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到1962年,是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段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大都吃不饱肚子,领导干部也在节衣缩食。

就为了怎么吃饭,吃多少饭这回事情,周总理还和毛主席大吵了起来。过程中,主席反问了周总理一句话,让他瞬间无言以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困难时期

经济困难,主要是由自然灾害引发的。那时候,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15个省都发生了春荒,其中河北和山东等5个省还严重缺粮。

从受灾面积来看,全国当时一共有16亿亩的耕地,受灾的就有9亿多亩,占到了比一半的耕地面积还多,情况十分严峻。

粮食不够了,老百姓不只是饿肚子,随之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逃荒、浮肿病,还有非正常死亡导致的人口锐减等,比较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

当时,包括北京、天津、上海,还有辽宁省的几个城市都受到了影响,存粮严重不足。

北京只能供应7天,天津只能供应10天,辽宁的几个工业城市也都只能供应七八天左右,上海直接就断粮了,没有大米库存,这意味着人民群众只能干饿着。

周总理看到这样的情况后,便马上把北方各省的负责人,还有一些基层干部给召集了过来,开紧急会议。

在了解了农村的实际情况后,总理颁布了一系列具体的补救措施,还面向群众发起了制作玉米根粉、小球藻等粮食代食品的一场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理做的是全国的粮食工作,地方上有什么意见,要马上响应,中央和地方都要顾,压力很大。

那时候,河北就有反映说他们口粮里面红薯干的比例太高了,有些吃不下去,总理当即做了决定,将这些红薯干调到中央来,和中央原来的口粮搭配起来吃,还自己带头,总算解决了这个大问题。

那时候,地方上的干部到中央来开会,总理也会让他们尝尝这些红薯干的味道,争取让这些红薯干都能吃完,不会浪费了。

为了将粮食问题解决好,总理可以说是殚精竭虑,那三年总是在各处做谈话,大大小小的谈话加起来总计有115次之多。

他设计过一张《中央粮食调拨计划表》,专门用来统计省际之间的粮食调拨以及中央的收支情况。其间,粮食的安排和调拨都少不了他在背后的计算和筹划。

与之类似的表还有很多,他会用红蓝铅笔在上面做各样的标注。根据后来留下的资料显示,有一张《1962年至1963年度粮食包产产量和征购的估算》表上,他做的标记就有多达145处之多。

做调粮工作,还不能只靠笔头上的功夫,得亲自下到各个地方上去。比如,他做江西调粮工作的时候,为了增加调配的成功几率,便很耐心地去做了江西的说服工作。

江西在华东几个省里面有比较强的特殊性,人口少,但是早稻的种植面积最大,所以分配有12亿斤的外调粮。总理觉得这12亿还不够,想在这个数字的基础上再增加3亿斤的外调量。

他做过调查,知道江西的粮食储备是充足的,山西、山东和河南的口粮要少很多,真要调配起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他怕的是口头工作没做到位,有什么差池,所以在这件事情上特别上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粮食调运不能光说,还要解决运力的问题。1961年,因为缺少运粮的汽车,全国的粮食调配就遇到了不少困难。

总理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和外贸部门打了招呼,从苏联进口了1200辆的汽车。硬件到位了,粮食部门很快成立了一支汽车运输总队,大大提升了全国的运力水平。

从筹划,到开会,到出差,再到硬件的支持,这些方面总理都要考虑周全,这才保证了三年的粮食困难得以顺利解决。

领导减粮

全国都在缺粮食,老百姓要勒紧裤腰带,领导们自然不能搞特殊,也都开始剪裁自己的粮食标准。

主席在延安曾经有过一句口号,叫作“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因为有用,这句口号这一时期又被搬了出来,写到了墙上,用来激励干部们要以身作则,不能光从老百姓的饭碗里面抢东西吃。

主席还对全体工作人员宣布说,要实行三不原则,即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

当时,中央政府对每个国民的口粮都是有规定的,用的都是最低的标准,吃的都是瓜果和蔬菜。中南海机关干部们的口粮标准则是先由个人报个数,再交给群众来公开讨论评定。

他们报的量都不是很高,身形高大的,能吃的,报的稍多一点,如毛主席和朱德元帅都是每月26斤,周总理报的是24斤,刘少奇身形消瘦,报的最少,只有18斤。

这样的量是叫人担心的,因为大多数男性干部的标准都是在28斤左右,评议的时候大家都说让他们再加点,但是领导们很坚持,表示既然已经写过了,就不要有变动了。

那时候,吃饭要拿粮票换,他们报过了数字,得了对应的粮票,后面再想增点,就没有那么简单容易了。

受到了领导们减粮精神的鼓舞,中南海的工作人员也开始降低自己的口粮标准,吃食尽量节俭。但是,吃的少了,并不代表就能完全解决问题,还有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搞出身体问题。

为了让领导干部们吃得少,营养还能跟得上去,食堂师傅们特地研制出了一个个的小食谱。他们会在粮食里面加上一些可以吃的植物,中和起来,提升食物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开始,这些植物都是这些师傅们自己外出采集的,有野菜、榆树叶子等等。

后来,师傅们就不出去了,开始沿着中南海的外墙种榆树,自种自食,直接从这些榆树上采集叶子吃。

榆树叶子形状像古代的铜钱,所以还有个说法叫“榆钱儿”。将这些“榆钱儿”和进面里面蒸煮,煮好的馒头个头便十分大些,更能填饱肚子。

野菜则多是一种叫“扫帚菜”的植物。这种植物特别好种植,不怕土壤贫瘠,也不怕人不精心照料,在路边角落里就能长得很好,长成之后便是像扫帚一样的大大一株,和进白面或玉米面里面做成馒头,蒸煮出来口感很不错。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食堂师傅们,一些领导干部也自己种菜吃,朱德元帅便是中南海唯一一位自己种地的高级领导人。

朱德对家里面人的伙食要求很高,让孙子辈去大灶食堂吃饭的时候就说:“不准老买好菜,不准超过大多数人的伙食标准,不准超过自己的定量。”

一次冲突

当年的减粮工作,便是靠这样的上下协力。大家心往一处放,劲儿往一处使,终于有了一些成效。不过,粮食工作做得好好的,主席和总理为什么会闹冲突,突然吵起来了呢?

原来,当时主席节衣缩食到了一个地步,甚至试过一个星期不吃米饭,七个月不吃肉,也不喝茶。总理担心主席的身体,便让他多少吃一点肉,没想到迎来的却是主席当头一句反问。

“你吃了吗?”主席说得简单,却让总理有些无力辩驳。是啊,他自己没有吃,又为什么让主席多吃点呢?他们两个人同样严格要求自己,同样在为老百姓考虑,谁也没道理去质问或要求另一位,让他们多顾自己一点。

其实,那时担心主席身体的不只有周总理一个。

中南海有一个专门为首长服务的部门,里面的领导也在想办法让主席多吃一点。主席不吃肉和蛋,但不拒绝野味,有关方面的工作人员便留意偶尔打下几只麻雀,或捞几只小虾给主席吃。

主席有讲究,这样的“小灶”只能偶尔开开,不能经常搞,一次的量也不能太大,否则主席就不吃了。

乏味的生活总是需要一些调剂,每日的菜谱也是,如果不是这样的“小灶”补给,恐怕主席的胃和身体也是难以顺利撑过那困难的三年时间的。

主席原来的饮食并不清淡,喜欢吃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肘子都爱吃。吃鸡的时候,爱吃整只的。有次,他看见端上来的鸡没有头和脚,还开玩笑说是不是大师傅偷吃了。

吃饭时,他还会配上辣酱、蒜泥等刺激性的调味料。如果没有,便会觉得饮食没有味道。

吃惯了这类食物,三年困难时期突然说要忌口、控制,是很难做到的,在这背后主席下了多少的苦功夫可想而知。

主席的厨师还回忆过,说主席不喜欢吃海味,海参、鱼翅这类比较名贵珍惜的食材不吃,而专爱吃老百姓饭桌上常见的几样,比如泥鳅、猪下水等。

这些东西在别的领导家里可能都是不太能上得了台面的,但是主席喜欢,一点不介意人家说他吃得粗糙。

有次,主席说要吃泥鳅,家里的厨师还不会做,就试着用开水烫过,然后烧来吃,没想到主席很喜欢,还夸奖了那位厨师。

主席的食量大,厨师曾经给他做过半斤的米粉肉,他能吃得干干净净。后面,厨师又给他做了六块肉,他照样吃得一块不剩。

吃了这么多的肉,主席还觉得不够,跟护士长吴旭君说,大师傅小气,舍不得给他吃。吴旭君把话传给了厨师,厨师回说六块不少了,吴旭君便让他适当地再加一点。

这之后,厨师大概就估摸出来主席的饭量了,每次都会做上十几块的米粉肉,保管主席能吃饱、吃够。

主席爱吃小鱼小虾是一直以来的习惯。小鱼都是河沟子里捞上来的,最大不过手指头大小,吃的时候经常是在面里滚过,再放进油里炸一下,还会拌上一点辣椒。

小虾也是小河沟里的,吃法也很简单,就是就着萝卜丝炒起来吃。每次厨师一做,主席就吃得特别开心。

相反,主席对大虾就没有那么中意了,有次人家送过来给他尝鲜,他只是稍微吃了一点。

总理那时候的伙食情况有过相关的记录,主食基本上就是窝窝头和馒头,配上面汤,还有白菜熬豆腐,里面会偶尔加点粉条。

总理自己这么吃,别人同他一同用餐也不轻易改变。看着餐桌上的清汤寡水,客人们也只能“硬着头皮”作陪,都是为人民服务嘛。

粮食部的负责人到国务院开会的时候,碰到会议开不完,就会跟总理一起吃饭,桌上的餐食也是上面说的这几样。

有次,总理在家里和粮食部负责人,还有李先念讨论粮食相关的问题,吃饭的时候也是比较简单的四菜一汤,盘子小,量不大。

总理出差的时候照旧坚持不搞特殊。

有次,他去长春出差,工作人员跟地方上的人讲明了总理的规矩,说鱼、蛋、肉都是不吃的,肉制品也不行,但是地方上不听,最后还是邓颖超出面,亲笔把饮食标准写了下来,才让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地方上的师傅看到后,还觉得不可思议,说自己做饭这么多年,还头一次见到像总理这样规矩多的,这个不准吃,那个又不准做的。

总理身边的炊事员也劝过他,说他这么大的年纪了,工作起来又没日没夜,很是辛苦,饭量也很少,劝他就不要吃粗粮了。

但总理很坚持,说一定要吃,吃着粗粮才不会忘记过去,不会忘记人民,将他们一直都放在心里面。

总理的节俭还可以在他吃饭时的一个小细节上看出来。他每次吃完饭,都会夹起一片菜叶子,把碗底的饭渣汤渣抹干净,然后才把菜叶子吃掉。

吃饭时,他看见桌面上掉了一粒米,也会捡起来吃,人家看他这个样子,不免怀疑他是不是节俭过头了,总理却说自己这比普通的人民群众要吃得好多了。

如果有吃剩的饭菜,总理也总是会留到下一顿去再吃,争取每一粒米,每一片菜叶子都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