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阎海清

许身沙场,马革裹尸,马援的英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熠熠生辉。笔者只身行走广西,为了寻找心目中的伏波将军,我特地探访了这位传奇英雄在广西的遗迹以及有关他的纪念地。主要有三处:横县伏波庙、兴安灵渠四贤祠、桂林伏波山。

横县伏波庙

横县伏波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持最完好的马援纪念地之一。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县城以东 35 公里 处的云表镇站圩村郁江北岸。北距云表镇政府 14 公里 ;西距站圩村 3 公里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西南宁横县伏波庙大门及牌坊,横县伏波庙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县城以东35公里处的云表镇站圩村郁江北岸,是为纪念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平定叛乱、定疆界、在乌蛮滩疏河通航而建的一座祭祀性建筑。始建年代不详。1985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又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郁江是我国岭南水系西江的最大支流,它有两个发源地,一个是云贵高原,称为“右江”;一个是越南共和国的北部山区,称为“左江”。左右两江汇流的地方,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南宁市。一条高速公路出南宁市向东,同时也是沿着郁江北岸向东行驶,大约 80 公里 ,就是横县县城了。

伏波庙座落在一处郁郁葱葱的大山南麓,面朝碧水东流的郁江。

在庙门的最南面,是左右两个高耸的钟楼和鼓楼,钟鼓楼下就是宽阔的江水。钟鼓楼稍北,是一座古朴的牌坊,牌坊后面就是四方形的大庙院落了。庙宇为三进式殿堂,建筑面积 990平方米 。大庙的主体复以琉璃红瓦,房脊配以彩陶飞龙点缀,四周青砖雕柱,雕刻精美。左右回廊的梁柱风格与主殿相同,其中的砖雕和彩陶,人物栩栩如生。通过计算发现,庙宇主体建筑的砖墙结构长度、通面宽、进添、明间、次间的内空尺寸,刚好与东汉建宁年间使用的长度单位( 一尺等于今公制 0.235米 )数值整合。所以,初步认为,庙宇可能始建于东汉建宁年间(即公元170年左右),距今已有1300多年了。由此可以认定,它比地方志记载的宋庆历年间重修伏波庙的碑刻记载还早了九百多年。不过,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庙宇,基本是宋、元、明、清几次重修的建筑物了。

伏波庙是一套群体组合体建筑,四廓和殿堂用院子联系起来,构成了完整的格局,在空间上收到了高低错落,虚实对比的艺术效果。

在庙宇的屋架结构上,梁、枋、斗拱、雀替、门簪、天栩等都达到了功能和艺术相谐调的统一。它的屋顶采用的是微微向上反曲的屋檐,反翘的屋角使形体庞大的房顶呈现一种舒展飘逸的形象,而且具有防止雨淋墙体的功效。

浮雕是伏波庙最突出的艺术珍品,在檩柱、须弥座、踏跺石、过梁、夹插石、什锦窗的石、木器上,浮雕着各种姿态的石人像、石狮、鸟、鱼、花、草等等,雕像深浅相宜,栩栩如生。

伏波庙宇的重点建筑是中殿,中殿的屋架结构,紫柱浮雕都集中了整个庙宇建筑的精华。大殿正中,是一身战甲装束的马援彩色塑像。殿廓四周墙壁上的壁画,是距今70多年前的民国2年(1913年)重新润色。“投军图”、“竹林七贤”、“醉翁钓鱼图”等造形逼真。

伏波庙另一个奇特现象是,庙宇的瓦顶无论春夏秋冬都不落树叶。今天,经过科学考察,其原因主要是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地形精心设计的结果。因为伏波庙宇正处于一个峰谷抛物面,风主要从西南方向吹来,在伏波庙宇处形成一股上升的气流,站在屋顶实地考察时,风由屋架吹上瓦面,凉风习习,所以一片落叶也不会留在瓦片上。

据史书记载,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今越南)太守依法处决了诗索,诗索之妻徵侧及妹徵贰起兵反叛,攻占郡城,九真、、合浦“蛮夷”起而响应,攻掠岭外六十余城,徵侧自立为王。于是,光武帝拜马援为伏波将军南下征伐。建武十八年(公元43年)春,大军到了浪泊,大破二徵,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马援追二徵至于禁溪,依次击败之,其众离散。次年正月,斩杀徵侧、徵贰,传首洛阳。马援受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犒劳军士。

伏波庙的位置,就是马援带领大军乘船顺郁江而上的屯军之处。相传,庙前的河岸叫“乌蛮滩”,水中礁石过多,阻碍行船。马援便把军营扎在北岸,派兵丁在江中除礁通航。另外,附近盗贼频发,当地百姓苦不堪言。马援应民所请,出兵剿匪,地方大安。待到交趾荡平,马援班师回朝之后,当地人感其恩惠,为其建庙,这,便是横县伏波庙出现的最早时间了。此后,每年的 农历四月十四日 马援诞生之日,上至左右江,下至珠江口,一般农家船民,都不远千里来到伏波庙参加庙会盛典,以缅怀伏波将军。

据《徐霞客游记》及《横州志》记载,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知州任粹对伏波庙重修,并留有碑记。原庙三进,有钟鼓楼、牌坊、前殿、祭坛亭、中殿、后殿七大部分。现在除后殿、祭坛亭在“文革”中被毁外,其余部分基本保持完整,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横县的伏波庙会,也被评为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庙门廊柱上的一副楹联:“圣德照滩心功崇汉室,神威垂岭徼绩隆云台。”也许正是对马援历史功绩的恰当定评。

兴安灵渠四贤祠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以北 40公里 的兴安县境内,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从而沟通了中国南北两大水系。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素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是秦始皇命人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距今已有2219年的历史了,现在仍然发挥着功效。今天,当你到灵渠旅游时,导总会对游人说“北有长城,南有灵渠”这句话。

秦始皇统一天下,除开通驰道外,还重点发展水利交通。因为大量货物运输采用舟船比马车方便得多,所以,为了统一岭南各地地方割据势力,出于运兵和运送粮草的需要,秦始皇征用了10万民夫,历时5年,凿通了 33公里 长的灵渠。这样,从秦都咸阳出发,沿汉水(汉江)顺流南下,至武汉入长江水系,沿长江溯流西南而上,至湖南省洞庭湖,再沿湘江溯流南上,由永州市进入广西全州市,至兴安县灵渠。由灵渠顺流西向至溶江镇进入大溶江,顺流向南进入漓江江段,经桂林、阳朔、乐平,入桂江江段,经昭平至梧州。在梧州市,若向东,则进入广东西江江段至珠江,在广州可达入海口。往西,则至郁江及左右江到达广西腹地。

秦始皇沟通湘江和桂江的大手笔,为东汉平定交趾之乱创造了有利的交通条件。当马援率领10万大军南征之时,所需军用物资相当庞大,这在交通不便的岭南地区,运送军需物资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灵渠,也就成了这支大军最理想的后勤补给线的关键之处。为了这条水道更加畅通,马援派出人力,对灵渠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和疏浚,因此,在灵渠,就留下了关于马援的纪念物——四贤祠。

四贤祠位于灵渠东端的河渠北岸,距湘江源头的分水陡只有 1000米 左右。沿渠西行,两岸绿树成荫。在一片古树中,有一处临水码头出现在北岸边上,这,就是四贤祠码头。进入四贤祠,是一座古朴的建筑,里面一字排开立着四尊石质雕像,他们是开凿和维护灵渠有功的秦监御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使李勃、防御使鱼孟威。

四贤祠元代以前就存在了,称做“灵济庙”,至于始建年代,现在已无从可考。清代太平军攻占兴安时,战火延至四贤祠,祠庙被火焚毁,现存四贤祠为1985年重建,祠内有四贤塑像及天下奇观“古树吞碑”。

广西桂林灵渠的四贤祠码头,四贤祠位于灵渠东端的河渠北岸,其不远处便可见四贤祠码头。四贤祠因奉祀对开凿和完善灵渠有功的秦监御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使李渤、防御使鱼孟威而得名,四贤祠元代以前就存在,叫灵济庙,清代太平军攻占兴安时,祠庙被火焚毁,现存四贤祠为1985年重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灵渠风光

桂林伏波山

伏波山位于桂林市区的漓江西岸,其孤峰挺秀,东枕漓江,西着陆地。山名由来是,唐朝时在山上建有祭祀东汉将军马援的“伏波将军庙”,于是,宋代有人便将此山题作“伏波山”了。

现在,伏波将军庙已荡然无存,只有山上的石刻“伏波山”依然存在。近年来,在伏波山公园的大门外,当地有关部门塑了一尊骑在战马上弯弓射箭的马援塑像,战马前部双蹄跃起,马援开弓张臂,充分显示了将军的神威。

关于马援的事迹,在桂林当地凭借奇异的山水风光,还有一则美丽的传说流传着,那就是象鼻山、穿山和月亮山的传说。

相传马援62岁时南征五溪蛮叛乱,在桂林登上伏波山,看到一块石头从山崖垂下,为了试试自己的宝剑,便拔出来向石头砍去,一下子将巨石砍断,留下了著名的“试剑石”。叛乱依次荡平之后,与叛蛮首领谈判疆界划分。叛蛮首领和马援并肩站在桂林的漓江岸边上,问“以后疆界何处?”马援回答说:“一箭之地”。叛蛮首领想,一箭能射多远啊,于是愉快地答应下来。马援微微一笑,张弓搭箭,一箭射出,结果,这一箭,射穿了桂林的象鼻山,留下象山水月奇观;箭头飞到半途,又射穿了漓江边上的穿山,山上留下一个圆圆的大洞;箭头继续南飞,一下子又射穿了阳朔的月亮山。所以,后人有了“一箭穿透三座山”的传奇故事。

传说只是传说,马援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力量,但马援以62岁高龄出征五溪蛮,并在64岁时病死在战场上,却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当地人以美丽的传说来怀念马援,充分说明了这位民族英雄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广西桂林伏波山的马援塑像,伏波山位于漓江之滨,孤峰雄峙,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出兵交趾郡。马援从交趾回来的时候,沿途“则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人们怀念马援,就在此山上建祠奉纪,并用他的伏波将军名号作为山名。在伏波山景区的伏波山公园大门外,立有一尊马援骑马弯弓的塑像,战马前部双蹄跃起,马援开弓张臂,显示着将军的神威。

-End-

扫描李寻老师助理二维码

加入李寻品酒学院酒友交流群

点击进入李寻的酒吧商城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