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江西省兴国县长冈乡开始流传起了风言风语,大家都开始攻击一位隐居的老农是“卖国贼”。

得知此事后的老农气不打一处来,过去的30年里,他勤勤恳恳种地,规规矩矩做人,对待乡亲们更是掏心掏肺,不知道是谁要这样“陷害”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老农不想计较,但是,风言风语传得越来越离谱,以至于严重影响到了他们一家人的生活。

事已至此,老农也没有必要藏着掖着了,他想着必须要做点什么,击碎这些流言蜚语。

该怎么办呢?老农想起了当年的老首长李先念,他一不做二不休,提笔给李先念同志写去了一封“求证信”,希望中央能为自己证明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老农的这一举动,村里人又传来了一波嘲笑,在他们看来,老农给中央领导人写信的做法就像是“天方夜谭”。

不过,让乡亲们震惊的是,不久后,老农家里来了几位干部,这时候大家才知道,被村民们嘲笑的对象竟然是国家功臣……

“红小鬼”

“我这辈子最值得回忆的,就是当红军那些年,虽然吃了苦,也遇了险,但事后回想,没有白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老红军钟发镇晚年回忆过往经历时所说的一句话,如果用两个字概括钟老的一生,那“无悔”这个词肯定是最恰当的。

钟发镇出生在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此县正是被民间赐予了“将军县”的美誉,前后出过56位将军,其中包括2位上将,6位中将和48位少将。

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钟发镇毅然决然选择了参军报国,说起他入伍的经历,还是非常有趣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2年,年仅12岁的钟发镇还是长冈列宁小学的学生,有一天,他正走在路上,突然碰到了一位比他大两岁的同班同学。

钟发镇一问才知道,这名同学是打算去报名参加红军。

其实,早在几年前,钟发镇就有参军的梦想,最后,在这名同学的鼓动下,钟发镇更加坚定了内心的想法,跟随同学的脚步一路去到了红军招兵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不过,钟发镇的“入伍路”并没有那么好走,因为年龄的原因,他的身高甚至还比不上一支步枪,招兵处的工作人员用墙上的刻度线一量,发现钟发镇的身高不过关。

“小鬼,你身高不够,过两年再来吧!”工作人员笑着劝他。

但是,钟发镇怎么能放过这样的好机会,不管工作人员怎么劝说,他就是不肯回家,甚至还缠上了红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在钟发镇的软磨硬泡下,工作人员只好破例把他招了进来,安排给了他“招呼兵”的身份。

所谓的“招呼兵”,其实就是红军医院的预备卫生兵,因为钟发镇年纪小,上战场肯定是不现实的,只好先让他在后方锻炼,等“学成归来后”,再安排以后的工作。

虽然只是个预备兵,但钟发镇还是很激动,对待上级下达的任务也是尽职尽责,一丝也不敢怠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小鬼也不怕远征难

1932年,参军后的钟发镇先是被分配到了兴国县后方医院负责照顾伤员,在往后的一年时间里,他学习到了很多医护知识,后来还获得了担任医护员的资格。

两年后,也就是1934年,钟发镇又被分配到了于都的第一后方医院工作,可以说,在他入伍的两年时间里,主要承担的工作就是后方护理。

不久后,钟发镇就迎来了参军后的第一个大挑战——长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可别小看了钟发镇,虽然没有前线打仗的经验,但在长征过程中,他的表现并不比其他战士差。

那是1934年10月份,面对着国民党军发动的第五次“围剿”,我军遭遇了罕见的失利,中央苏区根据地被不断蚕食,出于战略考虑,红军开始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

长征途中,钟发镇是红五军团政治部宣传员一员,不过,宣传员甚至比野战部队的战士们还要辛苦地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让钟发镇印象深刻的是过夹金山,这也是红军长征时要征服的第一座大雪山。

当时的钟发镇只有10来岁,身高不到一米六,体重不过百,但身为宣传员,在登山时,他还要背着沉重的用竹筒装的姜汤。

大部队是在白天开始的登山行动,宣传队则在半夜就开始登山,他们需要赶在野战军上来前抵达沿途险要之处,好进行宣传,鼓舞战士们的士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野战军全部通过后,宣传队并没有着急跟上,而是去收容后面掉队的官兵,等全部人员通过后,宣传队再垫后。

后来,有人询问钟发镇翻雪山时有什么感受,他这样回答道:“当时我才14岁,不知道什么叫苦和累。”

红军长征的敌人并不只有恶劣的环境,还要时刻提防后面的追兵,最关键的一次行军是突破湘江、乌江防线,大部队必须跟时间赛跑,抢先在国民党军到来之前通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段时间,包括钟发镇在内的战士们一整夜都没合眼,马不停蹄地赶路,饿了就从背包里拿玉米,渴了就喝几口雨水。

有人曾询问过邓小平,长征是如何走过来的,邓公只回答了三个字“跟着走”。

这三个字用在钟发镇身上特别贴切,对他来说,长征就是不断追随前方战士们的脚步。但是,因为年龄和体力的限制,在大渡河边,他掉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钟发镇背着两位伤员的行囊一路追赶,阴雨的天气让道路满是泥泞,形单影只的他只有一个信念:“追上大部队!”

大概走了30里地,钟发镇突然听见不远处传来阵阵枪声。

“我当时还真有点害怕,毕竟是小孩子。”钟发镇在回忆那段经历时,仍然心有余悸。

躲在一块石头后面,钟发镇一动不敢动,内心等待着,终于过了十多分钟,枪声逐渐消失,在确认没有危险后,他才起身继续赶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终于在第三天,钟发镇来到了泸定桥边,湍急的河水和破旧的索桥,对他来说又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事了拂衣去 深藏功与名

“大渡桥横铁索寒”,站在泸定桥边,钟发镇颤颤巍巍地站住脚,往下望去,是湍急的河水,浪打浪发出令人恐惧的声音。

往前看,是一条破败不堪的铁索桥,桥是由13根碗口粗的铁环构成,两边各有2根作为护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遗憾的是,钟发镇个子小,很难抓住护栏,但幸运的是,桥上面有木板,这是先头部队铺设的。

该怎么过桥呢?看着索桥上的一块块木板,钟发镇心里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匍匐前进”,就像他后来说的那样:“像蜗牛一样爬着过了桥。”

别人都是“飞夺泸定桥”,钟发镇则使用的更加适合他自身的方式,晚年时,提到这件事,钟老的眼神里还满是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桥、翻雪山,行军途中也少不了过草地,一次过草地的经历让钟发镇晚年时还记忆犹新。

那是一条60米宽的河,最深处的水达到了2米,摆在眼前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绕路,一个是搭桥。

可是,时间紧迫,绕路显然是不现实的,搭桥也不方便,因为工兵连缺少相应的材料。

怎么办呢?只能硬着头皮过河了,司令部下达过河的命令后,战士们手拉着手,小心翼翼地从河里蹚了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呢钟发镇比较矮小,河水漫过了他全身,该怎么过河呢?他灵机一动,抓住了军长孙玉清所骑的马尾巴,就这样被“拖”着过了河。

钟发镇的长征路正好应了那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

1936年11月,钟发镇所在的部队被编入了红三十军,就这样,他成为了李先念同志身边的一位电报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年12月12日,甘肃永昌,我军部队与敌军展开激烈的战斗,此时的钟发镇突然收到了一份极为重要的电报。

可好巧不巧,在接受电报的过程中,敌机突然来袭,一枚炮弹就在门外爆炸。

“当时我就躲在李先念房子里,趴到地上,炸弹丢在门外,烟雾非常大,我的眼睛当时就迷住了,什么也看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钟发镇不敢耽搁,简单拍了拍身上的灰尘后,继续回到工作岗位上接受电报。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1936年12月12日正好是西安事变的日子,而这封电报传达的就是这件事。

电报被翻译出来后,钟发镇立即向李先念同志做了汇报,准确无误地将这封战火中收到的情报告知了李先念。

遗憾的是,最后在1941年,钟发镇跟随部队打游击时不慎落入了国民党马匪的手里,好在并没有生命危险。

一个月后,钟发镇脱险,但此时的他已经跟组织失去了联系,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一路乞讨,回到了家乡。

1949年建国后,钟发镇曾做过石灰厂厂长,但主要还是以种地为生,期间,他对自己的红军经历闭口不提,生活困难时,也没有想过麻烦组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973年,为了打破村里的流言蜚语,他写信给中央领导人李先念、徐向前,值得一提的是,他还特别提到了在红三十军翻译“西安事变”电报的过程。

最后,经过有关部门的核查,钟发镇红军失散人员的身份被落实了,这个时候的大家才知道,过去30多年来在村里默默无闻的老农原来是一名革命功臣。

老英雄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我们也不能让老英雄流泪,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向不求功利、甘心奉献的钟老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