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气候变化?对于这个问题似乎不必解释太多,因为经过多年来的宣传,我们对其早已了如指掌。例如普遍来讲,在过去十年里,全球气温比19世纪末平均升高了约1.2摄氏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在2023年2月至2024年1月的12个月期间,全球变暖幅度甚至还超过了1.5摄氏度。因此2023年,也就顺理成章地被认为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当然,气温上升也不一定就非得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很显然自然产生的厄尔尼诺天气现象,也会导致类似的结果。

不过问题是厄尔尼诺等自然因素只能在较短时间内影响天气,而目前现实中的气候变化的程度,却足以在整个地球的历史上留下痕迹,就像2023年的情况那样。对此,自然原因显然无法解释上个世纪出现的那种特别快速的变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科学家很容易就能联想到这种长期的气候变化,必定是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其中就包括在家庭、工厂和交通运输等生产生活场景中,所广泛使用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

毕竟化石燃料燃烧时,会大量释放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而温室气体又能将额外的能量,截留在地球表面的大气中,最终导致地球升温。

此外据估计,自从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人类开始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了约50%。进而令过去十年的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1.2摄氏度。

这听起来虽然不算多,但实际上已经对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如快速熔化冰川和冰原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如热浪、干旱、暴雨和洪水也变得更加激烈和频繁。

而考虑到近些年来的天气状况,显然对此种危害我们早已有了深刻的体会。然而有趣的是,气候变化带来的不仅有极端天气,甚至还正在影响地球的自转速度,并可能影响我们计时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因是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加速融化正在给世界海洋增加额外的水,使得地球正在重新分配质量。因此这稍微减缓了地球的自转。而这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众所周知,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一天的时间都是通过地球的自转来测量的。然而在1967年,世界计时员采用了原子钟,即使用原子的频率作为计时工具,至此便开创了一个更精确的计时时代。

但显然人们仍然希望时间,能保留与地球自转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单纯的依赖原子频率计时。所以我们就遇见了一个问题,即地球是一个不可靠的时钟,长期以来其旋转速度始终略慢于原子时,也就是说两种测量尺度不同步。

因此为了平衡两者间的差异,“协调世界时(UTC)”便会在每次两种测量之间的差异接近0.9秒时,增加一个“闰秒”。(UTC是国际公认的世界时钟设置标准。)

对此,虽然大多数人从未注意到这个差异,但其实自1972年以来,协调世界时已经增加了27个闰秒了。

然而问题是近年来,出现了一个几乎没有人预见到的新状况,即地球液态内核的变化,使得地球自转速度略微加快,甚至超过了原子时间。

这意味着为了使两种测量同步,计时员可能不得不在2026年,引入有史以来第一个“负闰秒”——减去一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戏剧化的情况却是,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冰川融化,竟然抵消了这一部分加速。

据新研究称,从1990年开始,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融冰减缓了地球的自转,进而将负闰秒的需求至少推迟到2029年。

这显然是个非常好的消息,因为“负闰秒”以前从未被使用过。同时这项研究也表示,“负闰秒”的使用将对世界各地的计算机系统“造成前所未有的问题”。

毕竟许多闰秒的计算机程序,都假设它们是正数。所以一旦加入“负闰秒”,这些程序可能就需要重写才行。因此这么看来,气候变化无意中还是带来了一些好处的。但总的来说,地球终究还是太过难以预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