。

郭子仪的功绩是很大的,但各个朝代都有功臣勋将,并不算什么稀奇,值得研究的是,有功之臣因“功高震主”“权大遭忌”很少有好下场的,郭子仪却能建功立业而不自矜功伐, 位高权重而不被馋毁所害,寿终正寝,善始善终,他是怎么做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子仪的5条人格魅力

❶忠贞悬于日月:忠君

正如德宗诏书所言,郭子仪的一生“忠贞悬于日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忠君就是爱国,就是忠于民族。

《资治通鉴》中,《打金枝》故事原型是这样写的:郭暧尝与升平公主吵架,郭暧说:“汝倚乃父为天子耶?我父薄天子不为! ”公主恚,奔车奏之。 上曰:“此非汝所知。 彼诚如是,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邪? ”慰谕令归。

由史料可见代宗完全认同郭暧的观点, 郭子仪如果想要推翻李唐王朝是很容易的。 我们从郭子仪的个人能力与内外素养来看,事实的确如此。然而他对朝廷却从始到终丝毫没有二心,一直忠心耿耿,忠君思想已经内化为他的信仰。“忠”是为人臣者的基本底线,也是郭子仪一生坚守的做人原则。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有军事实力的将帅往往要求高位,甚至拥兵割据制造叛乱。而郭子仪却一贯拥护唐朝中央,处处以国家统一为重,从不恃功邀赏。安史之乱平息以后,他任河中节度使,但他认为:“今大盗已平,而所在聚兵,耗蠢百姓”,于是上表奏请要求罢去节度使的设置,以保障“安国家、尊朝庭”,并请求先撤消自己的河中节度使作为开始,然后推及其他人。可惜代宗未接受此一建议。

代宗要给他加官为尚书令,他固辞不受,上表说:“尚书令,太宗(李世民)曾为之,臣德薄,安敢轻受”。并提出:“兵乱之后,僭赏过多,臣观其弊,思革其源,请陛下从老臣为始,作法审官,使贪荣冒进者,让其所兼之官。”他曾向朝廷推荐一个县官,可是竟未被批准,僚佐们说:以郭令公这么大的功勋,竟连一个芝麻小官都推荐不成,朝廷太不识大体了。可是郭子仪不这么看,他说:国家多难,方镇武臣飞扬跋扈,朝廷对他们存有戒心,所以凡有所求,常姑心照办。现在我推茬人,朝廷认为不行就不任命,这说明朝廷对我不存什么戒心,不把我当跋扈的武臣看待,你们倒是应该祝贺我。明代的历史家李贽读史至此,曾说:“郭公可谓真大将、真黄老、真菩萨矣!”

❷不挟憾以报私仇:顾全大局

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退回纥、破吐蕃、数次讨伐唐军叛将的过程中,立下不世功勋。树大招风,多次遭权臣鱼朝恩、程元振等谗害,好几次兵权被夺,赋闲京城,可他却毫不怨恨,从不计较,一旦国家有难,依然星夜兼程,奔赴前线。

唐代宗时,郭子仪遭权宦程元振忌嫉,失掉兵权。吐番入侵,程元振拥代宗逃奔陕州避难,西京长安再次失陷。唐代宗仓促间急召赋闲的郭子仪御敌。 兵权被夺的郭子仪此时手里没有一支军队, 仅带着手下二十余骑毅然参战,靠沿途“招集亡逸,集结散兵”而形成的抗敌部队赶走了吐番,再一次收复了长安。

肃宗时,因权宦鱼朝恩的毁谤,郭子仪被免去天下兵马副元帅,但当鱼朝恩兵败,河中军大乱,部下竟然擅杀将帅,一般后辈帅臣很难弹压,不得已,肃宗只有再起用郭子仪,郭子仪私毫不计私怨,召命一到立即赴镇,擒杀了为首的肇事者,平息了叛乱。

为了内部安定,郭子仪“不挟憾以报私仇”。大历二年,鱼朝恩派人盗掘了他父亲的坟墓。由于鱼朝恩是代宗最亲信的权宦,所以朝庭内外都担忧郭子仪会报仇,从而引起朝庭变乱。可是拥重兵、居高位的郭子仪明知此事是鱼朝恩所为,但为了不以自己私愤而引起国家的不安定,就忍耐下去了。郭子仪进京面圣,当代宗提起这件事时,郭子仪嚎啕大哭,说:“我长期带兵,不能禁止士兵损坏百姓的坟墓,别人挖我父亲的坟墓,这是上天惩罚,不是有人和我过不去。”(原文:“我久将兵,不能禁暴,部下也有军士掘人墓冢,今日之事,乃天遣,非人事也。”)

点评:郭子仪把这件事完全归咎在自己身上,不怀恨任何人,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代宗与满朝文武这才放下心来。 由此可见,郭子仪为了国家安定,早把个人恩怨荣辱置之度外,这既是郭子仪顾大局、识大体的高风亮节,更是其始终处于风口浪尖却得以自保的人生智慧。

又一次,郭子仪入朝,鱼朝恩邀他游章敬寺,奸相元载和鱼朝恩有矛盾,就通过军吏告诉郭子仪,说鱼朝恩将暗害令公。军吏请带三百甲士护卫,郭子仪说:“我国之大臣,彼无天子之命,安敢害我,彼若奉天子之命,护卫能有何用。”乃只带家童赴约。鱼朝恩问他为何不带护卫,他就将所听消息告鱼,鱼朝恩愧拜流涕说:“令公真忠厚长者!”明代的历史家李贽在《灾纲评要》里说郭子仪此举足:“二十分才、二十分胆、二十分识。”

郭子仪和李光弼同为牙将时,心事不合,虽同桌吃饭也不交一言。后来郭子仪当朔方节度使,皇帝让他分一半兵给李光弼,李光弼害怕郭子仪记前仇,到时不仅不交兵还会杀掉自己,可是郭子仪却拉着他的手说:“现在国家有难,岂是计较私情的时侯!”并主动向部下宣读诏书,分一半军队交李光弼带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剧《打金枝》

❸深谋远虑的文韬武略

郭子仪的一生,不仅给世人展示了他骁勇盖世、料敌如神的战将雄姿,更让人敬佩的是他的政治远见。公元763年,代宗听信权臣程元振蛊惑,打算迁都洛阳。郭子仪极力劝阻,备陈利害,深谋远虑,力陈关中富庶,易守难攻,之所以屡陷贼手,是因为“六军之兵,素非精练”、“又中官掩蔽,庶郑多荒”,并不是关中地形不良,而是“委任失所”,直言敢谏,直指朝廷要害,字字发自肺腑,完全从国家长治久安的大局考虑,毫无私心。代宗看到奏章后,“垂泣谓左右曰:‘子仪用心,真社稷臣也,可亟还京师。 ’”子仪在京迎驾,代宗停下车驾,后悔万分地说:“朕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代宗终于认识到郭子仪是真正的国家栋梁,股肱之臣,当即赐铁券,图形凌烟阁,从此以后再没有对他有任何疑虑。

公元774年,郭子仪78岁高龄的时候,与代宗论及多年与西藩苦战而不能彻底平定边陲,老将“言发涕零”,令人动容! 随后又立刻上疏,深刻分析当前的局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连年的战乱造成人口锐减,而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势力却增强为原来的十倍,敌我兵力悬殊:“臣所统将士,不当贼四分之一,所有征马,不当贼百分之二”,国力不强,人心摇动,这是目前国家最大的危机。 就此问题,郭子仪提出了非常切实可行的方案。 首先是在各军分别筹建四五万人的精锐部队,集中力量打造军队的战斗力;其次是中原及江淮等地的军队,数量庞大,却“空耗月饩xì,曾不习战”,他要求抽调这些军队到关中来,由他亲自“教之战阵”,“则军声益振,攻守必全,亦长久之计也”。

由此我们不难看到,老将军深谋远虑,为国家的安危惶惶不可终日,献计献策,亲力亲为,真是国家的中流砥柱。

❹威名远震的人格魅力

郭子仪一生中,经历大小战役不计其数,其中许多都是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大手笔,在生死难料的战场上,郭子仪数次四两拨千斤,轻而易举地化干戈于无形,以致于威名远震,不但在唐军中建立了无与伦比的威望,就是回纥、吐蕃、叛将乱军甚至为霸一方的藩镇割据势力,都对他崇敬有加,心服口服。

大将仆固怀恩于代宗水泰元年(765)反叛唐朝,纠合回纥、吐番、党项等30余万兵临泾阳(今陕西泾阳),京师震恐,人心危迫。这时郭子仪已经是68岁的老人,只有万余兵众,但他接到命令后,立即奔赴泾阳前线。

此时,贼兵已成合围之势,郭子仪当即被重重围困。 在包围圈中,郭子仪亲带两千甲骑出没于前后左右, 当回纥发现被围的是威名赫赫的郭子仪时,大惊失色,才知道上了仆固怀恩的当,仆固怀恩此前骗他们郭子仪已死,代宗也已驾崩,“中国无主,故从其来”,原来“怀恩欺我”!

郭子仪派人劝回纥说,当年你们远涉万里, 帮助大唐翦除安史乱军, 恢复了东西两京,那时候我们并肩作战,情同手足,“今忽弃旧好,助一叛臣,何其愚也!”

回纥将信将疑,不能确定是否真是他们多年来敬仰的郭子仪,提出要郭子仪到回纥军营见一面。

郭子仪手下诸将劝他不要冒险前往,郭子仪说,敌我兵力悬殊,力敌不行,“我”要用至诚感动他们。于是拒绝手下用五百人护送的建议,只带了几十个随从,摘掉头盔,从容走入敌营。

回纥兵见状,扔掉兵器,纷纷下马拜倒在地。 郭子仪与回纥军“欢言如初”,两军再度联手,大破吐蕃十万余人,仆固怀恩也暴死鸣沙。

从此,危害大唐四年之久的仆固怀恩叛乱终于彻底平息,唐王朝又一次转危为安。戏曲《单骑退回纥huí hé》就是根据这段史实而写的。

田承嗣称霸魏州,为人“傲狠无理”。然而当郭子仪派使者到魏州时,田承嗣向西拜望,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说:“我已经很多年没给人施跪拜礼了,今天我给您跪下行礼。 ”(原文:兹膝不屈于人若干岁矣,今为公拜)

李灵曜占据汴州, 所有过其境的公私财物全部被他劫持,唯独郭子仪的货物钱币经过时不敢扣留,并且每次都恭恭敬敬派人护送过境。 连恶人都对其如此折服!郭子仪手下培养出的数十名将后来都贵为王侯, 但他们在郭子仪面前始终“如仆隶焉”。由上可见郭子仪的威望高到怎样的地步。

❺郭子仪也很注意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他为河中节度使,朝廷粮饷经常接济不上,为了让军队开田种粮自给,他自己带头自耕100亩,于是“士卒皆不劝而耕,是岁,河中野无旷土,军有余粮。”郭子仪曾经下令不得在军中无故走马,可是郭家乳母的儿子犯禁,执法的都虞侯就把他杖杀了,郭子仪的儿子向父亲泣诉,说这个都虞候太横暴,太不顾郭家的脸面,应该处置他。郭子仪不仅未听儿子的话,而且还赏赐了这位执法官,并不骂儿子是不懂事的奴才。

次日,郭子仪将此事告诉幕僚们,并叹道:“我的几个儿子,都是当奴才的料。他们不赞赏父亲的都虞候,反而痛惜母亲奶妈的儿子,不是当奴才的料又是什么!”

正因为郭子仪能够严于律己,所以旁人也就敢于从这方面去爱护他。郭子仪的儿子郭晞留守邠(bīn)州(今陕西彬县),部下士卒多行不法,有军士十七人因吃酒争执,竟摔坏酒店酿酒器具,刀刺卖酒老翁。邠守都虞侯段秀实带兵拥杀了这些肇事者,并将其首级示众。郭晞的军队大噪,要报仇动武。段秀实就只身去见郭晞,说:“副元帅(指郭子仪)功勋盖世,应考虑善始善终,如今你竟纵士卒为暴,别人会说你依仗父亲势力,才敢使部下作乱,这个罪名必然加给副元帅,这样将会大损郭家的声名!”郭晞听后大悟,再拜段秀实说:“你用正道保护了郭家,我非常感谢你的恩惠。”

唐德宗时,曾禁止在皇陵近处屠宰牲畜,郭子仪的仆人犯禁偷宰一羊运入城中,右金吾将军斐谞[xū]向德宗揭发了此事。有人责备斐谞说:“郭公有社稷大功,你为何不维护他?”斐谞说:“我这样作,正是为了维护他。郭公勋高望重,皇帝(指德宗)新即位,定会疑忌群臣都依附郭家。我故意揭发他的小过,来说明郭公的威权并不足畏,如此就可以上尊天子,下安大臣了。”

郭子仪本人也很小心谨慎,不敢以自己功高位重而为所欲为。平时郭子仪每见宾客、姬妾不离侧,一次御史大夫卢杞登门问疾,子仪听报,赶忙把姬妾们屏退,独自伏在桌上等候接待。别人问他原因,他说;“卢杞貌丑陋而心阴险,妇人辈见之必笑,如此,他日卢杞得志,将灭吾族矣!”又一次,郭子仪正宴宾客时,听说朝廷已任杨绾wǎn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因杨绾性情清俭简素,郭子仪当场就把宴宾客的声乐减去五分之四。

总之,由于郭子仪功劳大,威望高,即或唐皇帝对他有疑忌,也不敢轻易杀掉他。郭子仪所处玄宗、肃宗、代宗、德宋四代,都是藩镇强大时期,唐中央控制不了割据势力,但那些割据者却害怕郭子仪,显然,郭子仪对唐王朝是太有用处了。更重要的是郭子仪在处处以国事为重,“事上诚荩,临下宽厚”,谦虚谨慎,不居功自傲,“虽遭佞臣谮毁百端,诏命徵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唐史臣斐谞语)他之所以能够作到“富贵寿污,繁衍安泰,哀荣终始”,上述诸项应该说是重要原因。

郭子仪活到85岁而薨,德宗掉痛,曾为之废朝五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千古第一好老丈人

说完了郭子仪,再说说这唐代宗李豫乃是千古第一好老丈人。他既算得上一个优等丈人,亦算得上一个大政治家的。古往今来,凡有女儿的男人,无一不当丈人。可当得好不好,其中大有文章。大部分人,只从亲疏出发,女儿和女婿有了矛盾,只听女儿一面之词,一味责斥女婿。这样,家庭矛盾不但不能化解,还会使之加剧。唐代宗要是只有一般人的水平,听女儿说郭暧竟然讲他父不屑为天子,必然冲冠大怒,轻则赐其死,重则要灭九族的。在封建社会,万乘之尊的皇帝,是有这个权的。

然而,李豫与一般皇帝不同,用他的话说“儿女闺房之言,何足信也”。一句话出口,千戈息了,矛盾化了。仅此一点,他就够得上千古第一好老丈人。

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夏,皇帝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郭暧。“郭子仪入朝,上命元载、王缙、鱼朝恩等,互置酒于其第,一会之费至十万缗。”缗,原是串铜钱的绳子。唐时,每缗串铜钱一千文,故也称一千文钱为一缗。招待一次郭子仪,就花销一亿多文钱,算得上十分豪华的宴席了。

这还不算,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代宗李豫,甚至连子仪的名字都不叫,只尊称“大臣”。然而,大概是由于父母包办的婚姻吧,郭暧和升平公主结婚后并不和睦,常常拌嘴干架。司马光在描述其夫妻关系时,文字生动真切,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译文:郭暧曾经和升平公主吵架。郭暧说:“你不就是倚仗你爸爸是皇帝吗? 我爸爸嫌当皇帝没意思才没有当! ”公主闻听大怒,坐上车就回皇宫向皇帝老爹告状。皇帝老爹说:“闺女啊,这你就不知道了,你老公说的是实话啊!他们家假使想要当皇帝,那这皇位、皇宫就没咱家什么事儿了!”好言安慰,送公主回去。郭子仪听说,就把儿子绑了,进宫请罪。皇帝说:“有句谚语说得好啊:不聋不哑,做不了公公婆婆的!小夫妻关起门来吵架说的话,哪能当真?”
原文(可略过):“郭暧尝与升平公主争言。暖日:‘汝依乃父为天子耶!我父薄天子不为。’(我父亲不屑于做天子)公主患,奔车奏之。上日:‘此非汝所知。彼诚如是,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耶!’慰谕令归。子仪闻之,囚暖,入待罪。上日:‘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闺房之言,何足听也。’”

从此以后,郭子仪父子对皇帝更加忠心了。

代宗李豫乃一位大政治家。他是肃宗李亨的儿子,远在他爷爷李隆基天宝后时,大唐帝国因发生了“安史之乱”,国力大降。乃父李亨只当了几年皇帝,重病中因宫内发生政变而死。他继位时,基本上接了一个烂摊子。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处理和权臣的关系,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于是,他精心设计、处理了威胁最大的李辅国和程元振,全面依靠郭子仪、李光弼在朝外的将军们。应该说,他把女儿升平公主嫁给郭暖,是一桩政治姻缘,是他从保帝位这方面考虑的。

事实上,正是由于李郭联姻,才使得郭子仪更加可靠。可以这样想,当女儿告诉他郭暧讲的那句大不敬的话时,他的高明处就在于听后,认为“儿女闺房之言,何足听也”,轻轻把它放过。接着,他又安抚郭子仪,“在儿女之间还须要装点痴聋”,把三九天的冷冰,一下子就给化解开了。为什么郭子仪终其一生对大唐朝廷忠贞不二呢?因素固然很多,而代宗李豫善于用亲情感化人达到政治上的团结,不能说没有关系。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且莫说是“真龙天子”的皇帝不能触犯,就是那些比皇帝小得多的王公大臣,甚至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常常也是“太岁头上的土”,动不得的。对于这些人,我劝他们抽空看一看《打金枝》,看一看唐代宗是怎样对待触犯他的人的。世界上的天大矛盾,只要官大、权大的一方能够采取谅解政策,都会得到冰释的。从这个角度讲,《打金枝》不但是一折极富人情味的家庭戏,同时也是一折极具权谋的政治戏,只不过给政治权谋套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纱幕,使你觉得亲切罢了。

最后再说一件事,就是这个唐代宗李豫,对待女儿升平公主,一直很严格,从不护短。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为了扩大水利,朝廷下令搬掉白渠(唐时关中平原人工建造的渠道,为太白、中白、南白三渠的总称)支流上的水磨,升平公主家的两部水磨恰在被拆之列,公主面见其父,请求保留。李豫对女儿说:“吾欲以利苍生,汝识吾意,当为众先。”公主听了父亲的话,当天就把水磨拆掉了。这一点,也很值得跟今天的人说道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资料:

❶许天柏:《打金枝》与郭子仪

❷屈超耘:《打金枝》的原型唐代宗和升平公主

❸丁小俊:戏曲《打金枝》中郭子仪原型考述

❹《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