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来天病得七荤八素,“病毒性流感”,喉咙痛、咳嗽、头痛、鼻塞、吃不下睡不好……医生说“没法预防,只能提高身体免疫力”。病了才知健康可贵,春暖乍寒,大家多注意身体呀。

萎靡不振期间看书疗愈,其中一本是“轻阅读”《就是玩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松浦弥太郎被称为日本生活美学家、“最会生活的人”。看他的文字以为是个睿智老头,一查才知是个潇洒大叔。

1965年出生于东京,17岁高中辍学,去打工凑了一张机票钱,只身远赴美国闯荡。他在美国英语还说不利索,却迷上了旧书、旧杂志,梦想以后开家小小的书店。

二十多岁,他回到日本,到处兜售从美国收集回来的旧书籍,生意慢慢做起来了。

35岁,他开着一辆货车到处卖书、漫游。

37岁,他开了二手书店“Cow Books”,他说“书店里的书只有两千本,但每一本都有自己的性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1岁,他接受了人生新挑战:受邀担任杂志总编辑——当时销量不断下滑的日本老牌杂志《生活手帖》。他作为四十多岁的“职场新人”,却把一本“暮气沉沉”、销量下滑的老牌杂志变成发行破百万册的畅销实用生活指南。

从2005年10月到2015年3月,我担任了大约九年的《生活手帖》杂志的总编。在这期间,我创作了《生活手帖》杂志的编辑后记“编辑的手册”,连载随笔《你好,再见》以及长期订阅者的小册子《总编日记》。我始终关注着读者的所思所求,把自己每天的思索和心境写成文章,再不断传达给他们。

松浦弥太郎的文字质朴、温暖,让人如沐春风。他不卖“鸡汤”,善于从平凡事发掘小美好,分享日常生活的小发现、小奇迹,各种生活建议和人生智慧自然流露。沮丧时读一读,也许你会找到一些前行的力量。

“什么能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美丽开心?我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 松浦弥太郎,1965年出生于东京。

“相生”与沟通

《生活手帖》杂志注重实用性,分享对读者生活有益的事情,传递一个朴素理念:平凡日子也要用心对待,动动脑子找到让自己快乐的方式,认真生活很美好。

《生活手帖》不是一本装满知识的杂志,而是一本启发读者思考的杂志。而我希望通过这本杂志,和诸位读者一起思考。

“相生”,就是让彼此生存下去。人不可能与世界完全隔绝,不要总是强调“我自己怎么怎么样”,而是学着与他人、与外物互相成就、和谐共赢。这样的话会在良性的互动当中有所收获,还能以平和的内心去接纳生活中的不完美。

我就任《生活手帖》杂志的主编已经有半年时间了。这段时间以来,我每天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在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幸福呢?”我希望大家也能花点时间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一个人只有在与他人建立深厚关系时,才能体会到幸福的感受。这种幸福感正是我们在与朋友、家人、恋人、同事之间的交往互动当中收获的至宝呀。

那么,幸福只存在于和他人之间建立起深厚关系的时候?这个既定答案太理所当然了,他还在不断思索,相信前方还有别的答案。

无论《生活手帖》是一本多么平凡的杂志,我都希望能把这本杂志做得越来越好。为了能让每一位买到它的读者都看得开心,我该以怎样的态度、怎样的心情、怎样的方式来工作呢?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不带地图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旅行一样,心里既不安又兴奋。每一天,我都在锲而不舍地寻找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 日本老牌杂志《生活手帖》,创刊于1946年。

没有沟通就没有生活和工作,沟通的目的就是感情交流。

编辑《生活手帖》杂志也是在创造一件东西。创造,就是通过与形形色色的人与物的沟通,将光明却抽象的东西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它是一项高尚的活动,也是一份能够与读者们分享感动的工作。
比如,有人给我做了一份煎鸡蛋。即使只是一份平淡无奇的煎蛋,其中也蕴藏着爱的味道。又或者是有人写了一段小诗,这当然也是爱的表现。那么,我们编辑们要如何对待这些纯粹的情感呢?我们又该如何与生活和工作中的人、物、事进行沟通呢?
无论多么小的事情,都必须审慎对待,仔细权衡处理它们的方法。这是作为专业人士的责任,也是工作的精髓。

工作的本质是什么?松浦弥太郎认为:工作就是用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帮助需要的人。

在编辑《生活手帖》这本杂志时,我始终抱有这样的工作态度。或者说,我的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靠着这一个想法支撑着:“哪怕只有一点也好,我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对读者们有所帮助。”
对我来说,这样的想法是出于对大家的一种报恩。如果这种想法能够继续传递的话,那真是太让人高兴了。毕竟,人是无法独自生存于世的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活着的目的

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松浦弥太郎觉得在于“心灵的增长”。

“自己是谁”这一疑问,是人们生存下去所不可替代的动机,只有解答了一个又一个疑问,心灵的旅程才会不断向前推进。
推动心灵的成长需要自信。我们要相信个人对自己的判断,不要总是向外寻求自己。向外观察事物固然有益于身心成长,但是,我们也应该改变心灵的视角,让心灵直视自己。
“了解自己”是心灵成长的目的,也是人们生存的理由。

“活计”和“义务”

每年头三个月由于过年、新年伊始等原因,浑浑噩噩过了也觉得无伤大雅。但到了四月,就要面对现实,“重拾初心”,静下心思考生活和工作的“活计”和“义务”。

所谓活计,就是通过与公司、团体或组织的契约,努力完成社会所给予的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必定要订立契约,也必定要有金钱往来。简单说来,在与社会的关系中,为了金钱而努力工作就是所谓的活计。一般所说的工作指的就是活计这层意思。
所谓义务,就是一种能够支撑自己每天的生活和工作的事务。在当下境遇中,通过自己的创造力,竭尽全力地完成应做的事情,就是义务。在这一过程当中不存在金钱往来。比如育儿、持家,这些都是义务。

“活计”和“义务”都是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人的比例都不同。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好好完成“活计”,认真履行“义务”,保持两者的平衡。

▲ Cow Books里面的一个古董小书架。

发掘自己的优点

当你失去自信时,就试着做一些自己擅长的事情。

松浦弥太郎读书时学习柔道、打棒球、打橄榄球,出来工作后很少锻炼身体了。后来,他重新开始跑步,仿佛年少时运动“持久力”这个优点又被挖掘出来。

刚开始运动的时候,久未锻炼的身体状况太差,跟不上运动的强度。没跑一会儿,我的身体就变得很难受,以至于不得不跑一会儿、走一会儿。可是,持续运动一周左右,我的身体状况就好了很多,也不必再跑一会儿、走一会儿了。后来,我甚至觉得自己的身体状况又恢复到高中时代的水平了。
虽然我跑得不快,但我却能感觉自己精力充沛,仿佛能一直跑下去似的。不过,因为我还有工作和生活,所以也不可能跑一整天。最后,我决定每天早上都出门晨跑一个小时。到了四十多岁时,我一度中断的运动习惯终于续上了。

创造美景

松浦弥太郎在美国孤身闯荡时,喜欢去旧金山一家叫“城市之光”的书店,他在书店看书,也约朋友在书店见面。

一天,他在二楼看到靠窗位置坐着一位安静看书的长发姑娘。

我远远地凝视着那位姑娘,突然觉得呈现在眼前的这一切,真是构成了一番良辰美景。
这番景色并非为了展示给别人看而刻意做成,而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并非刻意展示、不掺一丝虚假,这才是真正动人的景色。
那时的我才终于明白,原来所谓的好景,就是时间,是空气,是自然,是生命,是一切能够传递情感的存在。

这一幕美景印象太深刻,是他心底珍藏的画面,是他的理想和指引。他希望自己创造美景,也成为美景的一部分。工作和生活都是为了创造出令人感到温馨快乐的美景,带给人幸福感。

只要稍稍想一想何为好景,便会明白其中佳趣。在堪称好景的景致之中,必定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人、事和物,也包含着观景人自己。这些元素缺一不可。如此想来,若想欣赏良辰美景,就要让自己先融入景致之中,成为美景的一部分。想要融入美景之中,并不是一个人穿着漂亮的衣服、梳个好看的发型就能做到的。而是要像我在前文中提到的,在适宜的地方自然又自在地行动。永远不要忘记良知与良心,要以一颗诚实亲切的心去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梅拉宾法则”

人际交往中运用“梅拉宾法则”,让得体的仪容和善意的微笑获得别人的认真对待和尊重。

“梅拉宾法则”是什么呢?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梅拉宾在1971年提出的一个理论。他认为,在人际交流的过程中,语言的作用只占了7%。这真是一项令人惊讶的发现。
人们在第一次与他人相遇时,首先会关注的往往是对方的胖瘦、穿着的衣服以及对方的动作和表情给自己带来的感受等等。简而言之,一个人对他人的第一印象,约有55%取决于视觉要素。其次是听觉要素,比如说话的声音大小、语速的快慢等等,比例占到了38%。
由此可见,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最能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一个人的外表。至于语言表达的内容等,反倒很容易被人遗忘。

大事年表

遇到工作和生活的烦恼,不妨做做大事年表,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能够更加冷静客观地对待问题。

“人际关系大事年表”还有其他用处呢。比如说,感觉当前的工作很辛苦,犹豫着要不要辞去工作的时候,就可以试着制作一张公司和自己关系的大事年表。即使在公司工作的时间不长,想来也有很多值得写下来的事情,想到了什么都可以写下来。这样一来,我们便能够回忆起与公司的种种羁绊,即使现在过得很辛苦,也一定能找到重新振作起来的理由,继续努力下去。
历史就是事实。通过梳理各种大事年表,我们能重新拾起过去的那些事实,让心情平静下来,心灵也变得更加清爽谦逊。

▲ 日本1953年的借书店,很多小孩正在看书。

朋友

松浦弥太郎辗转不同国家旅行,愈发体会到朋友的重要性。

我想,交朋友的能力就是一种能够找到对方优点的能力吧。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优点,尽力去欣赏那些优点的人,不就是我们的朋友吗?如果每天见面的话,善于交朋友的人可能每天都能找出对方的优点来欣赏,长此以往,友情自然会萌芽结果。既然有发现优点的能力,也就有与之对应的发现缺点的能力。若是看到了别人不好的地方,又该怎么办呢?善于交朋友的人会选择不拘泥于此,能原谅的就原谅,能接受的就接受。从某种意义上说,朋友关系也是一种相互依靠的关系,是相互之间的爱与原谅。另外,永远不要认为金钱才是世间最重要的东西。
虽然朋友关系不仅仅是如此,但是我认为以上两点是最基本的。

人是群居性动物,总有些时候内心深处的孤独如潮水般涌出,“被孤独没顶的时刻,往往是在偶然间得到了他人的温柔安慰或是善意的帮助时”。

和老友聚会,也是重新发现自己的时候。

与老友重逢,发现彼此之间都没怎么变。重逢时也不去做什么值得纪念的大事情,只是见个面、聚一聚而已。然而,就是这一场再平淡不过的故友重聚,却让我在悄然间变回了那个最真实的自己,同时也邂逅了一个全新的自己。

散文和随笔

松浦弥太郎喜欢散文和随笔。

为什么我会如此痴迷随笔和散文呢?原因说来也简单,单纯是因为它们读起来有趣罢了。因为随笔和散文的创作不必拘于形式,作者可以信笔成文。阅读这样的文字,就像在聆听作者的谈话,又像老友坐在面前与自己聊天,令人倍感舒畅和温暖,不必紧绷神经,只需放松地读下去便好。
把生活和工作上的小事和趣事写成文章,这就是随笔和散文。比起一天中最闲散舒适的三餐时间,我更喜欢聆听别人说话。所以,我这样的人自然也会更痴迷于叙事为主的随笔和散文了。

那么,散文和随笔有什么区别呢?有个老绅士解释:“散文侧重于叙述真实发生的某一事件,而随笔侧重于通过某一事件来展现作者的内心想法和感受。其实,二者仅在写作的着笔点上稍有不同。”

“散文和随笔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那就是散文都是根据真实发生的事实写作的。既然是基于实际发生过的客观事实,那么对于了解这一事件的人来说,便可以从文字中吸取有益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种知识、信息和教训。换句话说,散文是具有实践价值的实用性文学。
随笔则是将作者的所感所思描写出来的一种文学体裁。因此,随笔能够剖析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描绘真实性的文学。所谓的剖析人类内心世界,就是能够发现感动、分享感动。随笔告诉我们,人类不是机器,而是一种会思考、会感受、会哭泣、会欢笑的感情动物。”

整本书让人轻松愉悦,松浦弥太郎倡导的生活方式永不过时:自律、向上、有格调、热爱生活。

有意思的是,他接受采访并不回避“低学历”带来的自卑感,毕竟他只是初中毕业呀。

日本是学历社会,他也认为学历很重要,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这种自卑感恰恰成为了我能量的来源。当然,现在还有些年轻人会问我说,我不想读书了,想退学,我会跟他们说,绝对不要退学!”

我高中就辍学的经历是我自己都不太想去回想的经历,那个时候的自己就是想从现实生活和那个环境里逃跑出来,就是想脱离那种学校生活,寻找另外的环境。从那以后大概十年的时间,我就全世界地走,这段经历我并不认为值得张扬或者给大家借鉴,因为对我个人来说那也是一段“暗黑”的岁月。
但是在那十年中,我学到的最好的一件事是,不管你走到哪个国家,语言通不通,只要敞开心扉去接触这个世界你都会遇到主动来帮助你的人。当人真的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帮助到我们的,并不是那些五花八门的系统啊、设备啊,而就是人本身才能帮人。正是这个理念成为我年轻时候那段时间的支柱,直到现在为止我也是这样想的。
(松浦弥太郎接受采访时谈及高中辍学经历)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