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南京这些年的城市建设,小地块密路网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很多新城的规划中都得到了实际运用,但是其一般需要通过与其他主干路进行配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因为如果全是小地块密路网,虽然保证了人尺度下的街区舒适感以及街区的安全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从车行视角来说,很多时候街道又过短,导致红绿灯过多,频繁的启动停车其体验真的不算好,行驶的效率也变的很低。尤其明明路口没有其他车辆的情况下,还要干等红绿灯,显得非常死板。那么有没有办法改变这样的局面呢?

01 自适应红绿灯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采用自适应红绿灯,信号灯可以根据路口的车流量自动调整配时,即在平峰时段,尽量消除“空等空放”现象。而到了高峰时段,尽量平衡各方向交通需求,保障检测区域内车辆快速通过交叉口。截止去年10月,南京就已经在两个区域实现了大范围的布局,南部新城27个路口和江北159个路口都实现了信号灯自适应控制。

通过这种方式,红绿灯路口的通行效率肯定是有所提高的,根据之前测算,南部新城应用范围内车辆通过的平均速度提升了7成,通行时间缩短4成,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据说后续南京还将扩大自适应红绿灯应用范围,比如江北新区未来将覆盖600多个路口。

02 中东模式

个人觉得自适应红绿灯最大的效果还是针对车流量不多的时候,主要作用是减少空等空放的情况,但再怎么优化调配方式,车辆在经过路口的时候依然很大概率遇到红绿灯,自适应红绿灯无非是将等红灯的时间缩短了,但终归无法消除红灯给通行路口带来的停顿感。

那么针对车流量不多的区域,能不能有更有趣的方案,甚至彻底消除红绿灯呢?个人觉得中东模式或许可以试一试。其针对支路大量运用小转盘的方式,而内部更密的小路避免出现十字路口交汇,最多三路口,以此尽可能的减少路口的复杂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规划非常适合低密度居住区,在中东运用较多,放在国内个人觉得也是可以尝试的,不过只局限于低密度居住区,转盘在车流量较大的时候很容易崩溃。

其实对于南京各大远郊新城来说,之前规划的居住区我认为密度都太高了。现在人口形势摆在这里,即使去年南京人口增量在江苏排在第一,但一年也不过增加了5.59万人,这和当初规划2035年人口控制在1300万人的设想,实际上是不匹配的。

去年2023年南京常住人口是954万,和2035年的1300万有346万人的差距,这意味着未来12年平均每年南京需要增加28.8万人,预想是实际人口增量的5倍。

而当初各大远郊新城的规划基本是在那个自信心爆棚的时代设计的,如果28万的人口目标长期实现不了,远郊新城的中高密度规划势必需要调整,个人认为未来远郊改成低密度居住区是非常现实且合理的做法。而中东的这类路网设计还是很有趣的,或许南京未来能够用得到。